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夏目晶子:团花纹样在现代中国式服装上的表现

[日期:2009-06-27] 来源:本站  作者:夏目晶子 [字体: ]

团花纹样在现代中国式服装上的表现

日本爱知大学 夏目晶子

摘要:中国传统纹样“团花”在中国古代服装上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这无论从古代文献,还是从现存的古代服装文物都很容易得到证明。那么,“团花”在现代中国人的服装生活中又有哪些表现呢?本文通过对“团花纹样服装构成的现代中国服饰民俗”、“团花纹样与现代民族服装的相互选择”以及“现代中国人对团花纹样和服装的理解与认识”等几个方面的分析,试图描绘出团花纹样在现代中国的文化形象。

关键词:“团花” 服饰 民族文化 民俗

引言

中国传统纹样“团花”历史悠久,且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都具有非常浓厚的中国文化韵味,因此,它在当今中国成为中国式民族服装的标志性符号,应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笔者在中国进行实地调查时,曾就这个问题询问过很多人,包括民俗学家和服装专业人员,还有学生和一般市民,令人惊奇的是被调查者竟没有一位表现出丝毫的犹豫,人们众口一词,答案也没有一例是否定的。可见,团花作为现代中国式服装上具有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标志性纹样,确实有着广泛的社会认同基础[1]。

事实正是如此。查阅中国现代服装设计的图书杂志,不难发现凡中国式的民族服装设计图案,很多都有团花纹样。例如,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石璘硖《中式服装设计裁剪与制作》一书,130幅设计图案中48幅带有团花,占36.9%。笔者曾对北京、上海、苏州、西安和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云南省昆明、大理、丽江等地的中国服装市场进行考察,见到的中国式民族服装中,带有团花纹样的最为醒目,数量也最多。在这些城市和地区行走,即使是平常的日子,也能见到不少穿着中国式团花服装的人们。

但毕竟时代变了,团花是中国服装的传统纹样,它在现代中国式民族服装上的表现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以明清两代最盛行团花服装,这一点仅从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服装文物和现代拍摄的历史影视剧中也可看得出来。在中国古代,礼服、常服、军服,都可见到团花的影子,团花纹样的构图及人们对它的理解与认识,乃是当时的制度文化与风俗文化的具体反映。那么,现代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一.团花纹样服装构成的现代中国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团花纹样的中国式服装所构成的服饰民俗,自唐代至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团花纹样中国式服装所构成的服饰民俗,随着中国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生产力的发展,与古代相比,既有被摒弃和消失的,也有得到传承的、被改造的和创新的。由色彩、质料、工艺、式样形成的标志着非人道的等级意义及涉及封建迷信的服饰民俗,如今已很难见到。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和对中国现地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现代中国的团花纹样服饰民俗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认识。

1.性别与服饰

中国的服饰民俗,自古就有性别区分。区别的依据除来自自然属性和男女社会分工、社会性格不同之外,还来自人们对男女的文化认识和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如今性别的服饰区别,因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已不存在,故服装一般不再具有男尊女卑的含义;至于反映男女自然属性、社会分工和文化认识的,则大都被保留了下来。现代中国的团花民族服装在样式上构成的性别服饰民俗,与其他纹样的服装没有多大不同,团花服装的性别特征与其他纹样的民族服装主要有两点不同。

第一,团花服装采用的质料和色彩不分性别。如红色织锦缎,如果它的面料纹样是散花儿,那它一般是不会被做成男服的,但如果它是团花面料,那么,它既可以做成男服也可做成女服。“唐装”的这一特征,表现得非常突出。现代中国社会,男性服装长期以来都比较单调,似乎一切灿烂的色彩都成了女人们的专利。团花纹样在现代中国的复活,使得中国男性在服装上找回了曾经属于过自己的灿烂。

