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赵书峰:国内外瑶族传统文献研究现状综述

[日期:2015-06-08] 来源:作者惠赐  作者:赵书峰 [字体: ]

国内外瑶族传统文献研究现状综述

瑶族作为一种跨界族群,目前主要分布在中国、泰国、越南、老挝、法国、美国等国。目前有关瑶文化的考察与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学、宗教学、人类学等方面。笔者通对近些年国外瑶族研究文献的梳理,初步认为,其研究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一、国外学者通常结合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方法论,对瑶族社会、历史、文化等相关问题给予的系统考察与研究

通过对英文文献、泰文文献以及日文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国外文献中,有关瑶族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瑶族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仪式信仰、文化变迁、战争、医疗、生育相关问题,很少对瑶族传统音乐给予深入关注。如在越南学者的研究中,主要以孔演[①]、阮克颂[②]、范光欢[③]为代表,“从1955年开始越南瑶族研究获得很多成就,越南‘瑶学’研究范围在民族学—人类学,史学,语言学,民间文学等方面进行,很多属于民族志,文化人类学,应用人类学和民间文化等著作已经出版。”[④]美国宾州大学历史学博士Eli Alberts专门对华南瑶族道教历史以及瑶族民间文献《过山榜》进行过详细研究。[⑤]泰国学者差博·卡差·阿南达撰写的《泰国瑶人》一著,是对泰国瑶族综合性的考察与研究。[⑥]Giacchino-Baker, Rosalie对老挝瑶族文化与民间故事进行了考察与研究。[⑦]Moore-Howard, Patricia对优勉瑶的传统与文化变迁的研究。[⑧]以及Faure, David撰写的一篇明代中期瑶族战争和对其族群的影响。[⑨]因此看出,目前国外瑶族研究现状大多集中在民俗学、宗教学以及人类学等相关领域。

二、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缺乏对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检索与梳理,可以看出,以日本、东南亚等国学者为代表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对瑶族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学者们很少对其传统音乐进行考察与研究。据笔者从泰国诗琳通公主人类学资料中心,搜索到的43篇关于瑶族(勉瑶)研究的论文,其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到泰国北部乃至中国广西的瑶族。内容主要以婚姻、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育等等。[⑩]只有萨蓝· 那洛的硕士论文《清莱府梅发郎县帕德村瑶族音乐研究》,涉及到瑶族音乐的研究。该文主要介绍瑶族民居周边环境。由于得到政府及民间机构多年来的帮助,如今村落已有很大的发展与变化。其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无法查明其起源;从民间传说看,音乐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口授形式。乐器及其制作原料来自天然材料。主要有四种乐器即:“亚”(yat)为伴声乐器,“唷”(yo)、 “东罗”(donglo)、“朝则”(chouzei)为伴奏乐器。乐队的组合有两种,一种是有、四种乐器伴奏的乐队,一种是三种乐器伴奏的乐队。艺人的年龄在40-55岁之间,主要职业是务农。他们在进行仪式表演时会穿着瑶族服装。音乐的演奏仅限于以下三种重要的仪式:大型的婚礼、葬礼与新年。演奏的歌曲仅有11首,这11首歌都是同一种乐谱,没发现有音量高低区分。乐谱结构由长声调的节拍与短节奏的节拍组成,声音有个性,与小调系统(minor)相近,与泰国传统的音乐相差甚远。歌曲的伴奏与小调系统不同,因为艺人在表演上有很大的自由度。乐器在伴乐时作用不大,仅是一种“亚”(yat)的伴奏而已。[11]另外,还有Herbert C,Purnell在1992年撰写的一篇对柬埔寨、老挝、越南瑶族婚嫁仪式中歌词音色与音乐调高的考察与研究。[12]以及他本人对“优勉”瑶民间歌谣韵律结构的研究。[13]Chang, Kun于1966撰写的一篇关于瑶族音调系统的比较研究,则是从语音学的角度对瑶族音调系统给予的比较性研究。[14]法籍台湾学者郑瑞贞写过一篇关于瑶族民歌分类的文章,阐述了瑶族民歌适用的四种分类方法。[15]总之,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在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方面,成果较少。由此,提醒我们:加强对国外瑶族传统音乐的研究,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从上述研究看出:缺乏对同一支系中瑶族传统音乐的跨界比较研究。因此,需要中外学者联合起来,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以日本学者为主的研究团队,对中国瑶族(以湘、桂为主)的社会、历史及文化的研究,成果颇丰

