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董波:石堆上的音乐——内蒙古乌拉特地区蒙古族“敖包”祭仪“音声”考察与思考

[日期:2014-04-04] 来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作者:董波 [字体: ]

石堆上的音乐

——内蒙古乌拉特地区蒙古族“敖包”祭仪“音声”考察与思考

董波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敖包祭祀活动是蒙古族祖先在远古时期所创造的,经过世世代代相传到了今天。敖包祭祀仪式是一个完整的仪式过程。为揭示敖包及仪式的音乐文化内涵,文章以实地个案考察等方法,揭示乌拉特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与蒙古族萨满、佛教等传统文化的关系。通过我们的田野考察和观看,乌拉特敖包仪式中的经韵音乐十分丰富。敖包祭祀仪式中的祭词、祝词、赞词都是属于音声的范畴。从目前的考察来看,乌拉特敖包祭祀仪式及音乐中既有萨满教又有喇嘛教文化的音声特征。文章指出,敖包信仰对于人生存与生活的意义是乌拉特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得以传承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乌拉特地区;蒙古族敖包祭仪;仪式音声

大凡初次来到草原的人,除了惊叹于草原的辽阔无比、蒙古包的新奇独特和群群的牛羊之外,还能令其惊叹的恐怕就是那一座座高高在岗的神秘的敖包了。草原上的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在蒙古族地区社会及文化历史中具有代表性。它从古到今,其生命力依然顽强。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强大的历史生命力来源何处?敖包祭祀及音声如何在传承和持续生存中体现出历史生命力?其生命力与蒙古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是什么关系?本文旨在此方面作尝试性探讨。

一、乌拉特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现状考察

乌拉特敖包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驻地海流图镇东北角的生态园中,乌拉特敖包建于2003年,历史短暂,属于现代敖包。

乌拉特中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位于东经107°16΄~109°42΄,北纬41°07΄~41°28΄。北与蒙古国交界,有国界线184公里,南与乌拉特前旗、五原县、临河区、杭锦后旗相依,东与包头市固阳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为邻,西连乌拉特后旗。乌拉持中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拥有灿烂的文化,境内现存阴山岩画、赵长城、秦长城、千年古榆沟、爬柏沟、恐龙化石群等遗址遗迹,同时还有希热庙(距海流图12公里)、蒙古大营(距海流图20公里)、甘其毛都口岸、奇石林(距海流图14公里)等旅游景点。

中旗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民族地区。乌拉特中旗深处大陆远离海洋,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具有高原寒暑变化的特点,四季分明地形复杂,地域辽阔,各地区降水差异很大。降水量最少的川井西部年平均降水量为115-140毫米。夏季雨量集中,昼夜温差大。

(一)旗政府主导的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

乌拉特独特的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在整个内蒙古地区来说虽有共同的习俗,但是具体操作步骤、意义、讲究有很大的不同。

1.规模最大的敖包

2009年7月27日清晨六点左右,在乌拉特中旗人大常委会史有法主任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位于海流图镇东北角生态园中的乌兰特敖包。乌拉特敖包坐落在生态园的西北角,座北朝南。映入眼帘的乌拉特敖包给人两个最直接最强烈的印象,一个是庞大的敖包,另一个是新建的敖包。乌拉特敖包确实庞大得令人震撼。这是笔者迄今为止见到的最大的敖包。

史有法主任介绍说:乌拉特敖包属于乌拉特中旗的旗敖包。乌拉特中旗境内历史上共有13个敖包,2003年建立此敖包时,为了保证此敖包的灵验性,曾分别从13个敖包上取13块石头置于此敖包之上。为了给此敖包取名字也发生过争议,因为乌拉特中旗旗政府所在地在海流图镇,所以有的人认为应该叫“海流图敖包”。也有的人认为此敖包属于整个乌拉特中旗的,所以应该叫“乌拉特敖包”。最后,海流图镇领导协商后,最终定名为“乌拉特敖包”。采访中,一个了解情况的当地人对笔者说:我们这个乌拉特敖包是2003年建成的,2003年8月18日开放的,高9.9米,直径30米,周长100米,建立此敖包时,是世界上第一敖包,当时还申请了吉尼斯世界记录。乌拉特敖包分上下五层,第六层用柳树枝装饰,气势恢宏。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乌拉特敖包连基石在内共有六层,在整个敖包上装饰了很多彩旗、藏文经和哈达。敖包顶上插满了柳树条,同时在正中央的敖包顶部还插着苏力德,应该属于苏力德敖包。苏力德和地面之间45度角下拉的绳索上系满了五色彩旗,六层敖包上每一层都挂满了写有藏文经的五色彩绸。如果说这些都充满了蒙古族敖包祭祀原滋原味特点的话,那么敖包之前红红的地毯、巨大的播放流行音乐的音响及放在红地毯上的麦克风又给乌拉特敖包涂上一层现代文明的色彩。敖包前香案旁赫然放置的“功德箱”,又使得乌拉特敖包多少具有了点旅游开发的功利味道。笔者注意到,在乌拉特敖包正南方还赫然立了一个很高的铜香炉,香炉的两边分别用醒目的红色赫然撰写八个大字,铜香炉的南边写着“风调雨顺”,北面(对着敖包的一面)写着“国泰民安”。铜香炉是乌拉特敖包所独有的。