第二,团花服装之所以在质料和色彩上不分性别,主要是因为许多团花纹样的题材可以男女共用,如“龙凤呈祥”、“松龄鹤寿”和以吉祥汉字构成主题意义的图案等,使用上没有性别上的区分。但是,受文化信仰和审美观念影响,也有相当一部分团花纹样题材,在现代中国人看来还是有性别区分的,于是,便出现了部分不同性别使用不同题材团花的服饰民俗。中国传统文化一向认为世界万物有阴阳之别,人类本身如此(男为天,属阳;女为地,属阴),表达吉祥寓意的艺术物象,很多也是如此。如“龙”和“凤”,中国人自古就把它们看作是最为高贵、完美的男女象征,二者结合一起构成的团花和各自独立构成的团花,虽说在吉祥寓意上没有太大区别,但“龙”“凤”组合构图男女都可使用,而各自独立的构图往往在使用上就有了性别区分。中国团花题材使用的这种性别区分,主要是从审美角度审视的,男性使用的团花被认为有阳刚之气,女性使用的则被认为有阴柔之美。这种审美标准自古有之,但何为“阳刚之气”,什么是“阴柔之美”,其标准没有一个精确的限定,因此历史上团花使用的性别区分也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汉字如果作为纹样的中心题材,无所谓阴阳,男女都可以使用。“狮”、“虎”、“鹰”、“松”等明显具有刚强个性,自然会被认为适于表现男性。而诸如花草、飞鸟之类题材,古代本来有很多都不分阴阳,男女可以共用。如牡丹花象征富贵,荷花象征圣洁,燕子、喜鹊象征喜悦,这些题材的团花在古代男装上出现很自然,但在现代中国式男性服装上却已绝少见到了。笔者曾问过中国的服装销售人员这是为什么,回答都很简单:因为现在的中国男人不喜欢。现代中国的男性团花服装从整体看,虽说在色彩和质料上对古代男性团花服装有传承和发展,但在团花题材使用上却远不如古代的宽泛、丰富。

2.年龄与服饰

任何民族风格的服装,都有年龄阶段的区分。团花纹样中国式服装在年龄阶段上表现出的习俗主要在于品类和穿用场合、穿用频率等方面。由于国际化的影响,大多数社会工作场合都采用国际通用、具有郑重寓意的色彩和样式的服装,以社会工作为重要生活内容的现代中国青年和中壮年人,他们穿用的团花服装品类、穿用的机会和频率等自然要少很多。相比之下,儿童和老年人要多一些。

现代中国儿童的团花服装品类比较丰富,有一些是其它年龄段的人们根本没有的。如团花帽子、团花鞋。成人的帽子和鞋子上,除几个少数民族外,汉民族和绝大多数地区的人们一般不使用团花。很多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儿童们都喜欢穿一种叫做“肚兜”的东西,上面也常装饰团花。含有健康、避邪意义的“五毒”团花,在儿童服装上也能见到。此外,成人的外服裤子,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要求不能过于惹眼,故采用团花装饰的较少,而儿童的裤子就没有这些约束(图1,图2)。

中国现代老年人的团花服装,在品类上与青年、中壮年的没什么区别。不同的是,由于老年人没有什么社会工作,穿用团花服装的时候就相对多一些。

图2 “五毒”肚兜与马甲

(西安、2004年8月14日)


(西安,2004年8月14日)图1 穿团花裤子的男孩儿 

3.职业与服饰

职业分工对服装的影响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因从事职业活动而选择服装,除了为安全、方便之外,主要是为了最大可能和最大限度地实现职业目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古代的团花服装,如果把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国家统治集团所从事的也看成是一种职业的话,那么,这个统治集团穿用的团花服装与一般百姓穿用的存在明显区别。当然,这种服饰差异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等级制的服饰制度使然。

在现代中国,由国家制度造成的团花服装的职业服饰民俗已经消失。但外国人到中国旅行时会发现,他们很容易接触到穿团花服装的中国人,而这些人之所以穿用团花服装是与自身职业相关的。旅游业及与旅游相关的旅游胜地的宾馆、饭店等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是穿用团花服装最常见的群体,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具有行业特点的服装时尚。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此类社会群体的工作与传统的中国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图3)。一位穿着团花旗袍的饭店服务员在向笔者解释这一现象时说得非常形象:“因为我们是吃老祖宗饭的,当然要穿祖宗传下来的服装了。”看来,这些行业的人员把团花服装穿在身上是有特殊实用意义的,由于团花服装事实上已经成了中国传统服装的代表,穿上它自然可渲染出一个逼真的传统中国的文化氛围,对那些目的在于欣赏传统中国文化的消费者形成愉悦刺激,使之产生身临中国传统文化环境的联想和消费欲望、满足心理。除与旅游相关的行业,中国一些传统的饮食企业和传统的文化企业,也有很多让工作人员穿用团花服装。这里有显示证明本企业“有传统历史”,“是正统地位”的用意,也有吸引消费者的用意。

显然,团花服装的民族文化价值在诸如此类的现代中国职业服饰中体现的,不仅在于它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魅力,还在于它有可使这种魅力转化成资本,从而产生利润的经济效能。

图3 饭店的女店员(西安,2004年8月18日)

