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2025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圆满闭幕

[日期:2025-08-02] 来源:  作者: [字体: ]

7月30日下午,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设计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承办,民族艺术杂志社、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内蒙古国际交流中心协办的“2025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完成各项既定议程,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逸夫楼报告厅圆满落幕。闭幕式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永健主持。

闭幕式现场

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以及日本关西学院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围绕“文化遗产与未来”主题,聚焦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传承、民族艺术研究等前沿领域,经过两天紧张热烈、充实深入的研讨,开展了多层次、跨学科的国际深度对话。

 

闭幕式第一项议程是各小组进行总结汇报。

第一组由云南大学教授向丽做了“艺术人类学历史与理论、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小组主题的汇报。她从议题关键词视角展开总结,该组研究涵盖“非遗”“艺术展演”“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文化生态”“剧场民族志”“艺术与物”等关键词,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持续深耕艺术学元理论;聚焦地方性审美经验与本土美学,深挖审美功能主义;突破非遗研究单一维度,实现与艺术乡建、气氛美学等语境连通式考察;凸显跨学科研究和综合运用特质;从美学路径阐释非遗,关注其品味性、趣味性、情感性及当代美学意义。个案研究范围从国内新疆、山东、安徽、浙江等地延伸至国外东南亚等区域。最后,向丽教授展望未来研究将更重本土审美、关注美的基础作用及推动非遗与更多领域联动。

 

云南大学教授向丽 第一小组总结发言

第二组由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牛乐做了“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艺术乡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小组主题的汇报。牛乐教授表示,本小组研究呈现多元研究视角和选题方向,但始终围绕“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未来”主题开展讨论。相关议题以个案为基础,田野资料扎实丰富,特别是在铸牢中华民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框架下,传统的文化遗产如何融入当下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建构逻辑与实践路径,本小组更深入的阐释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塑造中的深层价值与时代意义,为理解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构提供了精彩洞见与实践思路,期待未来进一步提炼整合以深化时代价值。

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牛乐 第二小组总结发言

第三组由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叶笛做了“音乐与舞蹈人类学研究”小组主题的汇报。她首先回顾了前两年学会研讨会主题,指出今年的探讨更为丰富多元,规模较往年进一步扩大,涵盖传统非遗活态传承、文化记忆与具身性、跨区域乐舞研究等主题,尤其关注少数民族乐舞、民间仪式音乐及海外音乐等研究,集中展现了音乐与舞蹈人类学的研究进展。该小组议题在内容上强调了民族舞蹈和音乐的文化理论研究、传统乐舞的文化变迁、文化传统的动态演变及文化记忆的重塑等方向的研究,同时体现出方法论层面的创新,如多位学者运用民族志、口述史及文化再生产等理论视角。她表示,未来研究热点将聚焦跨文化视野下的本土理论建构、非遗的舞台化审美转化及艺术遗产与数字化的互动研究。最后,叶笛教授呼吁学者要立足田野、增强问题意识,关注学术训练、避免理论脱节,加强比较视角以促进音乐舞蹈贯通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叶笛 第三小组总结发言

第四组由湖南大学教授张朵朵做了“设计人类学组”的汇报。她首先提到,今年学会设计人类学方向的研究者数量显著增加,呈现喜人增长态势。设计人类学是设计学与人类学的交叉领域,关注日常生活设计现象,具有未来指向与实践 “干涉” 等特性,聚焦 “过程”“关系”“动态” 等关键词。然后她介绍了本小组议题用人类学方法研究设计造物、用人类学和民族志方法辅助设计实践、以及设计学与人类学的融合发展的三大特点。她随后总结了未来研究重点围绕非遗工艺、跨文化互动学科融合及未来设计人类学展开讨论,并呼吁更多学者加入这一新兴学术领域。

