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牛白琳:盂县烈女祠神庙及其戏曲演出活动考述

[日期:2014-07-08] 来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作者:牛白琳 [字体: ]

盂县烈女祠神庙及其戏曲演出活动考述

牛白琳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太原030027)

摘要:盂县春秋时为仇优之国,被晋智伯灭后入于晋,曾为晋大夫盂丙邑,“盂”之名源于此。三家分晋后地属赵,谓原仇城。汉置盂县,后魏省入石艾县,隋开皇中从石艾分出置原仇县,大业二年改为盂县。烈女祠位于县城北2.5公里处,烈女祠内存碑43通,其中元代诗碣1方,明代碑6通(石幢2)。2004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盂县;烈女祠神庙;历史沿革;传说;考述

盂县春秋时为仇优之国,被晋智伯灭后入于晋,曾为晋大夫盂丙邑,“盂”之名源于此。三家分晋后地属赵,谓原仇城。汉置盂县,后魏省入石艾县,隋开皇中从石艾分出置原仇县,大业二年改为盂县。唐初短期置州,旋废。五代、宋因之。金升为州,元因之。明洪武二年复改为县,属太原府平定州。清雍正二年平定州升为直隶州,盂县属之。烈女祠位于县城北2.5公里处,“盂治北五里,仇犹山左有祠曰水神圣母。”①

一、庙貌及其沿革

“城北仇犹山迤东为水神山,山之腹,隆然耸起,望之,若台上建。”②“台上”所建就是在盂县有着广泛影响的烈女祠,又俗称水神庙(图1)。现存庙貌为上下两院,均座北面南,上院居于东侧“隆然耸起”之“台上”(图2),为历代相沿之主庙;下院建在西侧“台下”山凹里,为清代兴建(图3)。两院不相连属。庙宇整体坐落在凹形山脉里,北靠山峰,左右两山相护,加之山里植被丰茂,“风水”甚好。到上院,沿山腰由西向东拾阶而上,有砖牌楼,上题清咸丰七年“洞天福地”。再到硬山顶一间山门,上有咸丰二年(1852)“白登刘肇敬书”之“蕊珠宫”。院内山门对面即东侧有灵官庙一间,中塑灵官神像。折向北再登16级踏道竖木构歇山顶牌楼一间,上悬“乾隆癸未(二十八年,1763)”“后周圣母祠”匾一方,题由“吉村公立”。台阶东西两侧各硬山顶厢房三间,牌楼西有古松一株,竖牌标为“贞节松”。过牌楼北上又是更宽展的踏道,两侧各排列廊房硬山顶三间,其中东侧为碑廊;再上又巻棚硬山顶各三间。除碑廊外,牌楼南北六房的功能难以一一对应,碑文提到的有“僧舍”、“禅房”、“吹鼓房”、“庖湢”、“寮房”等。再达过厅,为悬山顶三间,内两侧各塑黑、白马王爷神像及神马。过厅东西两侧之砖券偏门上,各硬山顶一间的钟、鼓楼。钟、鼓楼前各有古树一株。梳理碑文,现存的砖牌楼和山门为清咸丰年间所加,是庙宇扩展的结果,此前,现存过厅是山门。入过厅进入主庙院,院内平坦,东西配殿各硬山顶三间,碑载为“东西曹司”③,各塑神像三躯,并配以判官、鬼卒等,壁间绘有竖屏式和圆窗式人物与山水画。正北为正殿“圣母殿”,内存圣母神像及其协侍神像四躯,左右还各有女性神像一躯,东西侧又各一躯,为配享神,及从官等,但不清楚具体为什么神灵。东西壁清代圣母出行图(图4)和归跸图保存完好。正殿东西各垛殿一间,内各塑女性神像一躯。下院为四合院,山门设在东南角,东西配殿各硬山顶三间,正北建筑外观为二层,实际在约房高的崖顶建悬山顶三间,出前廊,前檐柱上下通置到院,形成二层外观。悬匾题“抱泉楼”。殿内清代壁画保存较好,东西山墙是圣母送子、送宝、送官帽的情景;后壁神龛左右则描述圣母在山洞中修行的场景,还附会有“仙猴献桃”、“鹿衔灵芝”、“村人送食”。烈女祠内存碑43通,其中元代诗碣1方,明代碑6通(石幢2)。2004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院正殿为悬山顶三间(图5),山墙砌于左右檐边,外观似硬山。出前廊。顶灰脊灰瓦,吻兽、垂兽全,戗兽作鸟状,正脊为花脊,脊刹饰为相背之吻兽,中置万岁牌,题“天下太平”。左右各置小兽1、小螭尾1为饰。举折较高。前檐柱础为覆莲加鼓镜,圆木柱,略有柱升起,柱侧脚不明显。上置大额、平板枋,再上以座斗承梁头,补间亦各置1斗,饰以雕花翼栱。前金柱柱础鼓劲础三,东侧平柱础则为覆莲础,且此柱由下约高1尺之石柱与上面圆木柱对接而成。前金柱上端大额、平板枋上之斗栱则比较宏大,柱头科、角科外,平身科每间各1攒,角科、柱头科为单下昂三踩,耍头由梁头伸出刻作三幅云;平身科单翘三踩,每攒三缝,两次间耍头蚂蚱头,明间刻作龙头。整体上斗栱间距不同。梁架为五架梁对前单步梁,平梁上以脊瓜柱辅以角背、叉手承脊桁。正殿应为明代遗构。