4.人生礼仪与团花服装

人生礼仪是一种普遍的民俗文化事象。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在漫长的历史流程中,儒教、道教、佛教对其产生的影响颇为深远,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内外各种文化的交流又使它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国传统人生礼仪从时间层面看,是一个连续的体系,从父母的求子仪式开始,然后依次是孕育、诞生、满月、百日、命名、童蒙、冠笄、寿诞、婚嫁、死丧及死后的祭祀等,贯穿了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传统的人生礼仪活动很讲究服装规制,团花纹样服装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紧密相关。

现代中国社会,许多传统的人生礼仪的模式或内容都被改造、更新了,有些甚至被淘汰。但团花服装在传承下来的人生礼仪活动中却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下来。如婚礼上,新郎和新娘(尤其是新娘)仍喜欢穿用象征圆满、恩爱、幸福、长久等意义的大红团花婚服,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也有喜欢穿团花服装的,只是在色彩和式样上与新人有所区别,以显示新人的绝对主角地位。这种场面在现代题材的中国影视作品中很容易见到,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如此。在笔者对中国人的问卷调查中,选择婚礼穿用团花服装的占高达72%的比例。

另一个常见穿用团花服装的人生礼仪活动是寿诞礼。寿诞礼仪在人生历程中要重复很多次,但在中国传统的寿诞礼仪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寿礼有不同的规矩。儿童和青年人、中年人在生日举行仪式,只能叫“过生日”,不能叫“做寿”,主角人物可以穿用鲜艳的团花服装,但其团花纹样一般都具有喜庆、祥和的意义,很少用带有“团寿”题材的。因为,中国人认为“寿”有生命长久的意义,如家中老人在世,底下的家人是不能言“寿”字的,否则会“折寿”。一般情况下,只有老人才能“做寿”,做寿时,一般都穿带有“寿”字的团花纹样服装。在问卷调查中,有37.3%的中国人认为应该如此。

中国人把因老而死的正常死亡称为“喜丧”,丧礼因民族和信仰不同而有区别,但丧者在生前参与后事的物质准备则是一致的。除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信徒、实施天葬和水葬的民族之外,大多数地区的丧葬礼仪都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即提前为丧者准备好寿衣。寿衣也叫“装裹”,是丧者人生中穿用的最后一套服装。对丧者家人来说,无论为丧者实施土葬还是火葬,都要在临终之前为其穿戴好寿衣,否则就不体面,家人也会为此感到不安。制作或选购寿衣一般都在丧者生前进行,很多是丧者生前自己准备的,没有来得及准备的,也是由家人按丧者的生前嘱托或意愿办理。中国传统丧葬礼仪对参加丧礼的生者服装的规定很严格,必须穿用没有任何纹样的白色“孝服”,以示哀思。但对丧者穿用的寿衣,丧葬礼仪民俗却表现得非常宽容。为让丧者到另一个世界生活得幸福,家人为丧者准备的寿衣不仅包括四季所用,且花色式样等在符合其社会身份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表现出华美和富贵来。中国的寿衣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同时代服制的一个缩影,历史上的团花服装文物很多都是出土的丧者寿衣就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现代中国的服饰民俗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服装明显融合进很多西方文化元素,那么,寿衣是否也相应变化了呢?笔者就此问题在中国实地调查中特意采访了几家制作和销售丧葬礼仪物品的企业,了解到一般国民尤其是广大地区的农民在选择和制作寿衣上还是以中国传统服装为主,寿衣上的纹样,甚至丧者使用的被褥、枕头上的纹样绝大多数都是团花。不同的是,这种团花寿衣和丧者使用的其它纺织品的色彩与质料反而比市场上生者穿用的更为耀眼、丰富,团花纹样的艺术风格也有变化,比生者使用的少了一些含蓄,多了一些坦直,传统社会一般不使用的古钱纹样在现代的寿衣和其它纺织品上却成为了一种普通的品类(图4,图5,图6)。

此外,现代文明也给中国带来一些新的人生礼仪,如入学礼、毕业礼、就职礼等。日本的大学毕业典礼,大多数女学生和部分男学生很喜欢穿上色彩斑斓的传统和服,使典礼增添了许多喜庆气氛。不同的是,中国的这种现代人生礼仪与传统人生礼仪截然分明,在服装穿戴上很难感受到民族特色。

图4 丧葬用品商店街图5 四者用的寿衣

(上海,2004年8月13日)(上海,2004年8月13日)

图6 死者用的足枕(上海,2004年8月13日)

