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徐新建|博物馆的人类学——华盛顿”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考察报告

[日期:2021-02-24] 来源:  作者: [字体: ]

徐新建丨博物馆的人类学——华盛顿“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考察报告

作者:徐新建  发表刊物:《文化遗产研究》2013总第2期

作者简介徐新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摘要本文以考察报告的形式对创建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以此阐释美国印第安人如何通过加入“国家叙事”与“正史象征”来彰显自我文化和历史的时代转变,同时也从“族群表述”与“人类学写作”的角度阐释了博物馆与人类学的民族志关联。

关键词美洲印第安;博物馆;人类学;民族表述

前言

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和艺术,多民族国家的族群关系体现在多个方面。博物馆的收藏和展示是其中重要窗口和场域之一。为了探寻和比较作为多民族大国的美国在博物馆展示方面的相关情况,笔者于20125月底至6月初,对设在华盛顿国家广场的“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和“非洲人博物馆”进行了短期的专项考察;与此前后还选择费城“黑人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作了对比。根据课题需要,“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是本次考察重点。故本报告亦以该馆为中心来描述和展开。

“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的英文名称为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本文简称NMAI。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NMAI的缘起、组织、展出结构和预期功能,顺带介绍该馆的开放情况与各界评论。此外还可根据考察议题之需,再与其他几个不同和类似的博物馆作简要对比。

 

“……头上戴着插有羽毛的头饰、胸前佩带各种纪念章的近万名印第安人21日聚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广场,欢庆期待已久的美洲印第安人国家博物馆开馆。

在宽阔的广场上,人们敲打着手鼓,唱着古老的歌曲,表达心中的喜悦。据组织者称,共有8900多名印第安人参加了游行,他们来自北美各地。土著人卡罗尔对印第安人博物馆开馆表示欢迎。他说,他参观过全美绝大多数博物馆,但在这些博物馆里没有任何土著人物品的陈列。现在印第安人博物馆开馆了,这表明美国终于接受这个国家有土著人存在这个事实。”(新华网华盛顿电讯)[1]

 

在进行了前期基本的资料收集和目标设计后,笔者确定了本次考察三个相关问题,即:1.NMAI为何创建?2.如何不同?3.有何意义?

(1)考察路线:费城-纽约-华盛顿。

第一站,费城(2012524-28日) “独立纪念堂”(Memorial Hall),重点了解对“国家历史”表述和陈列;“非裔美国人艺术博物馆”(The African American Museum of the Arts),重点了解对“美国黑人”的描绘和评价。

第二站,纽约(2012529-31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重点了解对不同族群的文化传统及其贡献的收集、区分和展示;“现代艺术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重点考察该馆如何处理“现代性”创作中的族群问题。

第三站,华盛顿(201261-3日)NMAI(“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考察内容如前述;美国国立非洲艺术博物馆”,与NMAI作为对比,考察博物馆在对待“非裔美国人”(African-American)与“本土美国人”(Native-Americans)上的展示区别。

(2)收集资料,包括——

美国国会有关修建NMAI的国会法案(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Act,1989.)等背景材料;

 华盛顿国家广场地图(全景和俯览图,采自相关资料);

NMAI的相关图片(部分由笔者在馆内拍摄,部分采自其他资料);

NMAI出版的英文期刊(在馆内购得)及本馆介绍(NMAI网页);

一部关于NMAI的专著及各界有关NMAI的报道和评论(中英文);

 作为对照的其他场馆资料。

(3)考察的成果,包括:一份考察报告、一篇专题论文、一次小型研讨会以及若干相关资料。

一、背景介绍

(一)缘起

NMAI选址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广场的显要位置上,与国家艺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相对,距国会大厦只有几百米,从1989年正式筹建以来总投资超过2亿美元。如此重大的举措,如果没有从政府到民间的参与支持几乎不可能。这些因素包含了印第安人士和团体为争取民族话语权的长期奋斗、政府在原住民政策方面的改善,以及知识界、工商界对美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在族群文化与历史表述方面既有缺陷的检讨与弥合。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有如下机构。