近年来,在日本学者中,已初步形成了研究的体系化、规模化。如竹村卓二[16]、冈田宏二[17],等等学者。其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界的广泛关注,为瑶族的研究国际化铺垫了基础。他们主要集中于对瑶族社会、历史、文化等问题的探讨。据笔者所知,近几年以来,在日本民族学、民俗学界,文化人类学界,对瑶族文化的研究,形成了一股热潮。他们热衷于对中国广西、湖南、泰国瑶族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瑶族社会结构、历史文化、民俗仪式等方面。诸如对“度戒”、还家愿等仪式,结合宗教学、历史学以及历史文献分析法等给予的深层次、系统性的考察。自2008年以来,逐步形成了以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18]为中心,展开了对瑶族文化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与研究。特别是在广田律子教授的带领下,对湖南蓝山瑶传道教(以“度戒”仪式为主)给予了广泛关注,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如广田律子教授的《“度戒”礼仪折射出的演剧性》[19]、吉野晃教授的《优勉仪礼中的研究课题:仪礼的意义与传承,不变与变化之初探》、《泰国北部勉瑶挂灯礼仪反映的父系理念》[20]、广川英一郎的《汇源瑶族乡“度戒”礼仪和问题点》[21]、佐野贤治的《受戒和难关——被认可的礼仪宗教化的比较民俗研究》[22]等等。同时,针对湖南省蓝山县汇源瑶族乡的“度戒”仪式的相关问题,在中日两地召开了瑶族传统文化论坛与研讨会,[23]并出版了两期《瑶族文化研究所通讯》[24]。尤其是2010年11月在日本横滨举行的“瑶族传统文献研究国际论坛”。本次论坛专门特邀了湖南省蓝山县汇源瑶族师公赵金仔(金付)先生和书表师冯荣军先生。赵金仔师公以现场展示的形式,形象地介绍了瑶族科仪的罡步(如七星罡、祖师罡、邪师罡、吞鬼罡、藏身罡等)、手诀(老君诀、发兵诀、藏身诀、虎诀、白鹤诀等)、符(如吞鬼符、安魂定魄符和藏身符等)等各种基本的身形步法。同时,对瑶族道教科仪中的舞蹈(主要以谢师傅跳和拜师傅跳为主),对其舞蹈内涵及其步法给予了详细的介绍与展示。[25]

书表师冯荣军先生针对“度戒”前准备到仪式结束所负责的职责、以及他在仪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了一个详细的介绍。他认为,在瑶族“度戒”仪式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榜、牌、联、据、疏、表、引、牒、文、状、封笺、画符、敕符等文书,这些文书的书写和校对都是由书表师来完成的。书表师在复杂的仪式的各个阶段能否及时正确地提供仪式所需的文书,直接影响到仪式的成败。因此,在“度戒”仪式的整个过程中,书表师自始至终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6]

还如,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院生三村宜敬的《蓝山县瑶族的星辰信仰》一文,作者重点考察了在“度戒”中与星辰相关的“贺星拜斗” 仪式(这是为“度戒”仪式的受礼者及十二对会首夫妇以及死前没“度戒”的先人夫妇而举行的作为向天庭“登记”的仪式)。作者认为,从仪式里念诵的经文内容中可以发现,瑶族的科仪和经文系统虽然和道教经典多少有一些不同,但是在受道教影响的基础上加入了瑶族独自的解释而形成的这一点却是明白无疑的。[27]总之,从日本学者的研究现状分析看出:由于受学者专业背景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多涉及瑶族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等内容。

此外,与日本相邻的韩国,对瑶族的关注才刚刚开始,据韩国庆尚大学教授安东濬介绍,“在韩国,与纳西族、苗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相比而言,至今对瑶族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致力于瑶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不多”。[28]目前出版的学术著作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中央大学民族民俗学系金仁喜博士对广西南丹县白裤瑶进行实地考察后出版的《白裤瑶族的社会与信仰》[29]一书。“此书是作者数年间在当地对白裤瑶的民间信仰、祭仪程序、外部世界以及开放后的瑶族社会问题等进行深层采访的成果,因此在韩国被公认为是了解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最具代表性的指南。”[30]