烈女祠始创年代未详,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新建烈女山抱泉楼塑像绘壁记》碑言:“自后周始,历宋、元、明,迄于今,贞烈炳着,祈嗣禳灾,香火辐辏,越千载如一日也。”④将庙宇的创建时代追述在后周,实际上是一种猜测,其依据的是传说。但正殿留有较大的覆莲础,东垛殿前石幢上置以覆莲础,也很古朴。覆莲础是宋金建筑的重要特征,故不能排除宋金时期烈女祠即已存在的可能。

元代有了确切的记载。在钟楼底层内壁存元至正四年(1344)诗碣一方,诗云:“乱山深处有灵湫,三载传闻志未酬。今日敬焚香一柱,松风十里水神头。”“至正甲申九月既望敬谒”,碑末题“灵祠俚诗一首,同行幕客李良佐,教浩克敬,权州张准一,州事程明德谨书。”⑤时人言其为“传闻”中“灵湫”,已有了名气。

明代关于烈女祠的记载比较多,据此知道较大的修缮和改扩建有四次。第一次是在嘉靖四年(1525),“庙宇久倾坏,有住持庵主宋妙贵、善诱、开昌,纠同庙主郭经、乡老宋公良、李公文升等修理完备。”⑥第二次是嘉靖四十五年到隆庆六年(1572)。游栖于庙的僧圆树“遂乞施于坊乡间,随其所得,以次修举,路则石,庙则增以台,正殿三间,上而覆蔽,下而藩卫,罔不焕然一新。”⑦其中“庙则增以台”,未审是什么“台”。正殿重修了殿顶,并加固了墙壁。第三次是万历二十二年,有僧明徽“乞施于坊所得,重修南殿三间,上而覆,下而。”⑧第四次在天启六年(1626),因四川左布政文焕之妻杨氏染病月余不痊,梦圣母至而曰:“余乃水神也,不耐风雨摧残,尔其为我筑舍,我当起尔病。”于是捐资“修正殿三楹,东西曹司二楹,暨马房、僧舍、周门墙垣,一一增饰。”共花费五十余金⑨。以上提到的建筑有正殿、南殿、东西配殿、马房、僧舍,还建了“台”,其中东西配殿二楹,不同于现存三间的规模。可知明代庙宇主要是现存上院主体部分。

清代多次修建。顺治七年(1650),“拓开基址,周垒石壁,妆点神像,马殿、禅房等工一修葺。”⑩康熙十三年(1686),将当时的山门,即现存过殿扩建为三间;又将门前石磴拓宽为一丈。即现存牌楼到过殿的踏道。这次还“卜山前隙地,更为新建乐台。”11康熙二十三年,拓展修筑了通往圣母庙的车道。使“周道如砥。12康熙二十八年是庙史上的重要年份,新建了下院。当时人们“步西寻踏乱石坡荆棘,得石洞二,瑰异非常,载芟载辟,表而出之”,于是“筑阶砌壁,栋应楼其上,扁曰‘抱泉楼’”。又建“阁于楼中央,肖圣母像,绘图两壁。”13这里的“阁”当指神龛。康熙五十六年,对上院正殿、马王庙(即现存过殿)并牌坊、禅房进行修缮,又在山门外新建灵官庙一座,吹鼓房三间。14乾隆五年,当地信女栗氏先于雍正八年(1730)生子后祈愿,愿于开锁之年施银十两,为修葺神祠之费,这时还愿,对山门进行了修葺。15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六年,僧能宜与庆丰三都耆老共谋,并分头募化,重修正殿、乐台,彩画神像,雕刻栋梁。16乾隆二十八年,由吉村诸善士捐资财、助工力,将牌坊移前丈余,“向之荒阶改为细阶”,阶下新建月台,台下又新建“细阶”数十丈,并对山门、牌坊进行了彩画。17乾隆三十八年,变卖山里枯死松树二株所得价钱六十二千,募化布施十数两,财主与商家黄甫川、万兴号、榆次县商人吕福高等人施银12两,在下院修东、西房各三间,南畔下甃石壁,上砌护栏,将梳洗楼两廊彩画、圣母像重修塑妆,又置隔子四扇。18这次新建东西厢房的主要用途是作庙会时女人的休憩之所,以防止男女混杂。嘉庆十五年(1814)春至十七年秋,里中各村集资,又募化于远迩,对上院之殿宇、山门、式廓修缮,增修钟鼓楼,东西分列配享祠,还在阶下别建碑房,客厅;对下院梳洗楼、修真洞、痘神祠也进行了修饰。19咸丰元年至二年,以所募二千余金,“正殿则改墙而易宇,两廊则仍旧而增新。于痘神祠,则建小厅,于修真洞则加前檐。又于正门外,添修东屋三楹,西屋六楹,大门一座。”20现存正殿山墙厚重,宽及檐边,可能是这次修葺的结果。现存山门也是这次兴建,与现存牌匾纪年相符。自咸丰元年到四年,还募钱二仟四佰缗有奇,“除修正庙一切外,又于乐楼西建石洞三眼,乐楼南建小石桥一座,山门外修花栏墙十数丈。”21咸丰七年又在新山门前修了砖牌楼。至此形成庙宇的最后面貌。光绪二十年(1894)到二十一年,约集钱百有三千万圆,“历所建增若殿、若庑、若门、若阶、若坊、若洞、若泉楼、若禅房之属之旧者,悉一一新之。”22是一次全面的修缮,但没有扩建。现存上院西配殿存这次工程的功德碑,除各村、各方捐助外,许多商铺出资支持。光绪二十四年,“自殿廷以及廊庑,下逮庖湢、寮房、栋宇之朽者新之;丹雘之黝者泽之,焕然一新。”23也没有扩建。

