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李修建编选、 主译:《国外艺术人类学读本》

[日期:2016-10-04] 来源:  作者:李修建 [字体: ]

目 录

1/罗伯特·莱顿序一

14/范丹姆序二

17/李修建编者导言

1/木村重信 何谓民族艺术学

12/石田正 民族艺术学基础的确立

25/梅棹忠夫木村重信以全人类巨大的艺术基因库为目标

——关于“民族艺术”的对话

39/阿部年晴 文化人类学与艺术

59/哈里·R.西尔弗 民族艺术

106/雷蒙德·弗思 原始艺术的社会结构

126/雷蒙德·弗思 艺术与人类学

152/阿尔弗雷德·盖尔 魅惑的技术与技术的魅惑

178/阿尔弗雷德·盖尔 定义问题:艺术人类学的需要

191/罗伯特·莱顿 艺术:社会人类学的视角

201/罗伯特·莱顿 艺术如何影响人?意义、形式与指涉

213/霍华德·墨菲 艺术即行为,艺术即证据

238/霍华德·墨菲摩根·帕金斯艺术人类学:学科史以及当代实践的反思

283/马利特·韦斯特曼 艺术史与人类学的对象

307/范丹姆 风格、文化价值和挪用:西方艺术人类学史中的三种范式320/范丹姆 早期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346/纳尔逊· 格雷本 艺术及其涵化过程

357/纳尔逊·格雷本从审美功能到社会功能:物质材料、展演及消费者

——以加拿大因纽特人的雕刻艺术为例

366/费利西亚·休斯-弗里兰艺术与政治:从爪哇的宫廷舞蹈到印尼的

艺术

395/保拉·D·格尔希克反思与融合:艺术人类学新动向

411/本书作者与译者简介

414/编后记

本书作者与译者简介

作者

木村重信(1925—2006),日本美术史家,曾任大阪大学文学部教授,京都市立艺术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民族艺术学会名誉会长。主要研究民族艺术学、近现代美术史。著有《现代绘画源流》、《世界美术史》等多部。

石田正(1926—2001),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教授,主要研究美学。

梅棹忠夫(1920—2010),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馆长,著名文化学家、民族学家,著有《梅棹忠夫著作集》(全22卷,中央公论社)。

阿部年晴(1938—),日本琦玉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和神话研究,著有《非洲的创世神话》、《非洲人的生活与传统》等。

哈里·R.西尔弗(Harry R.Silver),曾为美国丹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非洲艺术,后改行律师。

雷蒙德·弗思(Raymond Firth)(1901-2002),英国功能学派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的弟子,曾任伦敦经济学院社会人类学系教授,1973年被授予英国爵士勋章。主要研究对象为西南太平洋上提科皮亚岛的社会与文化,著有《人文类型》等众多作品。

阿尔弗雷德·盖尔(Alfred Gell)(1945-1997),英国人类学家,曾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1998年出版的遗著《艺术与能动性》,对于艺术人类学界产生深远影响。

罗伯特·莱顿(Robert Layton)(1944-),英国杜伦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艺术人类学、物质文化等,著有《艺术人类学》等众多作品。

马利特• 韦斯特曼(Mariët Westermann),美籍荷兰裔学者,曾为美国纽约大学艺术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荷兰绘画史,著有《世俗艺术:荷兰共和国 (1585-1718)》等,主编《艺术人类学》。现为安德鲁·威廉·梅隆基金会(Andrew W. Mellon Foundation)副主席。

霍华德•墨菲(Howard Morphy)(1947—),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艺术人类学和澳大利亚土著艺术研究,著有《原始艺术》等, 主编《艺术人类学读本》等。

摩根•帕金斯(Morgan Perkins),纽约州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亚洲艺术研究,与霍华德•墨菲合编《艺术人类学读本》。

范丹姆(Wilfried van Damme)(1960—),荷兰莱顿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荷兰蒂尔堡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审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和世界艺术,著有《语境中的美》、《审美人类学:视野与方法》等。

纳尔逊·格雷本(Nelson Graburn)(1936—),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人类学系资深教授,旅游人类学学科创始人,主要研究因纽特艺术和东亚艺术,著有《民族艺术和旅游艺术》等。

费利西亚•休斯-弗里兰(Felicia Hughes-Freeland),女,人类学家,英国斯旺西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教授,三十余年致力于印尼巴厘舞蹈研究,著有《表现共同体:爪哇的舞蹈传统和变迁》等。

保拉·格尔希克(Paula D.Girshick),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人类学和非洲研究。

译者

李心峰,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研究员,主要研究艺术学和日本美学。著有《元艺术学》、《艺术类型学》等多部。

蒋寅,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古典诗学,著有《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等多部。