2.执仪者

笔者在采访中得知,包头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红星三社什拉召庙主持吉日格勒等人,是应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希热庙的庙主任巴图格日乐(法名:贡觉希日布)的邀请前来参加乌拉特敖包祭祀活动的。作为乌拉特中旗希热庙的庙主任,巴图格日乐是此次乌拉特敖包祭祀诵经的组织者之一。因为希热庙的喇嘛师傅本身数量不多,难以达到乌拉特敖包祭祀的要求。因为,乌拉特敖包是乌拉特中旗的旗敖包,由政府组织祭祀活动,敖包祭祀的全部费用都由乌拉特中旗旗政府承担。作为官方敖包,乌拉特敖包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聘请外地的二十几个喇嘛师傅来帮助完成敖包祭祀活动。

与此同时,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民族服饰队在东鼓门下集合,准备在旗政府领导为敖包祭祀致开幕辞时进行民族服饰表演。此次的乌拉特敖包祭祀属于浑祭,参与祭祀的人中,有从蒙古国专门赶过来祭祀的外蒙古人。

3.献祭

2009年7月27日上午10:20---10:55,众喇嘛在敖包前诵读敖包经,大概有35分钟左右的时间。2009年7月27日上午10:50左右,乌拉特中旗的旗长在主持吉日格勒喇嘛的帮助下,作为乌拉特当地最高官员,代替当地民众进行敖包祭祀。由于旗长对于敖包祭祀流程并不十分熟悉,整个祭祀过程由主持吉日格勒全程陪同完成。包括:

主持吉日格勒左手拿白酒瓶,倒在右手的银质酒杯里,一边向敖包上抛洒酒杯里的酒,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大声呼喊祈求福禄降临“呼来---呼来----呼来!”。吉日格勒向敖包上抛洒白酒和牛奶九次,又向周围围观的群众抛洒白酒,同样表达赐福于人的理念。很多民众被白酒淋到觉得很高兴,意为接到福气了。民众也随同吉日格勒住持一同高声呼喊祈求福禄降临“呼来---呼来----呼来-----”,一时间,乌拉特敖包前喇嘛诵经声、祈福呼喊声、布列低沉的铜管乐声不绝于耳,人声鼎沸,热闹非凡。10:52,群众献祭洒祭敖包,喇嘛诵经起,一直持续。

主持洒祭敖包的同时,有专人负责点燃香炉,瞬间,乌拉特敖包前烟雾缭绕,同时也有民众把自己拿去的高高香也点燃插放在香炉中。

10:51分,旗长手持麦克,向现场民众致辞后,在主持的协助下,代表乌拉特全体民众,手捧白色哈达,用哈达包上砖茶,面向乌拉特敖包跪拜祈祷,敬献哈达和贡品。祈祷乌拉特中旗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旗长献祭敖包之后,在主持的协助下,将贡桌上的食物分送给周围的民众,意味“送福禄”。据说吃到这样供奉过的食物(包括黄油、奶食、羊肉、馓子),能够带来健康幸福。旗长给民众分食贡品后,组织民众为乌拉特敖包捐款。上午10:54,周围围观的人群开始抢食贡品,转敖包有人取贡桌上的香蕉、苹果、羊肉、馓子等,并往贡桌上依自愿捐钱。

采访中笔者还见到个别群众逆时针转敖包。达主任解释说:顺时针转敖包的多为当地蒙古族人。逆时针转敖包的主要有女的和汉族人。汉族人中有的人可能受算命的人(神官)的指点,告诉他在某个时间去某个敖包反着转以消灾。

4.诵经音声

2009年7月27日早晨7:40——9:05,为此次乌拉特敖包祭祀专门聘请来的二十一位喇嘛师傅,在乌拉特敖包广场西侧旁搭建的蒙古包里进行了长达一小时二十五分钟的金刚经诵经活动。在金刚经诵经过程中,蒙古包里除了聘请来的二十一位喇嘛的诵经声外,还不时响起法器的声音。主要法器有:毕西古尔(唢呐)、布列(大号),刚洞(法号)和钹。