二、烈女传说及主神功能

庙存明代最早的嘉靖四年碑即记载:“水神者,烈女也,前代柴氏之女,贞节而为神,高名而不污。”24万历元年碑也载“据县志,谓柴世宗之女死烈于斯,其以水名神者,因山有泉故名。”25(图6)可见明代碑载与县志都持一种说法。天启六年碑载细节更多一些:“圣母姓柴氏,盖后周世宗之女,矢志修行,誓不适人,遂寄迹于此,因以超凡缘。”26几个关键点:“柴氏”、“周世宗女”、“修行”、“不适人”、“寄迹于此”,“死烈于斯”。清代也延续了这种传说。盖言周宋易代之际,后周世宗之女柴氏逃至盂县水神山隐迹修行,且不适于人,后见复国无望,又吊山中枣树自尽。庙中藏有烈女遗骸,上院正殿神台上刻有咸丰元年题记:“石台内系圣母真体所藏,后人修庙不可轻动。”不过这个传说也有人提出质疑,光绪二十二年《水神山古烈女柴花圣母祠重修碑记》碑言:

惜事迹不见于正史。自明志据俗传,柴氏一言书作周世宗女,后遂因之。抑知世宗虽出守礼自继威,究未还宗。故史于其子宗训犹系之郭,谓女独舍国姓而氏柴乎?观当日陈桥三誓,宋首禁警犯后宫,故周鼎虽移,而后与帝,固无恙也。彼公主奚为而独逃?夫韩通,周臣也,而首褒之;符彦乡,周勲戚也,而信厚之。岂独于皇皇帝女反听客死穷山,而弗加旌问哉!吾料世宗有常女也,不事后汴宫,即依帝房邸耳。如非常也,将南奔淮,北走潞,赴想于周之世臣怀忠义而拥镇兵如李筠、重进辈者,作秦庭哭以冀万一焉。否则第守女贞偶臣仆而辱天潢,计惟求我周瑰土,以此体还先王,则庆陵可作首阳,奚为越千里欲,岂不知此为刘汉壤,汉与周世雠耶?高平之血干,忽焉而寄人宇下,保此邦相容而我榖乎?窃谓世宗果有女而烈也,未必肯尽节于此。而此山书节之烈女,即会逢周宋,安见其必为周主也哉!然神之为烈女也,观于今庙塑遗像,殿藏真身,固确乎其靡疑。而烈女之为神也,自昔称以柴花,尊为圣母更昭然而若揭。虽烈女出自某氏,殁于何年,柴花之为生称,抑假佩号,今俱莫悉其由来。第即此万口同声,千百年乐道弗衰者,已可信传流之必有自矣。27

这通碑的作者是“敕授文林郎拣选知县己丑(光绪15年,1889)恩科举人史庆昭”。他认为既然庙塑遗像(图7),殿藏真身,故烈女是真,但未必是后周世宗之女。笔者也查阅相关史籍,找不到踪迹。实际上是与不是,都无直接证据,最好存疑。民间将烈女的出身言之凿凿地说的高贵一些,神秘一些,当然更有利于对其的神化,及提高其神力。建祠神化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是我国宗教信仰的一个特色,这种特色在盂县地方似乎更突出,比如遍布县境的藏山崇拜,纪念宋代理学家“二程”的诸多庙宇,还有在烈女祠不远处的诸龙庙,其主神据说也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人物。

一位现实存在过的人物,如何以“烈”的行为,而使普通魂灵升华为“神”?碑刻中的一些说法,帮助我们对古人在这方面的理解有所了解:

甚则精气游魂之所结,往往郁而为神。……公主之守,所以忠义之苦心郁而未舒,寸结于一时,光怪于异代,遂凭奇岩峭壁间,寒泉为之流其烈,松风为之写其哀,以感动乎邑人而生死与之相狎,祸福与之相依者,盖七百年于兹矣。28

类似的理解还有:

盖闻德之发于性真者,其精爽常留于天壤,其爱敬常着于人心。故虽时移世改,而人之景仰而俎豆者愈久,而愈不能理,有固然无足怪也。29

又云:

闻之鬼神自在人心,何谓也?盖以人心之所愿,即神意之所安,此幽明合一故然之理也。30

神、自然、人之间的感应还用来处理具体事务。将山上枯死的松树变卖后修庙,理解为:

