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乔玉光:试论蒙古族长调功能性保护的意义及路径

[日期:2011-11-30] 来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作者:乔玉光 [字体: ]

试论蒙古族长调功能性保护的意义及路径

乔玉光

(内蒙古文化厅,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摘 要:在蒙古族游牧社会中,长调不仅承担着艺术表达和情感表达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生产性和生活性的社会功能。在当代,长调深层次的危机表现在社会功能的弱化与丧失。对长调的保护,既要注重对音乐风格、演唱特点等内容的保护传承,更要着眼于长调在生产生活中功能作用的保护与传承,把对长调社会功能的保护措施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社会功能;保护;传承;路径

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838(2011)03-0040-4

中蒙联合申报长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已经5年了。5年来,中蒙两国按照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做承诺,采取了顺序深入的保护行动:成立了中蒙两国联合保护指导委员会及专家组,分别于2007年12月和2008年9月,在呼和浩特、乌兰巴托召开了两次会议,会商并决定了具体的保护行动及相关事宜;中蒙两国组成了长调田野调查组,分两年先后在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进行了专项的田野调查;与此同时,中蒙两国分别按照各自的具体情况,对长调进行了多样化的保护。

田野调查是长调保护的前提基础。通过田野调查,可以进一步认识长调传承演化的本质规律,弄清长调的现生状态与危机情景,为制定和实施更科学有效的保护行动提供翔实依据。中蒙两国的田野调查基本上实现了上述目的。

下面结合田野调查资料,仅就长调的功能保护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关于长调定位问题的再认识>

定位与概念紧密相关,但又有所不同。过去的流行看法,是把长调定位于一种风格独特的歌唱形式。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以及保护传承的角度,这一定位有其合理性却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谓合理性,是说长调毫无疑问是一种歌唱形式,具有歌唱形式的基本形态和属性。所谓局限性,是指长调不仅仅是一种歌唱形式,而且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功能。

实质上,从古至今,在蒙古族游牧社会中,长调不仅承担着艺术表达和情感表达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生产性和生活性的社会功能,是一种生产文化和生活文化。

这一定位至少有两层含义。其一指长调源于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产生,伴随着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发展,与游牧的生计方式血脉相连;其二指长调不仅具有一般艺术形式的特点,以歌唱的方式反映了游牧的生产和生活,而且成为游牧生产生活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游牧的生产生活水乳交融。这是长调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更具本质特色的地方。

比如,在历史上,按照传统习俗,在较为大型的打马鬃、擀毡、搭建新蒙古包、为牲畜去势和烙印等等游牧生产中,很多时候都要演唱长调以及祝赞词等;游牧生活中的婚礼、乃日、祝寿、赛马、摔跤、射箭和庆典仪式等,也都要演唱长调。在这些生产生活中,长调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也不是类似今天为一项工程或活动增添气氛特意设置的某种形式,而是上述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这一观点的支持论据至少有三:其一是固定化或习俗化,是指在上述活动中,不但要演唱长调,而且演唱曲目、演唱数量、演唱次序等,都有严格规定,不能省略也不能颠倒;其二是过程化或标志化,是指长调在很多时候和场合,全过程地参与上述活动,贯穿活动的开头、中间、结尾,掌握着这些活动的节奏,指示着进展的环节和阶段;其三是目的化和意义化,既揭示这些生产性生活性的意义和目的,提示和教化从事这些活动的人们,把握行为的方向和原则。因此,长调在游牧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现象在其他民族中也是很少见的。

事实上,蒙古族不仅是一个游牧民族,也是一个文化民族。蒙古族创造性地为单调、艰苦的游牧生产生活,普遍地注入了文化元素,增添了人文色彩和魅力,把游牧生产文化化,把游牧生活艺术化。这是蒙古族游牧与其他类型生产生活方式相比较而显现出的重要特点之一。长调在其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指出和强调这一点,目的是对长调这一本质内涵和特色,给予重视,这对推进长调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学术研究上,除了传统的从音乐学或声乐学的角度对长调进行分析和探讨外,还要重视从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对长调进行研究;在保护传承上,也不能仅仅把歌唱技术以及类似的东西,作为唯一的内容,而是要充分认识长调的生产文化、生活文化的本质意义,进行整体性保护和传承。

二、关于长调濒危原因的再认识>

近几年来,长调自身状态和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长调处于一种危机情景之中。这一现实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对长调的濒危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应对之策和办法,推动了长调的保护工作。但是,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长调的危机状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不断加强对长调及其深层次危机原因的研究探讨,不断推进保护工作深入发展,是一个远未结束的课题。

长调的危机表现在各个方面,如传统曲目流失,传承链弱化或断裂,传承人的数量减少,等等。但是,根据中蒙两国联合田野调查的资料,总结近年来长调保护经验以及对长调的定位认识,笔者认为,长调更为深层次的危机,表现在其社会功能的弱化与丧失。

正如上面所分析的那样,在历史上的蒙古族游牧社会中,长调的价值,更多的不是体现于现代人所理解的艺术领域;在传统的蒙古族牧人心中,长调不是或者主要不是为表演娱人而存在的艺术,而是游牧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元素,活跃于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具有更为广阔和厚重的社会功能担当。

