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崔荣荣:民间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体系建构

[日期:2012-11-27] 来源:内大艺术学院学报  作者:崔荣荣 [字体: ]

民间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体系建构

崔荣荣 牛 犁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随着“衣随人葬”“人亡艺绝”等现实状况的发生,保护和传承服饰文化遗产显得尤为紧迫。通过从艺术人类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等多角度的研究可以更科学、真实地掌握民间服饰的形态、技艺以及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在此基础上分析民间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可以为保护好民间服饰文化生态空间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民间服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空间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围绕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的丰厚资源,实施民族传统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重大专项研究,推出一批具有传世价值的成果,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服饰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历史上,中国服饰文化的丰富绚烂为我们今人留下了大量值得研究挖掘的文化宝藏。从古代人的首服、主服到足服,展现了服饰保护身体的基本功能;从云肩到绣鞋,体现出服饰美化身体的功能;从婚丧嫁娶到及第登科的各式礼服,使人联想到人类身体形态、样貌在社会与家庭空间的重要意义,表现了社会风俗、民情和民间艺术的内涵。民间服饰的历史、制作工艺及其艺术形式中充满中华民族的智慧,因此证明了传统服饰不可再生性,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包括这些技艺的拥有者和衍生的工具器物等,以及立足于社会生活使用和美化自身、物品、环境的精神诉求,都体现着独特的地域审美情趣,是我国民族民俗文化中的珍宝。如何将传统服饰文化以及相关技艺、文化空间等优秀文化精髓作为“文脉”相传?如何将民族化的东西融入现代生活?无疑发掘、保护和传承传统服饰文化遗产是有效途径之一。

一、民间服饰文化遗产的现状

随着工业化社会进程的发展,新兴产业文化圈正在全面割断并摧毁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圈,伴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我国社会逐渐失去了文化上的连贯和发展的基础,目前国人着装几乎全盘西化,传统的民间服饰文化和艺术遗产遭至冷落。在近9年的时间内数十次深入我国各地民间进行实地调查,其结果很不乐观,传统服饰文化的现状尤为堪忧。 1.传统民间服饰在生活中基本上处于消亡状态

从多次田野考察来看,传统民间服饰在生活中几乎无人穿着。多数人认为传统民间服饰是民族文化遗产,应得到重视和保护传承;认为传统服饰代表了历史和民族文化,应在博物馆供学者研究和作教育后代之用;只有少数人认为对保护传统服饰的投资不值得,认为传统服饰具有的传承意义不大,只是一种形制,应任其自然存亡;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城市居民和年轻人认为传统服饰与现代生活无关,不予关心。

2.对传统民间服饰文化认知度很低

对传统民间服饰的认知度与年龄层次有很大关系,现代年轻人基本没见过的传统服饰,大多反应漠然,但是多数年轻人钟爱将传统元素运用于现代时尚设计中;中年人都基本见过传统服饰,具有较高的热情,但是大多表示不会再穿传统服饰;老年人最是留恋传统服饰,大约70%左右的80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老妪都保留有一套甚至更多结婚时的服装以作纪念。服装技艺方面,手工制作的服装已经基本在城乡消失,在一个乡级行政区域只有为数很少的(1-3家)裁缝店,经营情形也每况愈下;其他拥有手工技艺能工巧匠如刺绣、编织、印染工等也更是少得可怜,传统手工技艺后继乏人,濒临失传。

3.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及文化盗用现象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民间社会环境下的传统文化生存屏障十分脆弱。民间服饰文化基本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在现实社会中的消亡是必然的。只有一些偏远村落的老人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习惯,民间技艺工匠人生活也十分窘迫;而外来节日的入侵、传统节日的淡化、风俗文化的从简及变异,也是重要的影响要素。

目前了解掌握传统民间服饰文化和技艺的民间手工艺者已为数不多,传承困难,后继乏人,“衣随人葬”和“人亡艺绝”的情形每天都在上演。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庞大的民间服饰文化体系在逐渐散失,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已基本被挤占,同样带来了服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断层。例如,在我们常去调研的苏州吴东水乡的胜浦农村就已经属于“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是一个没有农民、没有农田、没有农业的三无农村。在这里,原引以为自豪的极具“稻作文化”特色的水乡拼接衫、百褶作裙和“扳趾头”绣鞋已基本消亡;我国传统染织最发达的地区长三角,其传统染织也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多数传统染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已经或濒临失传,众多传统染织技艺由于高成本手工制作而导致经营与传人培养困难等原因遭遇传承问题,加之自我传承原动力的消失,都给民间服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了严重危机。

4.缺乏社会整体自觉性和受传统价值观变化的影响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对民间服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几乎所有的民俗和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基本不从事传统服饰遗产的保护工作,原因是缺乏研究人员和保护经费。与之相对应的调研结果是:大多数城市居民认为应该保护民间服饰文化遗产,这是矛盾和责任的复合体。

而传统价值观的变化——特别是对女性生活技能评价体系的改变,导致了一定程度上民族、地方原有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减弱了对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传承的动力。

5.传统服饰资源流失状况极为严重

民间服饰资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传于民间。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机构和个人,通过各种渠道私下收购、倒卖民间服饰珍品,使这些资源大量流失,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旗袍服饰博物馆居然是在加拿大(阿尔伯特博物馆)就是典型例证。我们考察收集的过程中也在各地多次遇到类似情况。可见抢救我国民间服饰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二、民间服饰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的体系建构