湖南大学教授张朵朵 第四小组总结发言

第五组由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胡晓东教授以 “'新'光闪耀,未来可期” 为题做了研究生专场组的汇报。他表示,该组议题涉及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活化利用、音乐人类学等领域。他总结了研究生专场的亮点,学思敏锐,直面问题且具批判性;视野开阔,跨多学科借鉴;敢于创新,突破理论局限;论证扎实,实证与个案结合。他表示,研究生们具有强烈的理论反思和问题意识,广泛借鉴多学科视角,论证扎实,敢于质疑权威,提出创新观点。但也指出理论与田野结合不足、跨学科研究略显生硬、遗产研究同质化等问题,呼吁并建议青年学者们长期深耕文化遗产研究,将理论与实践、文本与田野结合,透过文化遗产表象,从多元的视角和多维的层次深入解读和阐释蕴藏着华夏文化的基因密码,助力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胡晓东教授 第五组总结发言

 

第二项议程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方李莉教授作大会学术总结。首先,方李莉教授对“2025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对本次论坛的每位专家、学者、研究生的报告表达感谢与赞赏。随后,方李莉教授总结本次学术研讨会核心主题“文化遗产与未来”和高频关键词。在“遗产的时间指向及空间建构”“对于遗产的整体性认识”“有关艺术概念的前沿探讨”“艺术人类学理论的前沿探讨”“民族标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非遗理论升级”“面向未来的讨论”“艺术民族志方法论的探究”“海外民族志研究”“遗产·审美·美学·文化资本”“艺术乡建的内生性”等议题关键词进行了精彩总结。方李莉教授指出,本次研讨会紧扣时代需求,聚焦学科理论根基,融入社会发展大局,议题丰富且具深度,涵盖艺术人类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到现代、从本土到海外的多维度内容。学者们的热烈研讨,既梳理了学科现有成果,也明晰了待突破的方向。最后,她强调,文化遗产资源不仅在于过去,还在建构我们的今天和重构我们的未来,文化遗产实践需要从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的维度,重新理解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充分认识相关学科的交叉性、创造性、开放性、开拓性等特征。本次研讨会虽然不同学科视角不同,但核心目标均围绕“文化遗产与未来”主题开展相关联探究。艺术人类学需持续扎根文化土壤,关注现实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多元思想,为理解艺术、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提供更具深度与广度的视角。方李莉教授总结发言为本次研讨会画上富有启发性的句号。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方李莉教授总结发言

 

第三项议程由学会秘书长王永健做2025年至2026年工作计划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将严格根据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第四届第二次理事、常务理事扩大会议精神,稳步推进学会未来一年发展计划并落地实施。随后,秘书长王永健汇报了学会未来一年的具体学术活动。未来学会将继续推动学术体系建设,完善学会管理与服务机制,深化田野调查实践与理论探索,促进学校联动合作,推动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为广大会员提供优质的高效的学术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报告和建议。

闭幕式上,学会秘书长王永健代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宣读了经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第四届第一次理事、常务理事扩大会议的两项决议;第一、学会决定将设立 “方李莉艺术人类学奖”,以致敬和表彰中国艺术人类学创会会长方李莉教授对中国艺术人类学所做出的奠基性贡献,更重要的是以此鼓励学会广大会员们在田野中,发扬“从实求知”、“从实求美”的艺术人类学传统,深耕学术研究,写出更多更优秀的论文和专著,以推动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中华文化复兴等国家战略作出贡献。第二、学会决定“2026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办。

 

闭幕式最后一项议程由内蒙古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纳日碧力戈作闭幕致辞。首先,他代表内蒙古师范大学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信任,各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的支持,以及海内外与会学者的见解表示诚挚感谢。然后对本次以“文化遗产业与未来”为主题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作精彩总结。他表示,会议聚集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传承、民族艺术研究等前沿领域,展开多层次、跨学科对话。7个平行会议分组讨论覆盖艺术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文化遗产研究的历史和理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等重要议题,研究生专场展现了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他表示,艺术人类学是连接传统与现代,凝聚学术共同体的纽带,更是文明互建的重要载体。内蒙古师范大学将持续深化国内外学术合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华文化传承贡献更多智慧。最后,他正式宣布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内蒙古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纳日碧力戈闭幕致辞

 

至此,“2025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此次学术研讨会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撰稿:刘召洁、赵家民

 图片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

网页排版:徐铂坤

责任编辑:刘侗勋

核发:王永健

总编辑:朱阳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David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