仔细考察长调传承历史,可以清楚看出,长调这一本质性的功能特征,对长调民歌的传承流行产生了巨大影响。简括地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这一本质特征,为长调传承流行提供了不竭的根本性动力。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对生产生活的反映;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艺术形式,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变异,或消亡。长调民歌不仅是以艺术的方式来反映游牧的生产与生活,更重要的成为游牧生产生活的一个组成要素。长调民歌与蒙古族游牧生产生活之间这种非同寻常的关系格局,为长调的传承提供了最为深厚和稳固的“制度”性保障,使长调千百年来绵延不绝,承传发展,创造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第二,这一本质性特征,形成了长调独特的传承机制与模式。长调不仅具有一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耳相传的特点,而且形成了生产性和生活性传承的独特模式。游牧的各种生产活动如驯马、打马鬃、擀毡、搭建蒙古包等,各种生活活动如婚礼、祝寿、礼仪庆典、游艺等,都成为长调传习、传播的重要方式和空间场所。

第三,这一本质性特征,形成了长调的厚重内涵和多样化的社会功能。在传统的蒙古族社区,学习长调不仅要学习曲调、歌词和演唱方法等技术层面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学习长调所承载的厚重文化,熟悉和掌握每一首长调所代表的意义、演唱领域和场合、规定习俗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文化内容。所以,长调不是一种单纯的表演和娱乐方式,而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代表性形式,是游牧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习游牧文化的重要渠道。

长调这一本质性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在传承、表达、形态等方面特点,是由长调在生产生活的地位与作用、即通常称之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历史和现实的资料显示,长调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程度,是衡量长调生存状态和危机状况的重要指标。换句话说,长调的危机不仅仅表现在曲目、传承链、传承人等等方面,更为深层次的危机是表现在社会功能的弱化,也就是长调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弱化;长调的其他危机现象很多都由此引发。

三、关于长调民歌的功能保护问题>

探讨长调的定位、社会功能及其危机问题的根本目的,就是试图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提炼出更有效的保护思路、方法与措施。

在保护思路上,由于长调不同层面的特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演唱形式;内涵上却是与游牧生产生活水乳交融、具有多样化社会功能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文化,所以,对长调的保护,既要注重对音乐风格、演唱特点等等内容的保护传承,更要着眼于长调在生产生活中功能作用的保护与传承。

在方法措施上,既要有对一般性演唱形式所采取的通常保护方法,也要有契合长调本质特点的独特保护方法;不仅要有保护传统曲目、传承人、传承链等等措施,还要摸索和建立有效的对长调社会功能的保护措施和方法,把对长调社会功能的保护措施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推动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

事实上,传统曲目、传承人、传承链的保护,归根结底依赖于长调社会功能的保护。如果长调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功能弱化或消失,那么,传统曲目也就成为僵死的东西,失去了厚重而活泼的天性,无以达到活态传承的基本目的;传承人这一概念也就会丧失其基本内涵,传承行为就会被简化为单纯性的演唱技艺传习,失去其所应承传的厚重内涵,最终也将失去精华性的技术方法;显而易见,传承链也由此失去基本支撑,难以为继。所以,社会功能的保护,是消弭危机的治本之策,实质上包含了传承曲目、传承人、传承链等等表象性的内容。

根据上述认知以及目前情况,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

第一,学术研究是基础是前提。要尽快改变对长调社会功能研究的薄弱与缺失状况,充分重视长调社会功能的研究,进一步搞清楚长调与游牧的生产生活之间本质性的关系,揭示长调在游牧社会中更为重要和宽泛的功能,为功能性保护工作提供学术支持。

第二,功能性保护依赖于传统游牧社区的恢复与建设。传统的游牧社区和生产生活方式,是长调功能赖以产生和实现的基础与前提,恢复和建设游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目前社会状况下一种可行的办法。按照科学性、实验性、有效性原则,务实而精心地建设一定数量和不同类型的游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长调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的整体性保护。

第三,重视长调社会功能保护对长调保护工作的统领性作用。长调社会功能保护对长调保护工作具有统领性作用,不仅在学术研究和文化生态保护区方面着力,还要将这一基本思路贯穿于长调保护的方方面面。比如,长调保护成果的出版物,不仅要有传统音乐、演唱技巧、风格特点等方面的内容,还要包括长调在生产生活、民俗、礼仪等方面的功能描述与研究,形成较为完整和科学的保护体系。

长调的社会功能及其保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一篇短文所能涵盖。在此提出这一问题,只是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关注,取得更多成果,把长调民歌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徐英】

收稿日期:2011-06-21

作者简介:乔玉光(1957-),男,蒙古族,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研究员,博士。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Path of the Functional Protectionof Mongolian Long-tune

QIAO Yu-guang

(Inner Mongolia Culture Department, Hohhot 010010, Inner Mongolia)

Abstract:In the Mongolian nomadic society, the long-tune not only bear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the role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roduction and life. In modern times, a long tune is in more deep-seated crisis, manifested in the weakening and loss of social function. As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long tone,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usical style, singing the protection of heritage features and much more, and to focus on the long tune in the production of functional roles in the protection of life and heritage,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long tune of protective measures put in more prominent position.

Key words:Mongolian long-tune; social function; protection; heritage; path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