诵读金刚经时,领经喇嘛朝格巴雅尔和众喇嘛在蒙古包内地毯上席地而坐,把金刚经的经文放在腿上,一边敲击着钹打着节奏,一边以浑厚而低沉的声音极具韵律地带领众喇嘛诵读金刚经。金刚经的诵经音调速度极快,音调又相当低沉,节奏紧凑,与其他经的诵经调有极大差异。

5.舞蹈音声

2009年7月27日上午9:37,金刚舞表演正式开始。在礼炮、鼓乐声中,住持吉日格勒和领经喇嘛朝格巴雅尔引领两位骷髅舞者上场。两位骷髅舞者在场上作开场表演,大概跳了七、八分钟左右的时间。上午9:45分左右,乌拉特中旗的旗领导们站在乌拉特敖包广场的观礼台上面对自发前来参加乌拉特敖包祭祀的民众们作开场讲话,宣布第二届乌拉特民俗文化节及敖包祭祀仪式正式开幕。

6.雨中博克赛

2009年7月27日下午4:00,达主任陪同笔者前往位于海流图镇西南角儿的生态园,准备观看乌拉特敖包广场东侧举行的摔跤比赛。摔跤比赛是乌拉特敖包祭祀的重要衍生环节。2009年7月27日下午4:30---5:00在乌拉特敖包广场东侧举行了摔跤比赛。通常在其他敖包祭祀时会配合举行那达慕大会,同时举行“男儿好汉三艺”比赛。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由游牧改为定居生活,很多地方的“好汉三艺”——骑马、射箭和摔跤已经改变成“好汉两艺”——赛马、摔跤了。射箭比赛除了内蒙古东部地区如呼伦贝尔地区的敖包祭祀中仍保留以外,其他内蒙古中部和西部地区敖包祭祀中,很少有举行射箭比赛的。

乌拉特敖包祭祀仪式程序包括:金刚经、敖包经、转敖包祈祷、金刚舞、赛马、摔跤、颁奖。

二、乌拉特敖包祭祀仪式中的音声考察

要研究敖包信仰的历史生命源泉及成功传承运行的文化秘密,就必须关注得到成功传承的仪式音乐。音声的运行机制就是把外在的信仰内容和要求转化为信仰对象的内在信念和行为的过程。

(一)敖包祭祀仪式音声特征

音乐是仪式中的音乐,仪式内容通过音乐体现出来,音乐表现仪式过程,依托于仪式,两者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所谓音声是“一切仪式行为中听得到或听不到的音声,其中包括一切意义上的音乐。”[1](13)敖包祭祀仪式中既有音乐,也有介于音乐与语言之间的音声成分,如祝赞词、祭词等,所以本文采用了音声这一概念。通过实地考察乌拉特敖包,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音声特征。

1.敖包祭祀音声的萨满音乐特征。敖包祭祀仪式音声中有萨满教的内容,下面的骷髅舞就是一种萨满舞。在金刚舞1小时10分钟的表演中,伴奏是纯乐器演奏,没有人声,伴奏由布列、钹和亨格日格完成,虽然负责演奏刚洞的喇嘛也坐在伴奏乐队的队伍中,他只是偶尔参与演奏。金刚舞Ⅰ---骷髅舞由上至下三个声部分别是布列(长号)、钹、亨格日格(立鼓)。虽然敖包祭祀仪式不由萨满来主祭,但敖包仪式音乐仍然有萨满音乐的内涵和特征。其中属于萨满音乐舞蹈的“骷髅舞”它不仅为敖包祭祀仪式营造了神圣的活动背景、渲染气氛,更主要是渲染了敖包仪式活动的神圣气氛,造成了敖包仪式氛围的肃穆景象。

2.敖包祭祀音声的佛教音乐特征。有研究者认为,蒙古族佛教音乐包括“喇嘛音乐、经堂音乐、乐器、乐谱与乐曲、喇嘛教歌舞剧、查玛、玛尼调、佛教赞美诗、诵经调等。”[2](256-264)乌拉特敖包中的金刚经、金刚舞、乐器、敖包歌等均与藏传佛教音乐有着非常紧密地联系。敖包祭祀仪式中所诵唱的经文与佛教经词几乎是一样的。诵经等佛教音乐与敖包仪式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关联而产生象征意义,形成同构和互动关系,它不仅联接了敖包祭祀信仰和敖包祭祀仪式活动,还强化和突显了敖包祭祀仪式的主题和氛围。