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通常做法是对代表性传承人和技艺等通过申报进入各级政府的文化遗产名录。目前的关于服饰类别里只有少数民间服饰类文化遗产进入各级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政策的扶持下进行传承,如江苏吴东水乡服饰、福建惠安女服饰等,大量珍贵的民间服饰和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亡。同时,各地存在重申报轻传承和以行政区划各自为政的现象,传承常常流于形式,难以形成整合性资源。以蓝印花布技艺为例,南通率先对其技艺、美学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打造,获得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号和城市文化名片,而全国也有很多地域都有蓝印花布,且具有当地的艺术风格和制作技巧,如果将全国各地蓝印花布技艺、纹饰等组成一个整体体系,形成一个专门类别,这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就具备多样性和广泛性,其文化遗产体系才更为完善和健全。

因此,专门针对我国众多代表性地域的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进行分类保护与传承途径研究,构建一个民间服饰文化遗产“专门类型”保护体系,包括:服装、配饰、工具、制作工艺、装饰技艺、口述服饰传统、服饰技艺经验语诀窍、礼仪岁时服饰民俗等等,以及与人们穿着相关的活态文化空间等等(如表一所示)。

此处有图

三、民间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途径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1]而对这些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的强调则主要依赖于保护和传承。民间服饰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三个目的:一是保存。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被破坏、消亡或者异化,在我国,传统文化处于被现代文化不断消灭的状态,“衣随人葬”和“人亡艺绝”的现象每天都在发生,故保存宝贵的服饰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建立专门性场馆进行保护和传承,国内在专门性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做得较好的有民族服饰博物馆、妇女儿童博物馆、云锦博物馆、丝绸博物馆、陕西群众艺术馆等,这些基本是以物质保护形式为主;第二是传承。传承民间服饰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文化个性与独立性的重要符号,活态传承是其主要途径。以民俗展览、演出、论坛、表彰等活动形式是目前常见的宣传和推动文化遗产传承的形式。第三是发展。民间文化生态的延续需要结合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中优秀的文化为当代人所用,可以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因此,民间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途径可以分为三种,如表二所示是民间服饰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体系。

此处有图

一是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本真性保护与传承体系,进行全面摸底普查,全面收集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类服饰实物,建立详尽档案,遵循全面细致、忠实记录、突出重点、资料完整、便于操作的建档原则,“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2](6)其次,用技术留住“原生态”——记载特殊工艺及传承人的技艺。目前只有少数民间艺人掌握着传统服饰工艺技术,随着他们的离世这些工艺技术很可能失传。“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使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用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3]因此,必须尽快调查特殊工艺技术传承者,通过政策扶持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形成尊重他们的社会环境氛围,吸引年轻一代自觉投身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同时,利用现代广播电视和数字传媒技术,建设融“图、文、音、视频资料”的服饰文化专题资源库,为面临消逝威胁的服饰艺术遗产留下鲜活的“原生态”资料。我们在汉族民间服饰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创新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成立了融“收藏、展示、研究、教学”于一体的“民间服饰传习馆”,共计收集清末民国时期以来的民间服饰2100余件/套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作工具,考察地域有江苏、山西、安徽、江西、山东、河南、福建、辽宁、陕西等汉族特色文化圈层地区,共计10省35个县市,涉及有袄、裤、眉勒、裙、鞋、蓑衣、云肩、披风、各种首饰等20多个品种,为研究汉族各文化圈层的人类生活习俗、文化的变迁以及发展规律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依据。同时,通过十余年积累,我们成功沟通了一大批愿意奉献而又掌握民间服饰技艺与民俗文化的传人,为该研究奠定了独一无二的基础。

二是进行生产性保护与传承。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复兴其原有功能,激活其在市场中的活力”,[4](99)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产品创作,进行知识产权开发,凸显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多重作用,让文化遗产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效益。如苏州周边的松江、甪直、唯亭等镇都以“漂染、彩画俱极精巧”而名噪一时,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丝绸服饰文化,保护和传承丝绸文化就是保护江南独特的艺术、人文、社会环境。

三是进行活态性保护与传承。目前,福建闽南惠安、贵州屯堡、广西高山汉族、还有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少数民族仍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文化空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完整地保护和促进这些文化生态空间的可持续发展。重要举措就是积极关注民间手艺人以及技艺生存状态的变化,满足其现代生活方式和对现代精神的向往需求,不能让民间手艺人停留在一种原始的质朴的社会生活水平中,成为一种仅仅是被时代回顾的“活化石”。

“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一部分被工业文明淘汰掉,一部分被商业文明转化为商品。这是全球性的问题,无论多么古老迷人的文化也得不到豁免权。”[5](5)服饰文化也是如此,我国民间服饰文化遗产正呈现出迅速消亡的趋势,是不可再生性的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民族个性符号。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实施积极的保护与传承民间服饰文化遗产策略,可以有效地防止文化遗产的流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folk dress cultural heritage

CUI Rong-rong ,NIU Li

(Folk Costume Studio of jiangnan university, Jiangsu, Wuxi ,214122)

Abstract: With the occurrence of reality such as "people was buried with the clothes" and " people must perish art ", it is particularly urgent to protect and inherit dress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from the multi-angle such as anthropology of art, sociology and art theory to master the form, skill,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ocial value of folk dress more profoundly. On the basic of this, analyse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path of the folk dress culture. All of this above can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protecting the folk dress culture ecological space.

Keywords:China; Folk clothes.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Ecological space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