1.印第安人团体  如“易洛魁联盟”(Iroquois)和“美国‘第一民族’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he First Americans)等。“易洛魁联盟”是北美最早的土著民族组织,在十六世纪末创建时,主要由五大部族摩和克人奥奈达人奥农达加人瑟内萨人卡尤加人组成,被视为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部最强大的原住民力量。自创建以来,他们通过自治政府和武装,英勇开展了反抗法国、荷兰和不列颠殖民者的长期抗争。他们的存在不仅启迪了摩尔根(L.Henry Morgan)式的人类学探索、民族志撰写及印第安文物收藏,而且开拓了美洲印第安人对殖民者长期和有组织的反抗。

“美国‘第一民族’研究中心”是设在高等学府的机构,1981年创建,目的在于确立美洲原住民的首要地位。该机构提的问题是:谁是美洲最早的开创者?谁才称得上美洲本土的“第一民族”(The First Nation)?为此,中心组织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从基因与考古等角度加以阐释,答案是:“第一民族”就是被误称为“印第安人”的美洲土著。[2]

更为重要的是,自1960年代波及全美的民权运动后,越来越多的印第安人积极参入到教育、学术、传媒及博物馆业等社会领域之中。正是由于他们的长期奋斗和卓越实践,才为NMAI的成功创建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2.“史密斯松尼安协会”  该组织创建于1846年,英文名叫Smithsonian Institute,自19世纪英国科学家史密斯松(Smithson)捐赠给美国的一笔遗产发起创建后,如今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博物馆联合体,拥有包括“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和“国家动物园”等在内的19家著名机构,以及若干个专门的研究中心。如今在华盛顿国家广场四周分布着十多座展览场馆,其中有10座隶属于史密斯松尼安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该协会几乎成了“国家广场”的主创人,乃至被一些报道描述为美利坚“国家形象”的构成部分。[3]

经过多年经营,史密斯松协会的博物馆系统已演变为超大规模的联合体,从庞大分布及广泛影响看,堪称美国乃至世界的“博物馆帝国”。在史密斯松遗志激励下,还在继续扩张。什么样的遗志呢?那就是:扩展人类知识,成为世界公民(world citizen)。[4]

有鉴于此,便不难理解该协会为何要涉足并积极参与NMAI的创建了。经了解,自1989年筹备到2004年开放,NMAI的最终建成,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史密斯协会的努力。

3.“海伊博物馆”Heye Museum 

海伊博物馆与出生于1874年的收藏家乔治·戈斯塔夫·海伊(George Gustav Heye)有关。海伊的父辈是从德国移民到美洲的。他本人学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师。由于长期不断地收藏美国印第安人的文物,海伊成了世界上个人收藏印第安文物的最多者。1908年,这些藏品被汇集到以海伊命名的博物馆,并提供给滨州大学的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展出。后来,总数超过百万的这些印第安文物被统称为“海伊藏品”(Heye collection),1916年破土动工的“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The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就是以它们为基础兴建的。该馆设在纽约的155大街上,靠近百老汇。1922年建成开放,馆长就是海伊本人。该馆关闭于1994年,当年在史密斯协会接管下成立了“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海伊中心”(the Heye Center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从此,“海伊藏品”如数移交史密斯协会后成为了NMAI的核心部分。[5]

在这个意义上,NMAI可视为海伊博物馆的升级版。

(华盛顿国家广场)