当然,在敖包祭祀仪式中也具有世俗音乐特征。这里主要是指民间音乐或目前比较流行的音乐。个案中,这些世俗音乐与敖包祭祀仪式,二者看起来各行其是、互不干涉,没产生更多的关联,但实际操演程序和演出形式上,敖包仪式和音声互为对方的存在条件和背景,并发生多向互动和同构关系。

(二)敖包祭祀仪式过程中的音声运用

敖包仪式活动为音声创造了语境,决定了音声种类及形式,音声从属于祭祀仪式活动,成为祭祀仪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定的敖包音声种类和形式体现了敖包祭祀仪式活动的精神内涵和意义,突显了敖包祭祀仪式活动的主题和功能;热热闹闹的音声气氛为敖包祭祀仪式活动营造了现实背景和氛围;音声活动本身被赋予了显示神气、沟通人神关系等象征意义,强化了敖包仪式活动的神圣意义。敖包仪式活动建构了音声场域,彼此影响对方的存在形态,生成对方的存在意义。音声正是因其在敖包祭祀仪式场域中发挥的信仰功能而生长和传承。

1.诵唱经文音声:金刚经

乌拉特敖包祭祀与以往笔者见到的所有敖包相比,除了拥有规模宏大的喇嘛颂经场面以外,还有一个其他敖包祭祀中,笔者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现象——金刚经和金刚舞。

2.舞蹈音声:金刚舞

金刚舞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乐舞。藏传佛教每当在大型法会或者特殊节庆之际,用歌舞的形式来表达佛菩萨神变幻化度众生的意愿。黄庙喇嘛通常法会期间,要举行盛大宗教舞蹈,称为金刚舞。

诵经之后,喇嘛师傅走出了蒙古包,法鼓咚咚,长号呜呜,在敖包前广场上,金刚舞者,身着彩衣,头戴面具。舞者通常是一对一对的出场。一个接一个,踩着鼓点,坚实有力的脚步,旋转舞动着身躯,依序而汇于数百人围拢着的场地中。大多数的时间里,他们几乎都是单脚跳跃,和着鼓点的节奏,时而急,时而缓,无论急缓,动作幅度都非常大,需要很好的定力和体力。

谱例2:骷髅舞

在金刚舞Ⅰ《骷髅舞》1小时10分钟的表演中,伴奏是纯乐器演奏,没有人声,伴奏由布列、钹和亨格日格完成,虽然负责演奏毕西格尔的喇嘛也坐在伴奏乐队的队伍中,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他一直没有参与演奏。金刚舞Ⅰ《骷髅舞》由上至下三个声部分别是布列(长号)、钹、亨格日格(立鼓)。

从前面的考察可以看出,在敖包信仰仪式中音声的运用,归纳起来,如下表:

仪式及场景

音声应用

音声主体(音声表演者)

音声客体(音声事实)

2009年7月27日(阴历六月初六)周一

6:30---7:30:

清晨装饰敖包,仪式准备。

音响准备

   

7:40---9:05:

蒙古包内

金刚经

喇嘛

诵读金刚经声(1小时25分)

9:05---9:35:休息,30分钟。

     

9:37---9:45:广场

骷髅舞

表演者

跳金刚骷髅舞声(8分钟)。

9:45---10:05:领导讲话

     

10:05---10:20:

民俗服装

表演者

民俗服装表演声(15分钟)。

10:20---10:55:敖包前

敖包经

众多喇嘛

诵读敖包经声(35分钟)

10:50:旗长讲话

 

