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李东风 | 吉祥符号与乡村文化空间

[日期:2021-01-29] 来源:  作者: [字体: ]

吉祥符号与乡村文化空间

作者:李东风

内容摘要:

乡村文化空间是具有系统化、整体化和生态化的综合体,乡村文化构成要素由物质性要素和非物质性要素组成,作为非物质的吉祥符号是乡村文化空间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具体表现为文化景观中的吉祥符号、文化场所中的吉祥符号和文化活动中的吉祥符号三个方面,因其具有的规律化、秩序化、程式化和审美化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乡村文化空间,在民俗文化活中形成具有活化意义的符号。

关键词:乡村文化空间;吉祥符号;文化景观;文化场所;文化活动

 

乡村文化空间是具有系统化、整体化和生态化的综合体,乡村文化构成要素由物质性要素和非物质性要素组成,作为非物质的吉祥符号是乡村文化空间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承载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民俗信仰、民间艺术、生存智慧、社会活动、文化景观等文化与精神要素,是组成中华民族传统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重要遗产和遗存,载体之一就是文化符号。时至今日,许多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依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吉祥符号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整个乡村文化空间之中,保持着鲜活的文化生活和多样的文化形态。乡土艺术、乡土建筑与美丽的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交相辉映,成为人们寻觅乡愁、寄托乡思、抒发乡情的精神家园,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

 

“文化空间”的最早提出者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不是独立存在,是时空综合的,空间透过时间才有了意义,他强调时间和空间一体的重要性,空间要透过社会和历史来理解,反之透过空间解读社会和历史,他认为“社会—历史—空间”三者是辩证统一的。也就是说“文化空间”不是简单的物理学意义的空间,是社会学、历史学意义的空间。“文化空间”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都有关系。1997 年 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文化空间”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有名词:“文化空间是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表现。它是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殊活动的时间。这一时间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 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文化空间”与乡村有着天然的联系,乡村文化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乡村文化空间是物质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故,乡村文化空间应理解为乡村所有历史遗存和活动空间。

 

韩念森将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总结为基本构成要素、活力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其中文化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文化主体、时间、自然地理环境、建筑、空间、节点、工具等;活力要素即各种文化活动和理念,社会风俗、礼仪、传统手工技艺等;外部环境要素即影响文化活动和文化空间发展的因子,如传播媒介、政策导向、文化入侵、社会需求等。在这里我们从吉祥符号的切入点,理解吉祥符号是乡村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之一,认识文化景观、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中吉祥符号的价值。

 

 

 

一、 文化景观中的吉祥符号

 

文化景观是文化空间的物理属性,乡村中的各种物化形式景观都是文化空间的一部分,在这些景观中常常会有各种吉祥符号装饰,最常见的就是砖雕、石雕和木雕,俗称“三雕”。这些景观的使用功能本身就承载着传承文化的任务,如,民居、宗祠、戏台、牌坊、寺庙、道观、书院、作坊、廊桥等都会装饰有吉祥符号。大到建筑的整体构思就会体现吉祥文化,小到民居的窗格、廊桥的柱头、作坊的门头、寺观的脊兽等,都会用吉祥符号装饰。以会馆的戏台为例,作为情感记忆与精神寄托的吉祥符号载体,在过去戏台不仅为南来北往的客商们提供丰富的娱乐文化,直到今天,许多古戏台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它往往集乡村娱乐、启蒙、教化、休闲、祭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乡村文化空间的核心景观,是参与构建乡村民众共同记忆、价值认同、仪礼规范、民俗事项等重要的文化景观。

 

学者向云驹在《论“文化空间”》一文中主张“文化空间是指具有文化意义的物理空间、场所、地点,它既有一定的物化形式,也有人类周期性的行为、聚会、演示及其扮演、重复和反复”。该论点是基于人类学视角下对文化空间的认识,较为全面的概述了文化空间的物理属性和文化属性。乡村文化景观的空间属性同时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其中吉祥符号起着纽带或桥梁的作用,或者是催化剂的作用,使得景观由物质到精神,再到二者合一,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

 

仅已“归园田居”意识来看,在乡村文化景观中就有着浓厚的吉祥文化,会以吉祥符号表达。农耕文化的稳定性形成了“耕读传家” 的生活状态,也形成了 “福”、“禄”、“寿”、“喜”、“丰”的思维方式,用吉祥符号表现这种意识。这些价值观念体现在乡村文化景观的各个方面,装饰于宗祠、牌坊和住宅的“三雕”上。(图1)各个细部装饰中都会有吉祥符号,如,在门的裙板上木雕“蟾宫折桂”、“一路连科”、“二甲传胪”、“马东成功”等吉祥图案。在门头、盘头等地方砖雕“五子登科”、“连中三元”、“平升三级”、“福禄终身”等吉祥图案。在抱鼓石、门墩石、柱础等地方石雕“翎顶辉煌”、“五谷丰登”、“连年有余”、“鸳鸯戏水”、“松鹤延年”、“五福捧寿”等吉祥图案。(图2)所有这些吉祥符号都透出乡土文化色彩。还有雕刻腊梅、兰草、松竹、岁寒三友等表现一种精神与心态,以松树的常青、风竹有节、梅花不畏严寒等象征寓意,又透露出鲜明的文人气息。这也正是“耕读传家” 的乡村文化空间。