四、国外学者大多集中于对瑶族传统信仰、仪式及其经文文本的分析研究

据笔者所知,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他们更多关注文本方面的研究,比如券牒、经书等

等,当下尤其是音乐的研究很少。如德国学者欧雅碧(Lucia Obi)女士的《欧美的瑶族写本的收藏》(Yao manuscripts in Western Collections)一文,作者通过对欧美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多次考察,认为,瑶族写本的收藏主要集中在:牛津的博德雷恩图书馆(共计311件)、海德堡大学中国研究所(约200件)、荷兰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莱顿大学(约有200件)、美国议会图书馆(241件)以及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共计2776件)。作者认为,上述博物馆与图书馆收藏瑶族写本中最早的是牛津的博德雷恩图书馆。这些写本是最古老也是保存较为完好,其主要来自中国的优勉瑶写本。[31]另外,还有她的《瑶族之宗教文献:概述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之馆藏瑶族手本》,也是对瑶族宗教仪式中经文文本的分析与研究。[32]此外,丸山宏的《2010年3月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本调查报告》一文,也是对瑶族经文文本给予的深入考察与研究。[33]

在日本学者中间,近些年他们主要关注瑶传道教信仰体系中的信仰内涵、仪式结构、经文文本等相关问题。如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自2008年以来,以湖南省蓝山县的瑶族“度戒”仪式为载体,分别针对其神祗、仪式结构、经文内容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多次广泛、深入的考察与研究。比如,日本神奈川大学大学院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广田律子教授的《关于盘王传承的研究》一文,作者通过对过山瑶举行祭祀仪式时使用的经文、文书中有关盘王记述的整理,让盘王的“原形”明确化。报告以湖南省蓝山县的经文为基础资料的同时,也使用湖南省内其他地区、周围省区、甚至是德国慕尼黑拜而伦州立图书馆的资料。作者认为,从以《盘王歌》、《盘王大歌》、《盘王出世》、《三庙大王》等为题的有关记述的内容来看,盘王既是祖先神,同时又可以将他理解为出生于西天福江之地的与生业有很深关系的神祗。可以说,这是有关盘王的除创世神话的盘古、龙犬盘瓠之外的第三种传承。这三种传承互相交叉却不矛盾地共存着,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注意。[34]

神奈川大学经济学部讲师蔡文高的《从科仪文本看瑶族的造墓仪式和祖先观》,作者通过对拜而伦州立图书馆所藏的有关瑶族造墓仪式的具有代表性的文本的分析与解读,从而进一步探讨瑶族造墓仪式中来自汉族的风水信仰的影响和他们的灾因观、祖先观。[35]

日本筑波大学图书馆情报瑶族研究科松本浩一教授的《度戒仪式中的神祗》,作者通过对“度戒”仪式中所使用的经文和文书的分析,认为,瑶族“度戒”仪式中的神祗,应被分成若干个等级。如从道教的三清、玉皇大帝、紫微大地、南斗·北斗星君,到地方神、土地神、神将、祖师等,还有被派遣去招请他们的功曹以及无人祭祀的孤神等等;同时也对这些神祗的性格和职能给予了详细的研究。[36]他的《“挂三灯”礼仪》一文,是对瑶族“还家愿”仪式中的“挂三灯”的仪式构成与经文给予的详细分析与解读。[37]

筑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丸山宏教授的《关于中国湖南省蓝山县瑶族的“度戒”仪式经文的若干考察》,作者主要针对以下问题给予考察与研究:第一,平度、加职、补充这三种经文的异同;第二,男性用经文和女性用经文的异同;第三,阴阳据和其他经文或科仪文献内容上的关系;第四,与瑶族其它支系的蓝靛瑶的道公、师公的传度经文的比较;第五,与湖南省南部以及临近地区的汉族或者是少数民族的类似经文的比较。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的探讨,以明确蓝山县瑶族“度戒”仪式经文的特征。[38]