因树价三百七十有奇,以终其事。盖以生于山者用于山,培神者効于神,亦庶几神人共悦,不至贻怨痛于山灵也。31

由精气游魂“郁”而结之,忠义之苦心“郁”而未舒,“寸结”于一时而聚为神,又由自然造化,与人心人间互动,使神性久存。这是古人对神之形成与长存的一种理解。

对烈女祠主神功能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这类神庙的一些特点。

烈女祠因“烈”而起,士大夫们神道设教时,总不忘推崇核心价值观。明万历元年碑曰:“昔人建祠而祀,有高山仰止之义,非若后世之祈嗣耳也。”32清代碑也多有这方面的议论:“事之贞且烈者,不傅时,必传后世”,33“夫当陈桥之变也,韩(通)而外,举朝莫不俯首听命,惟圣母以后周之贵主,值未字之髫年,偏以矢死靡他者,从容尽节于此山,非甚贞烈,孰能若是?盖其志存乎君国之重,而气配乎道义之大。”34

但百姓心目中的水神圣母则有了另一番意义。明嘉靖四年碑载“自始建祠至今,灵感莫测,显佑无穷,求嗣者无不应验。概省之民年年祈禳,月月报赛。”35其最重要的职能是“求嗣”。有子者也要求圣母护佑长大成人,“余乡旧俗,凡生子艰难者,每得子则祷于圣母之前。冀其默佑易成立也,名曰锁儿。儿满十二岁,则诣圣母前还愿,名曰开锁。”36送子、护子(图8、图9、图10)在古代是了不起的伟绩,“上为国家亿万年广多男之祝,下为有盂一方人衍螽斯之庆。”37在上院正殿东壁的圣母出行图里,一位步行的从官左手执带,里面装着六个小儿,背囊中也是小儿。二骑马女性从官则一人抱小儿,另一人端财宝。但西壁归跸图中,同样形象人物已没有小儿形象与财宝,盖已尽赐于人间了。下院东壁壁画也有二女官,在圣母殿前的勾栏后一抱小儿,一执枝叶,寓赐人间以儿女。西壁画里还有圣母的侍者双双而至,分别或执或抱或端如意、财宝、小儿官帽、宝盒。上院西朵殿所塑女神的从官,怀里也抱着数个小儿。下院“抱泉楼”下还有“捞儿泉”。据说夫妻祷告后,由丈夫向泉中捞摸,得石生儿,得瓦生女,以红布包裹后由妻子怀抱而归。庙里还有专门的痘神祠,当然是用来预防和祛除小儿痘疹的。这些碑刻记载、壁画情景、仪式设计、祠庙设置,从求得子女,到保佑子女不生病,不出灾祸,顺利长成,再到升官、发财,荣华富贵,万事如意。在满足人们对子女的期望上,可谓无所不包。农耕时期繁衍后代于小民是人生终极目标,于国家也是理想社会的基础,光绪年间盂县一位县令就说:

然而私心窃冀者,愿我民之老有所终,壮有所养,幼有所长也。将求民齿繁衍其道,自慈幼始,实自谨婚姻始。越王勾践之令曰:男子二十而娶,女子十五而嫁。盂民嫁娶过亦厉俗也,自兹以往,愿国人配偶以时,百男衍庆,由庶而富,仰有事者,俯有合,和亲康乐,为一尽端。赖神以呵护之,使我民林林总总,无夭札之患,有仁寿之乐。盂虽蕞尔,邑可几从临淄七万户,民由寡而众,土易瘠为饶,熙熙然共登春台,是神之赐也,而予之望也。38

与这种观念相应的,是上院东壁壁画下方反映的人间场景:窗户中祖孙相对,大街上祖孙谐行,祖坟前儿孙祭拜(图11)。一派“老有所终,壮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康乐图景。

不仅对子嗣,圣母对人民的方方面面的需求也几乎无所不能地保护:“圣母极其灵感,诸祈福、求嗣、攘灾、却难者,辄有所祷,其应如响。”39明天启六年碑还记载了一则圣母保佑人病愈的事例:

适我婶母杨氏,乃宗叔四川左布政文焕之配也,染病月余不痊。忽一夕梦圣母冉冉而至,归视乎婶母曰:“余乃水神也,不耐风雨摧残,尔其为我筑舍,我当起尔病。”及醒,而依稀如故。神之灵感亦至是乎!40

最后“婶母”的病果然痊愈。连地方官都“且冀

图12东配殿阎王

神之佑我民者,风雨以时,水旱以剂,又不唯求嗣之有验也。”41

从烈女祠庙宇布局来看,其还有监察善恶的功能。上院配殿谓之“曹司”,其中塑像有阎王(图12),有判官,有鬼卒。在正殿东西壁壁画中也有地府官员随圣母出行的形象(图13),随时随地考察人间善行恶迹,记录于薄。一般观念中,人们认为神聪明正直,无幽不察。神道设教总忘不了威吓惩戒的一面。

三、剧场与戏曲演出活动

人与神交流互动的主要途径是祭祀,上古以来,祭祀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歌舞悦神。戏曲产生以后,民间祀神之“歌舞”的主要表现形式又成为戏曲。这就是神庙戏曲演出及与之相应的剧场之设的历史逻辑。烈女祠也不例外。