李修建,哲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从事艺术人类学研究,出版译著多本。

蔡玉琴,中国艺术研究院亚太培训中心工作人员,近年发表多篇艺术人类学相关译作。

王永健,艺术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艺术人类学,发表论文多篇。

关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近年发表多篇艺术人类学相关译作。

尹庆红,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研究审美人类学,发表论文多篇。

刘翔宇,文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近年致力于艺术人类学译介,发表译文多篇。

海力波,人类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审美人类学,著有《道出真我——黑衣壮的人观与认同表征》等多部。

张晓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旅游人类学,著有《旅游人类学》等多部。

编后记

最近几年,艺术人类学在国内很受关注,相关成果越来越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初具规模,却尚显稚嫩,亟需在学科建设上有更大推进。国外相关研究的译介,即是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

20世纪80年代末,部分学界前辈即开始了对国外艺术人类学研究的译介,如收入本读本的李心峰、蒋寅等先生对日本民族艺术学的移译。迄至今日,已有不少相关的译作问世。以著作而论,有靳大成先生等翻译的罗伯特•莱顿的《艺术人类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郑元者先生主编的“文化与艺术人类学译丛”(中央编译出版社,3种);王建民先生主编的“艺术人类学译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种);刘东先生主编的“艺术与社会译丛”(译林出版社)等。此外,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民族艺术研究》、《思想战线》、《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的译作。

2012 年底,时任《民族艺术》主编廖明君先生邀我主持一个栏目,定名为“海外视域”,专门译介国外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廖明君先生目光如炬,其主政《民族艺 术》期间,发现并扶持了众多学术新人。对于廖明君先生的信任和鼓励,对于他奖掖后进的高风厚德,我一直心怀感佩。此后,这一工作又得到现任主编许晓明女士 的大力支持。于是,自2013年第1期开始,“海外视域”栏目,每期基本刊出2篇艺术人类学的文章,至今已做三年,译出30余篇文章。此外,《内蒙古大学 艺术学院学报》的徐英先生,亦非常关注国外相关研究的译介,经他之手,发表过多篇译文。

对 于我的翻译工作,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研究员一直鼓励有加。方老师对待学术有着无限的热情和至高的胸襟,对 我们这些年轻学者更是耳提面命,督促成长。作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界的领军人物,她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增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推动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 设。由她主编的这套“艺术人类学丛书”,便是一个大手笔。当方老师让我编一部国外艺术人类学的读本,纳入其中,我自是欣然从命。

本书的最初选目,我曾与荷兰莱顿大学的范丹姆(Wilfried van Damme)先生有过探讨,他提供了希尔弗(Harry Silver)的《民族艺术》这篇长文,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英国杜伦大学的罗伯特•莱顿(Robert Layton)先生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霍华德•墨菲(Howard Morphy)先生是当代艺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学者,他们慨赐大作,并对我的工作给以鼓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人类学博物馆馆长安东尼·谢尔顿(Anthony Shelton)先生在肯定选文学术价值的同时,亦指出了些许不足,认为过于注重英格鲁-撒克逊传统,对于土著学者以及法国学者的研究关注不够。他提到了几篇重要论文,只能留待以后译出了。此外,本读本的其他几位作者,如纳尔逊·格雷本(Nelson Graburn)、马利特•威斯特曼(Mariët Westermann)、费利西亚•休斯-弗里兰(Felicia Hughes-Freeland)等,都热情给以回应,授予版权。在此对这些国外同行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部读本,是众多译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心峰先生不仅提供了他和蒋寅先生早年间发表的多篇译文,还重新对译文进行了认真的审校。云南大学的张晓萍教授推荐了她的合作导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的纳尔逊•格雷本先生的两篇文章,皆非常有学术价值。此外,蔡玉琴、海力波、尹庆红、关祎、王永健、刘翔宇、向丽等师友一直支持着我的工作,此读本中的多篇文章是由他们译出的,文中都已有署名。

我对全书的译名作了统一,如“吉尔”、“杰尔”统一改为“盖尔”,“杜尔凯姆”改为“涂尔干”,“毛斯”改为“莫斯”等等。个别翻译不当之处,我对照原文做了修改。当然,总会出现错译,只能做到尽量避免。学术翻译是个苦差,也是个很好的学习过程,个中甘苦,译者自有体味。

手头还有不少文章,或尚未译出,或没有选入。好在来日方长,以后若有可能,或可再做续编、三编,总之,读者若能从中获得助益,便是编者之幸。

最后,要对中国文联出版社的邓友女和王海腾两位女士表示感谢,这本书的出版,离不开她们的辛苦。

李修建

2015年8月8日初稿

2015年12月12日修改稿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