五、在瑶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学者们多倾向于对其社会、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进行跨界性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学者们大多热衷于对本国或他国瑶族文化进行跨界性的比较与研究。以中、日瑶学研究者为例,他们大多涉及对中泰、中美瑶族传统仪式及语言、文化的比较研究。如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部社会人类学教授吉野晃先生的《“挂灯”的构造与嬗变:关于泰国北部和中国湖南蓝山县优勉的“挂三台灯”科仪的构造与嬗变的比较》一文,作者通过对泰国北部瑶族以及中国湖南省蓝山县汇源瑶族“挂三台灯”科仪的构造及其文化内涵的综合比较,认为,可以发现两地“挂灯”科仪的嬗变和共同的构造。“挂灯”科仪具有几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明确祖先祭祀体系中受礼者所处的位置;其二是巫术法力的传授;其三它本身也是一种成年仪式。[39]邓元东的《浅谈中美瑶族文化之异同》一文,对中美瑶族之间的“历史迁徙与文化”、宗教信仰、瑶族文字以及唱歌之异同等问题给予的比较研究。[40]以及邓文云的《中国瑶族和东南亚瑶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及特点》[41]、玉时阶的《中泰瑶文化比较究》[42]、李筱文的《美、法瑶人的生存理念》、《美国社会的“勉”瑶》[43]、赵敏兰的《试论中泰两国瑶语在语法上的差异——跨境瑶语比较研究系列之一》[44],等等学者的文章。

 

六、在港台的学术研究中,在台湾方面,除了极少数人类学学者,比如陈玫玟,是真正深入大陆瑶族地区进行人类学研究外,在港台的学术研究及刊物上发表的瑶学论文,多来自大陆学者

近些年,港台大学的学术研究中,主要有两篇学位论文涉及到瑶文化的研究。一篇为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陈玫玟女士的硕士论文《从命名谈广西田林盘古瑶人的构成与生命的来源》,作者是对广西地区盘古瑶人的构成及其生命来源进行的考察与研究。[45]另一篇为周楷模教授的博士论文《排瑶“歌堂仪式”音声研究》,作者结合仪式音乐、文本研究等理论,对广东排瑶“耍歌堂”仪式音声给予的详细分析与解读。[46]其它学者,如杨民康、杨晓勋[47]、张劲松[48]、庞绍元[49],等等学者,近年来,在台湾《民俗曲艺》杂志上发表了很多有关瑶族传统文化及仪式音乐的研究论文。

七、近些年来,在国外的瑶族研究中,中国学者也参与其中,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通过对国内瑶族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一部分国内学者也开始展开对国外瑶族的研究,并获得了很多学术成果。如以张有隽[50]、玉时阶[51]教授为代表的广西民族大学瑶族文化研究团队,从1990年以来,对泰国和越南瑶族的考察与研究,取得相当的研究成果。[52]其它,如赵砚球[53]、彭兆荣[54]、李筱文[55]、唐金汉[56]、盘泰福[57]等等学者,对美国瑶族的考察与研究,以及徐桂兰女士对法国瑶族的生存现状进行的初步调查研究[58]

结 语

总之,通过对国外瑶族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以日本、泰国、越南学者为主,已经形成体系化,与中国类似,且也呈现出跨境合作研究的趋势。例如,2008年,广西民族大学与越南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及越南老街省文化体育旅游厅签署的《 中越跨境瑶族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科研合作协议。而欧美学者都是分散的个人研究行为。如法国的雅克·勒穆瓦纳(Jacques Lemonie)[59]、美国学者大卫·特·李(David T.Lee)杜格·谢尔曼(Douglas Sherman)、迈克·斯威尼(Michael Sweeny)、伊莱恩·维拉兹克(Elaine V,Coordinator)[60]以及赵召山[[61]等人的研究。其次,国外瑶族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其社会、历史、文化的关注与考察,特别是对瑶族传统仪式的考察日趋形成规模,而对其传统音乐的研究涉及较少。比如,日本学者对瑶族“度戒”、“还家愿”等传统民俗仪式的考察与研究,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上述研究,多数集中于对其信仰、仪式结构与经文文本的研究,缺少对其传统音乐的关注。因此,提醒我们:在国外瑶族研究中,应加强对其传统音乐的考察与研究。反观国内音乐学者,在瑶族音乐研究方面,获得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尤其是近年来,他们对云南、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的瑶传道教仪式音乐给予了广泛的考察与研究。如杨民康[62]、彭兆荣[63]、周楷模[64]、赵书峰[65]、吴宁华[66],等等学者的研究。然而,遗憾的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还是集中于国内瑶族,缺乏对其进行跨界性的比较研究。因此,亟待中外学者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展对跨界瑶族音乐给予综合性的考察与研究。笔者认为,上述之举,既有利于从瑶族文化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中,重新审视和考察瑶族传统音乐的发展与变迁历程,也有益于推动瑶族传统音乐的整体性研究。[67][68]