市领导

讲话声

10:52:敖包前,仪式开始。

敖包经

喇嘛

群众献祭洒祭,喇嘛诵经声,一直持续。

10:53:敖包前

招福声

主祭者、民众

主持带领大家祈福“呼来!呼来!”声一直持续。

10:54:敖包前

旋转声

参加祭祀者

抢食贡品,转敖包声(6分钟)。

10:55——12:05:敖包前

金刚舞

表演者

跳金刚舞声(1小时10分钟)。

3:30---4:50:敖包附近,仪式结束。

搏克比赛

搏克选手

叫喊声

三、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的思考

敖包祭祀仪式关系到蒙古人对生存的理解和生存状态的良好期待。正是基于此,传承这一仪式就成为他们生存的必然需要,而这一仪式形式与蒙古族的民族文化紧紧相连。

(一)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与多元文化因素

1.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与萨满教文化因素。蒙古人的哲学基本价值观之一就是“自然威力不可侵犯”,形成了蒙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认为自然现象背后有神灵存在。祭祀敖包是从远古传承下来的,在人们的心目中深深扎下根的一种萨满教的产物。在萨满教时期,敖包祭祀由萨满宗师来主持。由于受萨满教文化的影响,敖包祭祀仪式及音乐具有萨满音乐的特征。敖包祭祀仪式的音声,具有浓郁的萨满自然崇拜、生命崇拜的内涵,表现在对生命的赞颂。从祭祀仪式的程式、内容、祭祀唱词、舞(动作、行为)、乐(程式、节奏)三位一体的特征,饱含着人们对平安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人们希望获得美好生活的愿望。其中的唱词大多是歌颂神明的伟大或祖先的盖世伟绩,其核心是反映了人们向神灵或祖先祈福,请求庇佑和保护而取悦神灵的过程,因此,敖包祭祀仪式音声所表现的是主要内容和主题是祈求神灵和娱悦神灵。敖包祭祀仪式所诵经文内容,就是祈求“长生天”给他们驱邪消灾、免灾避难,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祈福心愿。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为什么能够持续存在并得到传承,是因为它能够满足蒙古人的“吉祥”诉求。追求吉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蒙古人的精神诉求。这是整个敖包存在的整体心理逻辑。

2.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与佛教文化因素。自从受到藏传佛教影响以来,蒙古人绝大多数信奉藏传佛教,吉祥与蒙古族宗教价值观还有关联。宗教价值观成为蒙古族祭祀和信仰的核心和基础。具体表现在: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中的喇嘛主祭,敖包祭祀仪式过程中的佛教含义。在敖包的形式,塞进了佛教的内容,例如写祭祀敖包的经文,使敖包成为佛教活动的组成部分。在佛教影响下敖包的建筑及其圣化仪式也增添了很多佛教色彩。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中的佛教音乐,等等。作为蒙古族日常生活用语中使用最频繁的词,“吉祥”几乎与美好祝愿关联,它统摄了过去或现代蒙古人“幸福、快乐、求善”等多方面美好追求和愿望,而这正是敖包信仰仪式为什么能够持续存在并得到传承的重要密码。

3.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与蒙古族民俗文化因素。蒙古族祝赞词、英雄史诗、民谣、民间故事和谚语等民间文化为敖包祭祀提供了广阔的生产空间。别具风格的祝赞词,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表达了蒙古民众通过祝愿、祭祀的形式,以期控制自然、消灾弥难、安居乐业,过美好幸福生活的意愿。在敖包祭祀仪式中,蒙古民族把追求安宁、幸福的愿望和理想,用这一具有民族风格的祝赞词的形式表现出来。敖包祭祀仪式的饮食、建筑、服装等,都因长期的沿袭而约定俗成,立成范式,成为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而民俗文化恰恰影响着蒙古族民众的当代生活。

(二)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生命力对民间文化保护的启示

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为什么它却能够保持这么旺盛的生命力?它强大的历史生命力来源何处?它从古到今,其生命力依然顽强。从以上分析得知,敖包祭祀信仰对于人生存与生活的意义是它得以传承的重要动力。蒙古族敖包信仰长期存在,是以一种极为朴素的形式,融于所在民族社会的活动中。它深藏于蒙古族历史,扎根于蒙古族当代社会,在蒙古族文化传承、价值传递、行为规训等活动中。具体来说:

从祭祀敖包的目的、功能来说,“敖包”信仰为什么能够存在并得到传承,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的“求福吉祥”诉求目的。追求“求福吉祥”是整个蒙古族的民族性诉求。生存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是形成敖包信仰的根本动力。蒙古人认为,祭祀敖包的目的就是可以保佑人平安健康、祛病、五谷丰登、牲畜兴旺等。从祭祀敖包的对象来说,为了达成“求福吉祥”诉求目的,就要对天地神灵崇拜,保佑人平安健康、祛病、五谷丰登、牲畜兴旺等。从祭祀的主体和过程来看,也同样都是为了达成祭祀的“求福吉祥”。

因此,本研究认为,敖包祭祀信仰在满足蒙古人吉祥诉求的同时,它对于蒙古人的生存意义还表现在其延伸的社会功能上。由此我们可知,民间文化的保护应重点放在“文化保护范式”上,而放弃一直坚持的所谓“科学保护范式”上。所谓的“文化保护范式”就是指民间文化的保护不仅与民间文化本身有关,而且与民族或地域的全部文化形式与行为习惯、价值取舍和生活需要相关联,与民族与地区的全部历史积淀和思想方法价值选择相关联的保护方式。而所谓“科学保护范式”是指就民间文化本身谈民间文化保护问题,把民间文化保护与整个地区、民族群体与社会大众的价值选择、行为习惯和生活需要脱离开来的保护方式。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文化保护范式”上,这对我们保护民间文化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