5.宗族和宗教活动与服饰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上的宗族和宗教活动也越来越活跃,此类活动本来就具有传统性,因而参加的人们很多都喜欢穿用团花传统服装。如中国人一向认为是黄帝的子孙,每年都要在陕西黄帝陵前举行隆重的祭拜典礼,据陕西人说,参加典礼的不少人穿的服装上都有团花纹样,新闻报道中还出现过地方官员穿团花唐装出席典礼的消息。人们除崇拜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外,对本姓宗族的祖先当然也非常崇拜,即使发展到商业经济社会的今天,这种尚祖观念也没太大变化。中国传统服装颇为适用此类宗族活动,因此团花服装正是这种场合最受欢迎的。笔者在中国实地调查,没有亲身经历过这种宗族活动,但就这个问题询问过中国人,他们对笔者这一想法给予充分肯定,这是笔者没有想到的。

中国传统社会,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不崇尚“天”,祭天、祭地、祭日、祭月之类的活动曾经很是普遍。参加此类活动,无论皇帝还是百姓,都很讲究服装规制。在现代中国,这类活动很少了,其服装规制也基本消失了。但传统社会人们因尊崇“儒”、“道”、“佛”而举办的一些宗教色彩的活动很多都被保留下来。如“儒教”,虽说很多人认为不是宗教,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对其创始人“孔子”的尊崇程度远非其它宗教可以比拟,尊孔的活动虽说在历史进程中起起伏伏、断断续续,但还是流传下来,人们参加活动穿用的服装,据说与前面提到的宗族活动时大体相同。道教和佛教活动也一样,除神职人员外,一般信徒去道观、寺庙也是喜欢穿传统服装,团花服装也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去中国旅行的外国人,如果去一些有名的道观、寺庙或大佛、石窟之类的名胜地,很容易见到穿着团花服装的信徒们虔诚地祈祷神灵保佑的场景。

6.日常起居与服饰

中国人和日本人一样,家里穿用的服装与在外面很不相同。人们上班时穿用西服革履,回到家要换下来。但不一样的是,日本人只是在睡觉时才穿睡袍或睡衣裤,很多中国人却将其作为家庭日常服装了,在家接待熟悉的客人时也不忌讳。中国影视剧作品中,无论古代题材还是现代题材,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生活中更是随时随处可见。

现代的中国式服装市场上,睡袍和睡衣、睡裤是个很大的品类,其纹样虽然很丰富,但团花是最醒目和最众多的。笔者在问卷调查时,设计了一些团花服装供被调查者选择,结果选择睡袍和睡衣、睡裤的达到36%。在北京、上海、苏州、西安、昆明等市场上,笔者曾经问过销售人员,团花纹样的睡袍、睡衣裤与其他纹样比较起来哪一种卖得多,回答都是团花卖得多。可见,中国人在家里穿用团花睡袍、睡衣裤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不仅如此,他们还告诉笔者,一些传统样式的直袖长褂、短褂、棉袄、夹袄和坎肩儿等,因为有柔和、宽松、随身、舒适的特点,中国人也很喜欢在家穿,这些服装中同样是团花纹样的最好卖。

7.社会交往与服饰民俗

社会交往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业缘关系交往、地缘关系交往和亲缘(血缘)关系交往。业缘关系交往的穿戴一般受不同的职业服装规制的制约,很少随意性。中国人的业缘关系交往也一样。如教师的服装虽说没什么硬性规定,但教师和学生交往,一般都非常注意外表庄重,女性教师穿用传统的团花服装并不稀奇,但在色彩和式样上一般比较含蓄;男性教师则往往很少问津色彩鲜艳的传统团花服装。至于商业、工业人员的交往,除前面提到的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外,绝大多数都和日本的情况相似。

中国的地缘关系交往和亲缘关系交往,和日本比较起来有很大不同。由于非常重视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中国人家族之间、乡里之间、邻里之间的交往频率很高,交往形式也很多。一般的对等地位之间的交往,称为“串门儿”,穿戴上比较随意。但如果是晚辈拜访长辈,或平辈之间比较郑重的拜访,人们往往就很讲究穿戴了。传统的中国社会审美观念认为,在服装上,以色彩灿烂的传统真丝绸缎服装最为尊贵,也最具热情、喜庆的特征,故此类服装很自然就成为地缘和亲缘之间交往的最佳服装选择了。现代中国人的服装审美观念已有很大变化,但一般的国民,尤其是数量众多的农民仍有很多在这种场合对传统绸缎服装情有独钟。如长期在外的游子回老家,很多人还是崇尚“衣锦还乡”,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分出去单过的子女回父母家看望老人等,往往都要用红红绿绿的传统服装打扮一番。河北省流行一首民歌《回娘家》记述了一个年轻媳妇背着娃娃回娘家的情景,其中“身穿大红袄”一句就反映了这样的习俗。至于一般国民,尤其是广大农民在这种交往中穿用的传统服装究竟是不是团花纹样的,除问卷调查可以做出解释外,看一看现代中国传统服装的市场也可一目了然。笔者在中国的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显示,人们在接待亲朋或与亲朋聚会时穿用团花服装的占到了56.6%。对中国市场考察时,笔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高级的商业大厦,传统团花服装的品类越少,色彩、质料、纹样也越单调;相反,越是普通的服装商家,传统团花服装的品类越多,色彩、质料、纹样也越丰富。无疑,这与消费群体密切相关。普通的服装商家面对的消费群体是一般国民,其销售的传统服装自然要反映一般国民的需求,团花服装在这里是最受欢迎的一类,这可能与一般国民的地缘和亲缘交往时的服饰民俗有关。