 

(本文原载《音乐研究》2011年第6期,在此基础上有修改)

 



[①][越]孔演:《越南人口和民族人口》,越南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越]阮克颂等,廖玉凤、范宏贵译:《论越南瑶族支系的分类》,《瑶学研究》(第4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494-502页。

[③][越]范光欢、雄庭贵:《河江瑶人传统文化》,越南民族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④][越]陈友山:《探讨越南瑶族文化》,载广西民族大学编《中越跨境瑶族经济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部资料),2009年刊印,第7页。

[⑤]Alberts, Eli. A History of Daoism and The Yao People of South China.Youngstown, N.Y.: Cambria Press,2006.

[⑥][泰]差博·卡差·阿南达,谢兆崇、罗宗志译:《泰国瑶人》,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⑦]Giacchino-Baker, Rosalie. Stories from Laos: Folktales and Cultures of The Lao.,Hmong, Khammu, and Iu-Mien. Covina, CA : Pacific Asia Press, 1995.

[⑧]Moore-Howard, Patricia. The Iu Mien: Tradition and Change. Sacramento.CA: Sacramento City Unified School District,1989.

[⑨]Faure, David. 2006.“The Yao Wars in The Mid-Ming and Their Impact on Yao Ethnicity.”.In 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edited by Pamela Kyle Crossley, Helen Siu, and Donald S. Sutt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2006.

[⑩]http://www.sac.or.th/databases/ethnicredben.

[11][泰]萨蓝.那洛:《清莱府梅发郎县帕德村瑶族音乐研究》,泰国诗纳卡琳大学音乐表演专业1998年硕士学位论文。

[12]Purnell, Herbert C. 1992.“Lexical Tone and Musical Pitch in An Iu Mien Yao Wedding Song.”.In Text, Context, and Performance in Cambodia, Laos, and Vietnam.edited by Amy Catlin and Eran Fraenkel.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13]Herbert C,Purnell:《“优勉”瑶民间歌谣的韵律结构》,载乔健、谢剑、胡起望编《瑶族研究论文集---1986年瑶族研究国际研讨会》,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155页。

[14]Chang, Kun.“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Yao Tone System.”Language.1996,42(2): 303-10.

[15][法]郑瑞贞:《瑶族音乐中民歌的分类法——瑶族民歌分类》,《新亚学术集刊》1994年第12期,第199-204页。

[16][日]竹村卓二著,金少萍、朱桂昌译:《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版。

[17][日]冈田宏二著,赵令志、李德龙译:《中国华南民族社会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8]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是在获得日本文部省的为期五年的有关瑶族文化研究的科研经费之后设立的(从2009年度开始同时得到丰田财团的研究经费的资助)。研究所成员也就是课题组成员,除神奈川大学的教员以外,还有早稻田大学、东京学艺大学、筑波大学、国学院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加盟。学者们的研究领域涵盖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组织。研究所成立当年,课题组对湖南省蓝山县瑶族(过山瑶)的“度戒”仪式实施了田野调查,对仪式的全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摄录。之后几年,学者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对所录的映像进行分析研究的同时,每年都分批次地到当地进行相关的补充调查。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不仅重视田野调查,也很重视与瑶族有关的文献资料,尤其注重瑶族传统仪式文书的收集。为此,研究所曾对德国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的瑶族仪式文书手稿进行了大规模的翻阅整理调查,并且还派员对英国剑桥大学等图书馆藏的瑶族仪式文书手稿进行了调查。本着研究服务社会的精神,研究所还很重视研究成果的公开,开设了专用网页,相关信息都在网页上公开,以供瑶族文化研究者们资料共享和对瑶族文化感兴趣者查阅。(本信息是由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广田律子教授2011年7月提供)