4.“国家广场”(National Mall  位于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广场堪称美利坚合众国的核心象征。Mall的原意是林荫大道,因此有的汉译也称为华盛顿“国家大草坪”或“国家公园”。这里是举行总统就职典礼等国家性重大庆典的场地,也是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发表地,以及举行众多历史性示威游行的地方。围绕在长达三公里的绿地周围有一圈重要建筑和地标,其中包括华盛顿纪念碑和国会大厦等。由于受美国国会的广场保护法案限制,任何一座能够入选其中的“地标”——无论纪念碑还是博物馆,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并产生全国性影响。截止2004年,整个广场拥有的地标共16个,除了华盛顿纪念碑和国会大厦外,还有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自然史博物馆和国家艺术馆、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等。每一个都非同小可。可见,能在2004年增列其中的NMAI是多么的值得重视和意味深长。

(华盛顿国家广场俯览图,其中的数字1、7、5、11的标记之处,分别是华盛顿纪念碑、国会大厦、国家艺术馆及航天馆。数字10为已建成的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6]

(二)兴建

198912月,经由印第安裔(夏安族)议员坎伯贝尔(Ben Nighthorse Campbell)与夏威夷日裔参议员井上健(Daniel Inouye)的提交,美国国会通过了筹建NMAI的法案“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Act(NMAIAPublic Law101-185)。其中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创建宗旨、法律依据以及集资分配和分工管理等,几乎无所不包。对于建馆原因和目的,国会法案的第2款是这样陈述的——

 

国会意识到(The Congress finds that):

1)迄今为止尚无一家国立博物馆专门关注美洲原住民的文化和历史;

2)尽管史密斯协会曾大量资助过土著美国人(Native American)项目,但它所拥有的19所博物馆及相关研究机构还排外性地尚未关注土著美国人的历史和艺术;

3)纽约州的“海伊博物馆”拥有世界上品种最多的土著美国人藏品,种类包括建筑、艺术品和民族学物品,可惜其场地有限;

因此倘若把“史密斯松尼安协会”与“海伊博物馆”的力量联合起来,就能创建一所国家性的印第安人博物馆,让全美国人都能由此参观和了解印第安人的文化遗产——包括他们的历史成绩与当代创造。[7]

 

随后,NMAI开始兴建,前后历时15年,总投资2.19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出资1.19亿美元,民间募集1亿美元。后一部分里,超过三分之一来自各印第安部落的捐赠。

参加设计和修建NMAI的人员中,有不少是来自美洲各地的印第安人。设计师是加拿大的原住民道格拉斯·卡迪纳尔。在他的强调下,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印第安人的传统特色。

负责监制景观的唐纳(Donna E. House)来自印第安的纳瓦霍部族。他说: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与之相关的环境标志着我们是谁。“我们是这些景观中的植物、岩石和水流。它们全都是博物馆的组成部分。”[8]另一份相关报道则描述道:

(NMAI的)外观呈雄浑的曲线型结构,再现了美国西南部的风化山岩地貌……环绕博物馆四周的4英亩园地布局,更是体现出自然有机的设计主题:一块见方不大的农地上种植着大西洋沿岸中部地区原住居民的传统植物(玉米、大豆、烟草);一片湿地说明天人合一的重要;还有40块被称为“始祖岩”的大卵石,以及环绕着一个篝火坑的露天演出场。

按照许多印第安人的传统,博物馆面向正东,迎接旭日初升。

    (NMAI的正面图)

 

报道的结论是:正是由于突出的印第安风格,NMAI的建筑特征与华盛顿国家广场两侧的传统地标形成了“鲜明的、也是刻意的对比”。[9]

 

2004年,位于华盛顿DCNMAI展馆正式建成,地址是Fourth StreetandIndependence Avenue, Southwest, Washington D.C.;占地面积为1.72万平米(约为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6.97万平米的三分之一)。主体建筑高37米,共5层,总面积23千平米。其中各楼层的平面图如下:

(上左:第一层;下左:第二层;上右:第三层;下右:第四层)[10]

 

二、NMAI简述

 

由于内容丰富、涉及面广,NMAI值得观察分析的方面很多。本报告从几个主要层面展开。

 

1.命名含义  NMAI的全称是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汉语可译为“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不过其中的每一个词语都需要解释。

 