8.岁时节令与服饰

中国的岁时节令很多,和日本一样,既有传统的,也有新的或外来的。在传统节日里穿上有本民族标志意义的传统服装,是一个普遍的民俗文化事象,中国也不例外。如上所述,团花纹样被认为是中国民族服装纹样的典型,按照民俗学对服饰民俗的研究,团花服装应该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有代表性的服装。从对现代中国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现代影视作品来看,这样的理解应该没什么问题。笔者在有关“唐装”的研究中曾对这一事象有过论述,为了更清楚地证明团花的民族传统性和标志性,笔者又在本项课题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团花适合穿用场合”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90.6%的人认为,适于在传统节日穿用。比例如此之高,表明了团花服装与中国传统节日服饰民俗之间的重要关系。

中国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据笔者亲身感受和对中国人的了解,过这些节日时中国人的确喜欢穿用团花服装,尤其是农村广大地区的人们,这恐怕与人们对它的文化理解和认识密切相关。外国人如选择传统节日去中国旅行,不用专门去名胜游览地就可在穿梭于大街小巷、身着五颜六色团花服装的人们身上感受到古老的民风。传统节日时穿用的团花服装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变化,人们在坚守自己传统的同时,也在追求时尚。但无论怎样变化,团花在人们心中那一份圆满、喜庆、幸福、如意的民俗文化蕴涵,却始终如一。过端午节时,很多地方保留的一个古老习俗,是要为孩子穿上带有“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团花纹样的肚兜儿、坎肩儿等,寓意是为保护孩子不受毒虫侵害,平安成长,也明显地带有吉祥喜庆的色彩。 

除传统节日之外,在一些新的或外来的节日里,很多人也喜欢穿团花服装,如新年、国庆节)、儿童节、妇女节、圣诞节等。但比较起来,感觉不如传统节日更为普遍。

9.娱乐盛会的服饰

近几年,常看中国电视新闻的人们会很容易注意到,中国各地每年都有大型的娱乐盛会,这些盛会的主办方既有文艺界的,也有体育界的,既有文化界的,也有商贸界的,名目五花八门,如“~大汇演”、“~运动会”、“~服装节”、“~风筝节”、“~啤酒节”、“~文化周”、“~交易会”等等。总之,无论什么主题的盛会,都少不了大型的演出和娱乐活动,而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参加这样的演出和娱乐活动的人们,尤其是主办人员和大大小小的主持人,很多都喜欢穿用团花民族服装。这几乎形成一种服装惯制(图7)。

图7 传统民间音乐会(丽江,2004年2月)

10.国际交往时的服饰

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对团花适用场合的问题,有近30%的中国人选择了“外事”。可见,穿用团花服装进行国际性交往,是有相当的社会心理基础的。笔者的本科毕业论文曾提及中国国家领导人和其他20位亚太地区经济实体组织最高领导人身穿团花服装出席会议,可谓是一次典型的利用传统的团花服装进行外交活动的事例了。现代中国人的确很喜欢身穿团花传统服装进行国际性交往,这主要在文化界、艺术界、体育界、商贸界、国际旅游界等人士之间流行。最近几年的新闻媒体经常报道,一些影视明星出席国外的影视评奖活动,或是演员出国演出、与国外同行进行业务交往等,穿用的礼服甚至常服不仅在样式上有明显的中国传统特色,服装纹样也往往都有团花。身在国外的中国人或华侨也有相当一部分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把团花传统服装看作是中国人身份的标志。据笔者在北美的朋友说,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些华侨开办的商店、饭馆,甚至有把团花服装作为迎宾待客的工作装穿用的。

综合以上多种场景,不难看出团花与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团花在中国人的服饰民俗中表现得很突出,但绝不是唯一的,它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但绝不具有排他性。这一点是应该注意的。