(1)抱鼓石(李东风 摄)

(2)围墙雕砖(李东风 摄)

 

文化景观中的吉祥符号是文化空间很好的实物资料,是乡村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多彩,具有一定的史料性,文学性、艺术性。乡村文化空间的“世俗”化特征,使得这些景观装饰多以写实为主,必须寓意吉祥,题材内容有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宗教神化,还有飞禽瑞兽,花卉翎毛、各种吉祥图案等,它们的创作观念、表现方法与地域特点等都具有朴素的艺术风格。支配吉祥符号观念是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统一。集体意识是一种承传久远的集体的智慧,它使那些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客观对象逐渐固化为观念的替代物,成为吉祥文化特定的符号。在文化景观中这种符号被固化为一种观念,传承至今。

 

 

 

二、 文化场所中的吉祥符号

 

村落文化空间与村落文化场所是对应的,场所的重点不是景观,也不完全是物质化的空间,而是文化场。海德格尔说过:“说到人和空间,这听来就好像人站在一边,而空间站在另一边似的。但实际上,空间决不是人的对立面。空间既不是一个外在的对象,也不是一种内在的体验。并不是有人,此外还有空间。” 可以理解“乡村文化空间”在这里特指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在固定的时间内举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及仪式的特定场所。在这里文化场所是由“人”和“场所”互动组成兼具文化性和时空性的综合体,是文化意识形成的空间。吉祥文化符号在文化场所中起着重要作用,承载着传统的政治、宗教、风俗、礼仪等多方面的人文思想。乡村文化空间按照构成一般分为三个方面:物质文化空间,包括传统建筑、传统历史街区、广场、建筑细部等物质性场所;心理文化空间,包括风水理念、传统技艺、文化类产品以及物质文化空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等;意识文化空间,包括风俗礼仪、宗教信仰、语言、民族情感等。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文化场,吉祥符号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将三个方面联结起来。例如,在民俗节日中,节日氛围不单单是物质化的。以甘肃庆阳的端午节为例,要做香包,香包上的吉祥符号就承载了浓浓的乡情。是一种与民俗生活紧密结合的手工艺,凝聚着热爱生活的民众对幸福的期盼,寄托着民众对生活美的追求。这个时候大家都佩戴香包就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文化场,“人”与“场所”共同传达吉祥文化的意识,现在都有了庆阳香包文化节,这个由乡村手工艺为载体的文化场所得到延续和发展,其中的吉祥符号起来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以土家族为例,土家歌舞为代表的音乐舞蹈文化也是在乡村文化场所中进行的,如:哭嫁、摆手舞、巴山舞、跳丧舞、傩戏等,这些歌舞形式也有吉祥符号,体现服装、道具的装饰上。例如,德江土家族花灯舞,演唱的内容多是土家族人的生活内容,婉转动人的唱腔中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灯戏兼容,折射出土家的人文风采,为人们喜闻乐见。即使是日常劳作的工具也可用于舞蹈之中,在这样的文化空间里,自然加强了民族凝聚力。(图3)传递土家族历史记忆、社会发展、民族情感、民风习俗、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

(3)土家族歌舞(雒婷 摄)

 

文化场所下的乡村文化空间还应包括生产知识类文化空间,以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为原型的场所。如,日常生活与空间形态形成了场所,村头的大槐树下、院落的碾磨场、街巷的凉亭等文化空间。这类空间中也常常装饰着吉祥符号,如,陕北人以为碾子象征青龙,磨象征白虎,会在上面雕刻吉祥图案。南方的风雨桥就是方便行人过往歇脚的地方。而风雨桥的石桥墩上建塔、亭,有多层,每层檐角翘起,彩绘吉祥图案。从更为广义的角度来看整个村落皆可作为村民生产知识实践的文化空间,都有吉祥文化的体现。

 

乡村文化场所可以看作人文文化空间,人在自然环境、文化景观中将文化空间和民俗之间的联系起来,形成乡土文化空间。这样的文化空间与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例如,陕北秧歌“沿门子”、“转九曲”与黄土地貌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独特的村落格局、建筑风格和地理环境下,形成蜿蜒曲折、错落有致的秧歌队伍,每到一家在院落中表演。这一程序有点、线、面的关系,一个个的院落为点,院落间行走的秧歌队伍为线,围观的群众与聚落的形态为面。在这样的形式中有歌词的吉祥寓意、装饰秧歌服饰道具的吉祥图案、接待秧歌的花馍、窑洞的窗花对联、大门的狮子抱鼓等组成一系列的吉祥符号系统。将表演歌舞的村民、用于表演的院落场所、孕育秧歌形式的整个村落及其周围的地理环境共同组成了乡村文化场所,形成承载陕北乡土文化的文化空间。组成民间艺术的文化空间,把来源于乡村生活的生产习俗、信仰习俗、饮食习俗以及人生礼仪等深深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