从现存碑刻看,早在元代祭祀时要敬焚以香。明代的祭祀活动已经规模很大,影响至广:“以故每年四月四日,城市乡村,男女老幼,骈然交集,虔心顶礼,即一举一动,一火一香,罔不各致其诚。自非圣母显赫,乌睹此哉!”42庙会的时间是每年四月初四,参加者来自城乡各地的男女老幼,祭祀的形式主要是“火”与“香”,祭祀的心态是“各致其诚”,其效果是“圣母显赫”。到清康熙十四年碑明确记载有了戏曲活动:

时每逢初夏,特起会场。山郭近而车马喧,游人杂而笑语集。道僧持钵,频敲曲径之傍;士女焚香,尽歴中之顶。山谷响应,竹马腾欢。野坡前雅调高低,树影外钟声远近。执筐携具,交臂如云,策蹇驰骋,飞尘蔽日。诚可谓仇阳盛会,久不愧盂邑名立矣。43

“每逢初夏”即起会场,说明庙会传统的久远。祭祀参与者突出“士女”,盖以求嗣为庙之主要功能之故。“竹马腾欢”,庙会时有队戏一类的表演。“野坡前雅调高低”,戏曲成为庙会的亮点。此前烈女祠还没有建起戏台,戏曲只能是临时搭台演出。这也是神庙剧场建设的一般规律,先有戏曲活动,而后产生设立固定剧场的需求。

因此戏台应运而生。就在康熙十三年,在对庙宇其它建筑予以修缮的同时,“且卜山前隙地,更为新建乐台,用佐佳陈,以便演剧。”44惜乐台今已不存。

康熙三十二年碑还记载了戏钱的来源:“适有本山乔松一株,遇风摧折,变价一十四两,兼募化所得,置地若干亩,每年租除香火外,梨园侑享之费亦取足于此,事诚善哉!”45置地取费,使每年的戏曲演出有了经费保证。

雍正十三年季春,到乾隆六年孟夏,针对“乐台颓坏”的状况,庙宇住持和当地耆老合力募化进行重修,使“乐台巍然复壮,栋梁雕刻秀丽。”46

自咸丰元年,公议修圣母庙,共募钱二仟四佰缗有奇。除修正庙一切外,又于乐楼西建石洞三眼,乐楼南建小石桥一座,山门外修花栏墙十数丈,总计前后工费共出过钱二仟二佰缗有奇。庙中旧苦经费不足,因将所余之钱,议买西吉村崇德堂中围坪地十五亩,俾每岁得米以佐本庙祭享之费。此外复存钱五拾仟,俾每岁生息,以供陆续修补之用。盖庙系十四村公庙,小损而议补苴,则彼此推诿,商酌惟艰;小坏而议兴工,则功费浩繁,举动匪易。余之筹此至熟矣。今立此规,是亦善后之一策云尔。凡我乡人,务须轮流管事,各尽乃心,凡有破败即加补葺,又不得借口修庙,变卖松树。庶祠宇整饰,永无坍塌之忧。而佳木葱茏,益壮山岩之色矣。

碑文后还附新置土地的四至:

所买西吉村中围坪地东至张烈,东南至王姓,南至张长三王姓,西至堐根,北至张过甫,东北至崖根,随粮玖升壹合玖勺贰抄叁撮。47

这篇碑文有关戏曲与剧场的信息主要有两条:一是在乐楼西建设了石窑洞三孔,用作戏房(图14),使演员有了止息和进行演出准备的场所,剧场功能进一步完善。这三孔窑洞现在还存在,位于庙前顺沟而出的东南方向约一公里左右的山下,坐西朝东,三间通面阔12米,进深5.43米,窑洞前院落面阔同于窑洞,进深3.7米。据窑洞可判断出原乐台的位置,就在窑洞以东不远处。二是购置西吉村地十五亩,主要是为“每岁得米以佐本庙祭享之费”,这应当包括祭享重要内容的戏曲演出的费用,使烈女祠的戏曲演出活动及剧场的维修维护,有了更充分的经费保证。

碑文的一些相关内容,也使我们对当地的庙会和戏曲演出习俗有一些更细节的了解,比如乾隆三十八年碑载:

每岁四月四日,迎神会赛,奉香火者甚众。然男女杂还,混然罔别,殊伤雅道。庙西有梳洗楼,向阳孤峙,下有隙地一块常欲构屋数椽,以为女人栖托之处,奈苦于无资,久而无遂。适西南间有枯松树二株,庆三都众姓公议,变价钱六十二千。于是修东西房各三间,……是不特游人有晏集之所,而进香妇女也有栖憩之区。则人知见者,皆以为实获我心,而神之听之未必不以为偏为尔德也,所谓人悦神亦悦者此也。48通过添建庙宇设施实现男女有别。这种观念与习俗,不仅要体现在庙会上,也一定会体现在看戏的安排上。 另外,康熙五十六年碑载“且山门外新建官庙一座,吹鼓房间(图15),不惟可以妥神灵,亦可以肃观瞻。”49建吹鼓房,说明当时庙会时有专门的乐队,这是祭祀中古老的“乐舞”传统之“乐”的保留,也是准戏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队戏、队舞不可或缺。在上院正殿东西两壁的圣母出行、归跸卤薄图中,圣母的仪仗队中也有鼓吹。戏曲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时呈现,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层积性特点的具体体现。