二.团花纹样与现代民族服装的相互选择

团花纹样与现代中国式民族服装的关系是紧密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无论什么样的现代中国式服装都可以使用团花,也并不是说无论什么样的团花都可以使用到现代中国式服装上。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互动的选择,就是说,对于现代中国民族服装来说,团花纹样既是选择者又是被选择者。

1.团花纹样对现代中国式服装的选择 

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字、图片和实物资料看,团花纹样一般用于男女袍装、外褂、棉袄、夹袄、坎肩儿、大衣、头巾等。团花纹样在中国现代主要用于何种类别的服装呢?据对中国服装市场和人们实际生活的观察,感觉与古代相比变化不是很大。

消费者的需求永远是市场经济运转的动力。要了解团花纹样在现代中国服装上的表现,直接去了解消费者是最有说服力的。笔者在中国实地调查的对象,当然都是中国式服装的消费者[2]。为了搞清楚团花是不是无选择地出现在中国式服装上这一问题,笔者在口头采访形式的调查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觉得是不是所有的民族服装都适合采用传统的团花图案?答案有三个:“是”、“不是”、“说不好”。结果在53个采访记录中,回答“是”的4人,不到10%;回答“说不好”的9人,不到20%;回答“不是”的40人,占75%以上。可见,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团花出现在什么样的服装上应该有所选择。

那么,团花到底应该在哪些服装上出现呢?笔者的问卷调查设计了包括首饰在内的20个项目供被调查者选择,结果所有项目都有人选择,但比例上的落差很大。选择人数超过50%的服装依次是:唐装、马褂、旗袍、大褂、功夫服、太极服,选择人数不到20%的依次是:围嘴儿、袜子、内褂、帽子、裤子、大衣、鞋。请看下列图表:

名称

人数

比例

 

名称

人数

比例

唐装、马褂

66

88%

旗袍、大褂

59

78.6%

棉袄

31

41.3%

棉裤、裤子

12

16%

内褂

10

13.3%

睡衣、睡袍

27

36%

坎肩、背心

26

34.6%

抹胸、肚兜

36

48%

功夫服、太极服

40

53.3%

10

帽子

12

16%

11

14

18.7%

12

袜子

9

12%

13

围嘴儿

4

5.3%

14

裙子

17

22.7%

15

腰带

18

24%

16

护身符

28

37.3%

17

大氅、大衣

13

17.3%

18

披肩

27

36%

19

围巾、头巾

21

28%

20

首饰

29

38.6%

去过中国传统服饰市场的人,很容易看出来,这个图表中选择人数很少的围嘴儿、袜子、内褂、帽子、裤子、大衣、鞋等,有团花纹样的在市场上的确极少见到;相反,选择人数较多的唐装、马褂、旗袍、大褂、功夫服、太极服等,有团花纹样的则琳琅满目。这说明消费者的心理意愿对团花纹样选择服装的种类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古代文字资料上经常出现的团花大氅(即大衣),笔者在现代中国传统服装市场上却从未见到过,这种变化恐怕就是消费心理作用的结果。至于在某种传统服装上希望出现团花的人数达到多少比例才能促成团花对该服装的选择,对此,笔者不敢贸然判断。但团花纹样和其它什么纹样在选择服装样式种类上,永远是朝着消费需求比例高的方向流动,却是肯定的。

2.现代中国式服装对团花纹样的选择

现代中国的传统服装一般都选择什么样的团花呢?据对中国服装市场和人们实际生活的观察,感觉古代团花纹样至少有两大类今天一般不用于服装上了。一类是内容寓意过于繁杂的。如有一种集中了佛教“八宝”和“红色蝙蝠”(寓意“洪福”)、“蟠桃”、富贵花、如意飘带等题材的纹样,整个画面非常丰满,几乎没一点空余之地,内容表现出获取世间所有的吉祥幸福的强烈愿望(图8)。这种团花,古代一般都在社会上层使用,但现代中国的服装上从没见出现过。笔者在参观苏州丝绸博物馆时,曾就此问题请教过该馆的技术人员,回答的大意是因为此类纹样过于奢华,不符合现代中国人追求简约的审美风尚。

另一类是内容寓意过于陈腐的。如古代士子们喜欢的“马上封侯”、“官上加官”、“平升三级”、“连中三元”等纹样,表现了追求高官厚禄,一心要做“人上人”的封建思想,是“官本位”社会的产物,显然不符合时代精神,故现代中国的服装是不会选用的。事实正是如此。但也有一些纹样,其本意也有很浓的封建意识,可现代中国的纺织面料上却还在使用,如有名的“五子登科”(图9)。对此,笔者的感觉是这种纹样的画面很容易找到其它解释,如表现了浓厚的母子之情,故其古代的本意在历史进程中自然地脱落或淡化了。