[19][日]广田律子:《“度戒”礼仪折射出的演剧性》,载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编《瑶族文化研究所通讯》(第一号),2010年刊印,第28页。

[20][日]吉野晃:《优勉仪礼中的研究课题:仪礼的意义与传承,不变与变化之初探》,《瑶族文化研究所通讯》(第二号),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2010年发行,第17-18页;吉野晃,吴国富译:《泰国北部勉瑶挂灯礼仪反映的父系理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第85-88页。

[21][日]广川英一郎:《汇源瑶族乡“度戒”礼仪和问题点》,载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编《瑶族文化研究所通讯》(第一号),2010年刊印,第26页。

[22][日]广川英一郎:《汇源瑶族乡“度戒”礼仪和问题点》,载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编《瑶族文化研究所通讯》(第一号),2010年刊印,第26页。

[23]第一届湖南瑶族传统文化研讨会于2009年8月6日在湖南长沙召开;第二届瑶族传统文献研究国际论坛于2010年11月23日在日本横滨召开,由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主办、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以及2012年8月26至28日,在湖南长沙召开的“瑶族传统文化国际研讨会——资源与创意——”,这些会议与论坛主要涉及近年来日本学者对湖南省蓝山县瑶族传统文化研究成果的一个阶段性展示与回顾。

[24]这两期《通讯》分别于2009年3月29日与2010年7月29日,由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编辑发行。

[25]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编:《瑶族传统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刊印,第26-33页。

[26]冯荣军:《中国湖南省蓝山县过山瑶族度戒仪式过程中书表师的职责和书表执行》,载《瑶族传统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刊印,第36-42页。

[27][日]三村宜敬:《蓝山县瑶族的星辰信仰》,载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编《瑶族传统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刊印,第44-61页。

[28][韩]安东濬:《韩国瑶族文化研究现状与课题》,载《中越跨境瑶族经济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刊),中国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第23页。

[29][韩]金仁喜:《白裤瑶族的社会与信仰》,韩国景仁文化社2004版。

[30][韩]安东濬:《韩国瑶族文化研究现状与课题》,载《中越跨境瑶族经济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刊),中国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第24页。

[31][德]欧雅碧(Lucia Obi):《欧美的瑶族写本的收藏》,载《瑶族传统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2010年发行,第13-24页。

[32]Lucia Obi,Shing Müller,詹春媚译:《瑶族之宗教文献:概述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之馆藏瑶族手本》,《民俗曲艺》2005年第150期,第227-279页。

[33][日]丸山宏:《2010年3月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馆藏瑶族手抄本调查报告》,载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编《瑶族文化研究所通讯》(第二号),2010年刊印,第58-59页。

[34][日]广田律子:《关于盘王传承的研究》,载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编《瑶族传统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刊印,第78-90页。

[35]蔡文高:《从科仪文本看瑶族的造墓仪式和祖先观》,载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编《瑶族传统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刊印,第70-75页。

[36][日]松本浩一:《度戒仪式中的神祗》,载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编《瑶族传统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刊印,第92-99页。

[37][日]松本浩一:《“挂三灯”的仪礼》,载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编《瑶族文化研究所通讯》(第二号),2010年刊印,第6-16页。

[38][日]松本浩一:《关于中国湖南省蓝山县瑶族的度戒仪式经文的若干考察》,载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编《瑶族传统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刊印,第130-142页。

[39][日]吉野晃:《“挂灯”的构造与嬗变:关于泰国北部和中国湖南蓝山县优勉的“挂三台灯”科仪的构造与嬗变的比较》,载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编《瑶族传统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刊印,第102-106页。

[40]邓元东:《浅谈中美瑶族文化之异同》,载郭大烈、黄贵权、李清毅主编《瑶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7-255页。

[41]邓文云:《中国瑶族和东南亚瑶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及特点》,《世界民族》2002第3期,第56-60页。

[42]玉时阶:《中泰瑶文化比较研究》,《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第97-102页。