图15上院正殿西壁归跸图中的仪仗

附碑

重修圣母庙碑记

县治东北数里有水神头者,古殿巍然,信物外灵真之宅,高山环列,非人间烟火之区。时久则百废俱生,善谋斯千秋无患。功既存乎积福,人岂吝其捐财?今惟柴花圣母,裔出周宗,德垂石艾。掌螽斯有簿,永佐邰妃,念凤卜未谐,乃酬麟子。慈明普照,錬力长孚,故老争传,邑乘备载。每逢初夏,特起会场,山郭近而车马喧,游人杂而笑语集。道僧持钵,频敲曲径之傍;士女焚香,尽历中之顶。山谷响应,竹马腾欢。野坡前雅调高低,树影外钟声远近。执筐携具,交臂如云,策蹇驰骋,飞尘蔽日。诚可谓仇阳盛会,久不愧盂邑名立矣。奈岁月屡迁而奂轮如故,造九品莲花法座,尚有檀那,成万年瓜瓞神祠,岂无义士?粤在甲寅春,诸信善梁毓哲等及焚修僧洪锐共发弘愿,广募重修。虽仍旧贯者易于更新,而齐大事者不惜小费。长廊俊棱,非一木之可成;燕寝清幽,赖十方之协力。绅衿士庶,皆非空入宝山,铢两百千,随分捨来香界。为山门稍隘,增厦三间;因石磴难容,展阶一丈。且卜山前隙地,更为新建乐台,用佐佳陈,以便演剧。从兹庙貌焕然改观。盖地固因神而灵,而功必借火以起。民既和会,乃尽忘其劳,乐若子来,自成之而速。庶几松阴繍地,遥瞻金旭辉煌,香火敷天,顿易青山寂历。敬铭胜事,爰勒丰碑。

康熙十四年岁在乙卯七月榖旦

郡庠廪生赵均撰并书

纠首(下略)

规格:高160厘米,宽81厘米,厚19厘米。现存庙内。

新建烈女山抱泉楼塑像绘壁记

仇猶为盂北镇山,山之东数里,有烈女山,山中峰之半,有圣母祠也。自后周始,历宋、元、明,迄于今,贞烈炳著,祈嗣禳灾,香火辐辏,越千载如一日也。岁甲寅,祠久将圮,邑父老与余谋募缘重修,更为廓山门,展路,砌建乐台。人曰:“规制视前綦备矣。”余与诸父老曰:“未也。”从步西寻踏乱石,坡荆棘,得石洞二,瑰异非常,载芟载闢,表而出之。人曰:“是又于山间获一奇观矣。”余与诸父老曰:“猶未也。”祠西旧有烈泉,水神由此得名。爰为筑阶砌壁,栋应楼其上,扁曰“抱泉楼”,楼高敞,吐纳烟霞,与山光水色交相掩映。人曰:“是又于祠阙增一胜界矣!”邑有善士乔光曰:“猶未也,独不虞游人往来狼籍蹂躏,日就颓废弗问乎!”寻纠众捐资,置阁于楼中央,肖圣母像,绘图两壁,辉煌夺目。人皆曰:“继自今山与泉永,泉与楼永,楼与像及壁并永矣。”余更进善士及僧之曰:“祠内外若者宜补砌,若者宜增拓。尚孳孳偕前后檀越远图无数。”皆应曰:“诺。”记诸石,一以见山祠之日新月盛,一以见邑人之虔奉乐施,一则期戬榖迓休,上为国家亿万年广多男之祝,下为有盂一方人衍螽斯之庆。

大清康熙己巳季春榖旦

赐进士第保举湖广布政司

议分守卫永道加一级今致邑人武全文谨撰

邑庠生张书丹

规格:高120厘米,宽54厘米,厚14厘米。现存庙内。

水神头新开车道并常住地记

水神头,柴花圣母尽节处也,后人高其节义,立祠以祀。每年四月四日,男女络绎以拜圣母。但兹山自杜家沟以北,鸟通崎岖,步骑可行,车不能到山。于是善士梁公讳毓哲,纠众姓欲孔道。请于近山地主或受价或施舍,共成盛举,而周道如砥矣。又虑主持乏人,延黄冠以居之。适有本山乔松一株,遇风摧折,变价一十四两,兼募化所得,置地若干亩,每年租除香火外,梨园侑享之费亦取足于此,事诚善哉!虽然,世路险巇,人心叵测,保无有已施而复取者乎?保无有地邻强悍侵占争夺,以利子孙者乎?梁公来,徵序于余,勒石以垂永久。呜呼!亦可谓深谋远虑者矣!后之君子其共识之!功始于康熙二十三年,勒碑于三十二年四月初一日也。

拔贡生王先谨书

  纠首戴晨梁毓哲 杨作楫

张李

  住持赵清维门徒赵一崇

  铁笔赵增光

  规格:高78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现存庙内。

烈女祠题名碑

水绳头柴花圣母祠,由来久矣。有创之者必有继之者,倘不时加修理,恐久而渐坏。乡长张义珖、代琮、张昌家等,住持道士杜阳禄、王福瑞,爰募化城村善士,鸠工庀材,重回修葺。自正殿及马王庙并牌坊、禅房、莫不焕然聿新。且山门外新建官庙一座,吹鼓房间,不惟可以妥神灵,亦可以肃观瞻。斯固诸乡长募化经营之劳,而亦众善士向善所致也,是乌可以无记。