除了古代的团花纹样外,现代的中国式服装自然还大量选择了现代中国人创造和发展了的新的团花纹样。如以熊猫、神仙鱼、白菜、萝卜为中心题材的团花等。这样的团花虽说与传统内容关联不大,但内容单纯、活泼、现实,同样有喜庆、祥和的意蕴。

图8 “八吉祥”团花  图9 五子登科

(王連海,2001:70) (柳炳元编绘,1983:3)

三.现代中国人对团花纹样及其服装的理解与认识

现代中国人对团花纹样和团花服装究竟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的,通过对中国人的采访和现地问卷调查,对此可以做出说明。一位民俗学者在其讲座中曾举过这样一个事例:他在一个村落做田野调查时,见一位老大娘家中墙上同时贴着传统民俗信仰的神像和现代国家领导人物的画像,就问其原因,老大娘回答“这不是很好看吗”。可见,即便是看来很奇怪的民俗事象,也都会有其存在的最基本的审美心理因素。团花纹样和团花服装在现代中国虽不是一种奇怪的民俗事象,但也是一种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产物,它之所以存在,肯定也有“好看”这一基本的审美因素。不过,中国人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并不仅仅如此。 

1.现代中国人对团花纹样的理解与认识

笔者在调查中,对团花纹样的理解认识方面的问题涉及的较多。对话式的采访,人数虽比较多,但被采访者的答案,感觉上和问卷没什么不同。由于对话式采访的问题无法像问卷形式那样精确,故下文论述便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数据来论证。

关于团花的内部结构,中国辞书上一般解释有“旋转”和“放射”两种类型。笔者调查显示,明确表示知道这两种类型的人分别占40%和16%,而表示知道“均衡对称”类型的占53.3%,知道其他三种类型的也都在25%以上。问卷设计了6种不同内部结构的纹样供被调查者确认,结果确认正确率最高的是“均衡对称”型,占52%,确认错误率最高的是“放射”型,达42.7%。这说明大多数中国人并不认可只有两种类型的限定。

团花是吉祥纹样,这不成问题。但现代中国人对此是怎样认识的?笔者的问卷设计了两项问题。一是“您觉得团花纹样是吉祥纹样还是一般的装饰纹样?”结果选择“吉祥”答案的占74.6%,选择“一般”答案的占16%,选择“说不好”的占8%。另一问题是“面对一个具体的传统团花纹样,假如您说不清它的内容是什么,您是否也会认定它是吉祥的?”结果选择“是”的占48%,选择“不是”的占21%,选择“不好说”的占29%。两种结果看起来有些矛盾,一方面大多数人认定团花是吉祥的,另一方面,又有一半以上的人不搞清纹样内容就不会认定它是吉祥的。可见,多数人在穿用团花服装时很在意团花内容的寓意。

那么,中国人是不是都很清楚团花内容的具体寓意呢?笔者在北京著名的传统服装街“秀水街”考察时,曾和两个年轻的售货员小姐谈话,她们对所销售服装上最常见的团花“五福捧寿”都解释不清,这很让人吃惊。后来,笔者的调查结果也证明这并非偶然现象。在采访性调查中,几乎每个人都肯定团花是中国标志性的纹样,但在问卷调查中特意附上最常见的十种具体团花纹样供被调查者辨认时,结果自称“全都知道”其意义的仅4人,占5.3%,“全都不知道”的14人,占18.7%。对这十种纹样的名称,即使答出其中题材也算正确,还是没有一个人全部回答得出来。其中“龙凤呈祥”和“五福捧寿”是现代服装上最常出现的团花,填写这两个团花名称的被调查者也最多,但这两个团花名称的答案正确率,前者是41.3%(31人),后者竟然是1.3%(1人)!这有点不可思议,说明大多数中国人对团花吉祥内容的构成,把握得并不十分详细、具体和清晰。

即使如此,中国人绝大多数仍然坚定地认为团花有吉祥意义。笔者在对话式采访中问道“团花纹样究竟有什么文化意义”时,被调查者几乎都提到“团圆”、“圆满”、“和谐”、“吉祥如意”等词语。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设计了10种答案供选择,得出的结果与采访形式基本相同。请看下表:

意义

人数

比例

 