[43]李筱文:《美、法瑶人的生存理念》,《世界民族》2004年第1期,第73-77页。

[44]赵敏兰:《试论中泰两国瑶语在语法上的差异——跨境瑶语比较研究系列之一》,《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63-67页。

[45]陈玫玟:《从命名谈广西田林盘古瑶人的构成与生命的来源》,台北唐山出版社2003年版。

[46]周楷模:《排瑶“歌堂仪式”音声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民族音乐学专业2007年哲学博士论文。

[47]杨民康、杨晓勋:《云南瑶族道教科仪乐舞及其跨民族、地域性文化特征》,《民俗曲艺》1998年第116期,第1-30页。

[48]张劲松、赵群:《湖南省蓝山县汇源乡瑶族度戒科仪》,《民俗曲艺》1996年第100期,第53-122页;张劲松:《瑶族度戒调查及初探》,《民俗曲艺》1993年第83期,第41-64页;张劲松:《湖南蓝山县桐村瑶民的还盘王愿》,《民俗曲艺》1995年第94、95期(合期),第274-308页。

[49]庞绍元:《广西金秀瑶族师公面具探述》,《民俗曲艺》2001年第133期,第189-207页。

[50]张有隽:《美国瑶人社区考察报告》,载广西瑶学学会编《瑶族研究通讯》2000年第10期,第51-57页。

[51]玉时阶:《文化断裂与文化自觉:越南瑶族民间文献的保护与传承——以越南老街省沙巴县大萍乡撒祥村为例》,《世界民族》2010年第5期,第75-80页;玉时阶:《美国瑶族生计方式的变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35-38页;玉时阶:《泰国瑶族的婚姻家庭制度》,《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第80-84页;玉时阶:《美国瑶族社会文化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32-36页;玉时阶:《美国瑶族社会组织研究》,《世界民族》2003年第5期,第53-56页;玉时阶:《泰国瑶族的丧葬习俗》,《世界民族》1996年第4期,第48-52页。

[52]广西民族学院赴泰国瑶族考察族:《泰国瑶族考察》,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53]赵砚球:《生活在美国的瑶人》,载《瑶学研究》(第3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版,第96-106页。

[54]彭兆荣:《欧美优勉瑶的社区发展与现代化》,载《瑶学研究》(第2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123页。

[55]李筱文:《美国瑶人社区巡礼》,载广西瑶学学会编《瑶族研究通讯》2000年10期,第58-60页;李筱文:《美国社会的“勉”瑶》,载《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第85-90页。

[56]唐金汉:《赴美考察瑶族情况的报告》,载《瑶学研究》(第2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257-260页。

[57]盘泰福:《美国瑶族地区访问纪实》,载《瑶学研究》(第2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273-279页。

[58]徐桂兰:《法国瑶族生存策略的变迁——李宝光先生访谈录》,《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765-767页。

[59][法]雅克·勒穆瓦纳,覃光广、冯利译:《瑶族的宗教:道教》,《世界民族》1987年第2期,第41-47页;[法]雅克·勒穆瓦纳:《勉瑶的历史与宗教初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22-25页;[法]雅克·勒穆瓦纳:《勐腊与泰、老勉瑶婚姻中的“本命”地位》,载郭大烈、黄贵权、李清毅主编《瑶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174页。

[60][美]大卫·特·李(David T.lee),杜格·谢尔曼(Douglas Sherman),迈克·斯威尼(Michael Sweeny)、伊莱恩·维拉兹克(Elaine V,Coordinator),李筱文、盘小梅译:《移动的山岭——美国优勉瑶人的迁徙故事》,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61][美]赵召山,,黎巧萍等译:《瑶族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现在与未来》越南民族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62]杨民康,杨晓勋:《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0年版。

[63]彭兆荣:《人类学视野中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以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为例》,《音乐研究》2008年第1期,第27-34页;彭兆荣:《仪式叙事的原型结构——以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53-58页。

[64]周楷模:《排瑶“歌堂仪式”音声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民族音乐学专业2007年哲学博士论文。

[65]赵书峰.:《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以瑶族还家愿与梅山教仪式音乐的比较为例》,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66]吴宁华:《仪式中的史诗<盘王歌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67]感谢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广田律子教授提供相关文献资料。

[68]本文第二作者为吴宁华,女,文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民族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