大清康熙五十六年岁次丁酉孟夏榖旦

  铁笔王文秀画匠聂廷宰

 瓦匠胡守春木匠刘明现

  原任抚宁县新陆滦州正堂武令谟银五钱

  癸巳科举人吏部候选知县张拱鹿银五钱

  潞城县训导郑伟银五钱

  于瑜男生员于锦云于锦雯孙于章银玖两

  张门武氏孙男张本源银九两

  石门刘氏男石士银二两

  郑兴乙两乔文俊乙两

李凤仪李凤来乙两

  张元运男张 张 二钱

张镇 荣福三钱

田显瑞二钱李也贵二钱生员张二钱

  贡生郑士弘一钱生员李尔光一钱

 生员石珩一钱生员张堂二钱

  张培家张二钱 赵男赵晃明五钱

  秦世享韩继金韩贵宇李琏石万禄

李万盛张三钱

  杨忠智阎王瑛杨栋邢佑于君福 刘继泰 温养民李瑞郑世贞李清泰李清玺 王好生 王建武姜良 王俊 李连 樊玘 朱璧郭智升刘来衡秦俊张清石璞季兰石耿光陈石三钱

  张尚仁赵德鸾王升罗文崔峦武进银李光嚁于林石光石启光张启禄于璞晃光杨延春程瑞郭泰郭 刘漠桐赵开彦李庄韩延贵 刘世兴李石玉刘世光庞林杨宗李李璋李以郭殷九万赵明晃韩满贵杨玉石邦光赵兴陈世贵 齐变增 李琇? 陈尔谟蔡星李福杨裕刘正太袁桂郭士恩陈灿杨成龙贾清韩文基刘宗唐王丕显王丕承王丕基王丕业王干白成旺张王则先 张秦郑旺李云高升康世荣常汉生员胡杨金杨文乾傅弘禄傅世禄郭光辉侯来延二钱

  国荣常凤彩李藩侯玉侯岚王世卿代国汉高斗贺伏利张三重宋德良贺诰宋文迎贺新春武进荣武进贺谟二钱

  张玹张三孝张玮宋德李发生代李李张瑞王琛王璋史登银王锡王王王代奇代杨自马李王张张璞张英张张武海成李柱一钱

  郑门王氏张门氏郑门张氏郑门李氏郑门赵氏李门王氏石门刘氏张门杨石门孙氏石门杨氏佩韩门王氏武耀光韩斗光韩顺王会王才隆张尚成张成韩继全张光贵王常一钱

  铁笔王文秀一钱

  画匠一钱

  木匠五钱

  规格:高102厘米,宽48厘米,厚20厘米。现存庙内。

重修正殿乐台碑记

城北仇猶山迤东为水神山,山之腹,隆然耸起,望之,若台上建。柴花圣母祠其来久矣,其始建于何代,重修于何年,邈哉不可考矣。然其峰峦之美,松柏之茂,与琳宫相掩映,俨然在画图中,其有情有景者在此;而祠宇之易隳者亦在此,盖祠基高而受风雨之飘摇也。僧能宜于雍正十一年始住持此山,见正殿倾圮,乐台颓坏,与庆丰三都耆老王讳昌泰、杨讳肖荣、郭讳光辉、王讳崇智等共谋之,因分头募化,虽所募多寡不一,而讳昌泰者所募尤多,兼以城乡诸善信各有施舍。兴工于雍正十三年季春,工竣于乾隆六年孟夏。正殿焕然一新,神像彩画庄严,乐台巍然复壮,栋梁雕刻秀丽。虽纠首之勤劳,众善士之喜舍;而僧能宜数年拮据之苦,赔垫之费,更不可没也,勒之于石,并垂不朽云。

赐进士出身历任衡山、新蔡、

荣阳三县知县张翼撰

  邑庠生王寿书

  纠首

  郭文贵王崇智王昌泰杨肖荣郭光辉李时荣

以上各施银一两

  王基戴琦梁玺郭文杨文成以上各施银五钱

  王世奇郭芝以上各施银四钱

  李朴胡忠以上各施银三钱

  王法成郭孝以上各施银二钱

  郭崇施银乙钱五分

  弓万良生员胡璋银一两

  郭赐恩杨世溢王者师王法银

  木匠孟良栋瓦匠郭芝

  画匠张仁

  铁笔王佐王美

  大清乾隆七年岁次壬戌孟夏上浣之吉

  住持僧能宜门徒聚才徒孙演智助银二十两

  规格:高145厘米,宽56厘米,厚15厘米。现存庙内。

  置地碑记

自咸丰元年公议修圣母庙,共募钱二仟四佰缗有奇,除修正庙一切外,又于乐楼西建石洞三眼,乐楼南建小石桥一座,山门外修花栏墙十数丈,总计前后工费共出过钱二仟二佰缗有奇。庙中旧苦经费不足,因将所余之钱,议买西吉村崇德堂中围坪地十五亩,俾每岁得米以佐本庙祭享之费。此外复存钱五拾仟,俾每岁生息,以供陆续修补之用。盖庙系十四村公庙,小损而议补苴,则彼此推诿,商酌惟艰;小坏而议兴工,则功费浩繁,举动匪易。余之筹此至熟矣。今立此规,是亦善后之一策云尔。凡我乡人,务须轮流管事,各尽乃心,凡有破败即加补葺,又不得藉口修庙,变卖松树。庶祠宇整饰,永无坍塌之忧。而佳木葱茏,益壮山岩之色矣。是为记。