意义

人数

比例

1

吉祥喜庆

56

74.7%

2

团圆团结圆满圆美

64

85.3%

3

华丽富贵

46

61.3%

4

尊贵威严

24

32%

5

敬天

12

16%

6

尊儒

5

6.7%

7

尊佛

6

8%

8

尊道

9

12%

9

不好说

0

0

10

没有文化意义

1

1.3%

现代中国人虽然往往不能够对具体的团花及其寓意做出准确把握,但对团花整体的吉祥意义的认识还是比较集中、清楚的。这也是团花纹样之所以传承下来并仍在流行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现代中国人对团花服装的理解与认识

首先是服装面料的问题。古代的团花服装均由丝织面料制成,团花之所以具有喜庆、华丽、富贵的文化特色,与鲜艳亮丽的丝织面料分不开。现代纺织工业技术,采用其它材料织成的面料要达到鲜艳亮丽的程度并不是一件难事,但现代中国人对团花服装面料的认识,很多人还是坚定地认为传统的丝织面料最适合。问卷调查把丝织面料和棉、麻、毛、尼龙、涤纶、其它化纤等面料排列出来供选择,尽管服装市场上实际上已经有了丝绸以外面料的团花服装,结果还是有73.3%的人肯定了丝织品,可见人们对传统丝织面料制成的团花服装感情之深。

其次,对穿用团花者身分的理解认识问题。在对话式采访中,80%以上的人认为穿用者应考虑个人身分。至于应该考虑的具体内容,超过50%的人提到了年龄、职业、地位和等级。穿用团花服装要考虑个人的年龄和职业,这一点比较好理解,但为什么在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中国,会有很多人认为穿团花服装还应考虑地位和等级呢?细问才知,原来很多人认为,团花服装的喜庆欢快含义特别突出,地位和等级越高的人物越应注意个人形象的郑重性和严肃性,除非特殊情况,他们在公开场合不能随心所欲地穿用团花服装。这和传统社会的等级服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

最后,是对穿用团花服装场合的理解认识问题。在笔者的对话式采访中,没有人认为穿用团花服装可不考虑场合,有80%左右的人提到了团花服装最适用于喜庆场合、传统节日、婚礼和生日,有人甚至提及祭奠祖先。笔者的问卷调查则显示,选择人数比例较高的适合穿用的场合依次是:传统节日(90.7%)、婚礼(73.3%)、接待宾客(42.7%)、生日(37.3%)。这一组数据虽不那么均衡,但也足以说明问题。

结论

总之,团花对于现代中国式服装,已经成为一种标志性纹样,具有普遍的社会认同基础。它在涉及性别、年龄、职业等诸多方面的服饰民俗中表现都非常突出,可以说已经构成了中国现代服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团花纹样与现代中国式民族服装之间存在着相互选择的关系。团花纹样对现代服装的选择,和古代相比变化不大,但也有一些服装(如大衣大氅)上已见不到团花了。现代中国服装对团花的选择,和古代相比较,一是有些画面内容繁琐陈旧的纹样或被摒弃,不再使用,或仍在使用,但被赋予了新意;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纺织品上的团花还出现了一些创新的品种。至于对团花纹样和团花服装的理解与认识,除存在“好看”这一最基本的审美心理因素之外,大多数人虽然对团花的具体内容理解得并不十分细致、准确,但对团花整体的文化寓意上的看法以及对团花服装的穿用条件与场合等方面的看法,还是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普遍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アロイス・リーグル著、長広敏雄訳、1970、『美術様式論』、岩崎美術社。

吉田光邦、1985、『文様の博物誌』、東京:同朋舎。

李沢厚著、興膳宏ら訳、1995、『中国の伝統美学』、平凡社。

华梅,2001,《服饰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

居阅时、瞿明安主编,2001,《中国象征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石磷硖,2003,《中式服装设计剪裁与制作》,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黄能福、陈娟娟,1998,《中华文化通志·服饰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柄元(编绘),1983,《苏绣图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乌丙安,1990,“从吉祥说起——兼做《中国吉祥图说》序”,王庆丰《中国吉祥图说》,

辽宁大学出版社。

周星,2005,“中山装·旗袍·新唐装——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有关‘民族服装’的社会

文化实践”,杨源、何星亮主编《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

夏目晶子,2005,“唐装盛行的特点及其历史因素”,杨源、何星亮主编《民族服饰与文化遗

产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



[1]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曾得到爱知大学河野真教授、名和聖高教授、高桥贵教授、片茂永教授、周星教授、张筱平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2]笔者的调查采用了口头采访和问卷两种形式。接受口头采访的将近100人,其中53人有比较详细的文字记录;接受问卷调查的75人,全部有文字记录。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1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10/5/21 6:46:57
Dude that's kinda cool!Thank you!

LOL
热门评论
* 匿名 发表于 2010/5/21 6:46:57
Dude that's kinda cool!Thank you!

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