  勒授修职郎癸丑大挑二等即补儒学教谕庚子科举人张玉润谨识。

  计开

  所买西吉村中围坪地东至张烈,东南至王姓,南至张长三王姓,西至堐根,北至张过甫,东北至崖根,随粮玖升壹合玖勺贰抄叁撮。

  大清咸丰四年岁次甲寅葵月下旬榖旦

  规格:高120厘米,宽50厘米。现存庙内。

注释:

①明万历元年(1573)《重修圣母庙记》碑,高117厘米,宽48厘米,厚13厘米,现存庙内。

②清乾隆七年(1742)《重修正殿乐台碑记》碑,高145厘米,宽56厘米,厚15厘米,现存庙内。

③明天启六年(1626)《重修水神圣母庙碑记》碑。高117厘米,宽54厘米,厚13厘米,现存庙内。

④清康熙二十八年《新建烈女山抱泉楼塑像绘壁记》碑,高120厘米,宽54厘米,厚14厘米,现存庙内。

⑤元代诗碣碑高30厘米,宽37厘米。

⑥明嘉靖四年《重修水神圣母庙宇》碑,高100厘米,宽66厘米,厚29厘米,现存庙内。

⑦明万历元年《重修圣母庙记》碑,高117厘米,宽48厘米,厚13厘米,现存庙内。

⑧明万历二十二年《重修水神圣母庙宇》碑。高9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现存庙内。

⑨明天启六年《重修水神圣母庙碑记》碑。高117厘米,宽54厘米,厚13厘米,现存庙内。

⑩清顺治七年《重修碑记》碑。高119厘米,宽65厘米,厚13厘米。

11清康熙十四年《重修圣母庙碑记》碑。高160、宽81、厚19厘米。

12清康熙三十二年《水神头新开车道并常住地记》碑,高78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

13清康熙二十八年《新建烈女山抱泉楼塑像绘壁记》碑,高120厘米,宽54厘米,厚14厘米。

14清康熙五十六年《烈女祠题名碑》碑,高102厘米,宽48厘米,厚20厘米。

15清乾隆五年《捐修水神山柴花圣母祠山门碑记》碑,高155厘米,宽57厘米,厚16厘米。

16清乾隆七年《重修正殿乐台碑记》碑,高145厘米,宽56厘米,厚15厘米。

17清乾隆二十八年《新建月台石阶并改建石阶牌坊重修山门碑记》碑,高140厘米,宽54厘米,厚15厘米。

18清乾隆三十八年《新修梳洗廊房烈女祠小院碑记》碑,高92厘米,宽46厘米,厚16厘米。

19清嘉庆十八年《重修水神山碑记》碑,高137厘米,宽62厘米,厚15厘米。

20清咸丰二年《重修水神山庙碑记》碑,高146厘米,宽65厘米,厚16厘米。

21清咸丰四年《置地碑记》碑,高120厘米,宽50厚。

22清光绪二十二年《水神山古烈女柴花圣母祠重修碑记》碑,高142厘米,宽63厘米,厚16厘米。

23清光绪二十四年《重修水神山柴花圣母碑记》碑,高130厘米,宽60厘米,厚15厘米。

24明嘉靖四年《重修水神圣母庙宇》碑。

25明万历元年《重修圣母庙记》碑。

26明天启六年《重修水神圣母庙碑记》碑。

27清光绪二十二年《水神山古烈女柴花圣母祠重修碑记》碑。

28清乾隆二十八年《新建月台石阶并改建石阶牌坊重修山门碑记》碑。

29清咸丰二年《重修水神山庙碑记》碑。

30清乾隆三十八年《新修梳洗廊房烈女祠小院碑记》碑。

31清嘉庆十八年《重修水神山碑记》碑。

32明万历元年《重修圣母庙记》碑。

33清乾隆二十八年《新建月台石阶并改建石阶牌坊重修山门碑记》碑。

34清乾隆二十八年《新建月台石阶并改建石阶牌坊重修山门碑记》碑。

35明嘉靖四年《重修水神圣母庙宇》碑。

36清乾隆五年《捐修水神山柴花圣母祠山门碑记》碑。

37清康熙二十八年《新建烈女山抱泉楼塑像绘壁记》碑

38光绪二十四年《重修水神山柴花圣母碑记》碑。

39明天启六年《重修水神圣母庙碑记》碑。

40同“注释39”。

41光绪二十四年《重修水神山柴花圣母碑记》碑。

42明天启六年《重修水神圣母庙碑记》碑。高117、宽54、厚13厘米

43清康熙十四年《重修圣母庙碑记》碑。

44同“注释43”

45清康熙二十三年《水神头新开车道并常住地记》碑。

46清乾隆七年《重修正殿乐台碑记》碑。

47清咸丰四年《置地碑记》碑。

48清乾隆三十八年《新修梳洗廊房烈女祠小院碑记》碑,高92厘米,宽46厘米,厚16厘米。

49清康熙五十六年《烈女祠题名碑》碑,高102、宽48、厚20厘米。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