“国立”:在这里,National是指国家而非民族,“国立”的意思不是官办而是指联邦,亦即超越了地方州、社团或某一印第安人的单一部族。因此,National在此的含义实指The United State of AmericanNation)。

 

“美洲”:American本可译为美国,但从该馆涵盖的范围看,译成“美洲”更准确些。在一定意义上,它还与“西半球”(the Western hemisphere)的含义等同,包含了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在美国的情景里,还包括了位于北太平洋的夏威夷原住民区域。

(西半球原住民的“故事区域”)[11]

 

“美洲印第安人”:这个词值得深究一番。在美国官方文献里,对于使用什么词语来称呼所谓的“印第安人”是经过长期论争的。演变至今,保留了两个常用的名称:Native AmericanAmerican Indian。自从1960年代以“政治正确”为标志的民权运动兴起后,“印第安人”一词日益受到非议,故用得较多的是前者;但NMAI选后者,估计主要是出于对其涵盖面超越了美国的实际考虑。对于汉语而言,Native一词可译成“土著的”或“本土的”。二者都有缺陷,后者含义模糊,前者略带贬义,故需要在使用时视情况而定。例如,在与NMAI相关的美国国会法案里,就对“Native American”有专门的说明。其中陈述道:

 

 

 

“The term ‘Native American’ means an individual of a tribe, people, or culture that is indigenous to the Americas. ”[12]

 

 

 

译成汉语,意思是:“Native American”指的是美洲各地的原住民,包括不同的部落成员、族群和文化。此时,Native一词译为“本土”或“土著”的都没错。

 

当我刚接触到NMAI的名称时,见其仍保留“印第安人”一语,感到与该馆的初衷明显矛盾。经过查阅各方解释及论辩后才明白这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命名,其实是多民族国家深陷难离的普遍难题,只有通过族群互动的积极实践方可求解。

 

2.总体布局  因为最初是由上述的“海伊博物馆”(包括海伊基金会和海伊藏品)等延伸而来,NMAI就与一般博物馆不同,在布局上不仅限于华盛顿国家广场一处,而还包括了设在纽约和马里兰的两个中心,即“海伊中心”[George Gustav Heye Center GGHC] 和马里兰的“文化资源中心”[TheCultural Resources Center (CRC)]。三者各负其责,相互补充:以华盛顿“总馆”的展览为核心提供多项服务并实现博物馆预期的各项功能。此外,还有一支以网页、巡展、馆刊和会员项目为特色的团队,被称为NMAI的“第四馆”。纽约的“海伊中心”偏重关于印第安文化的影视制作和播映。马里兰中心则负责学术研究,主要功能是为印第安裔和非印第安裔的学者提供图书馆和档案库服务。

(观众实拍的纽约“海伊中心”场景)

 

3.主要功能  根据1989年通过的国会法案(NMAIA),NMAI的主要功能是对“本土美国人”(Native American)的文化传统进行活态呈现。其中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

 

提升对美国原住民的研究(To advance the research as “a living memorial to Native Americans and their traditions”.[Native Americans]

 

收集、保护及展出美国原住民藏品(To collect, preserve, and exhibit Native American objects);

 

提供研究美国原住民的项目(To provide for Native American research and study programs)。

 

为此,NMAI将利用博物馆拥有的一切现代手段提供服务。根据分工,位于首都华盛顿的NMAI“主馆”(The museum on the National Mall in Washington, D.C)负责的是:专题展出、舞台表演、讲座和研讨会、出版馆刊《美洲印第安人》(American Indians),以及开展学术研究和安排相应的公共教育等。用史密斯协会的话说,NMAI的功能即“致力于保护、研究和展示西半球原住人的生活、语言、文学、历史和艺术”。

 

2004921日,NMAI向公众正式开放。首期推出的系列展览,如同一出完整的“博物馆剧”,在主题、称谓和结构上具有浓郁的印第安人自我意识和人类学意义上的“主位”特征。该“剧”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是——

 

第一幕,“我们的天地:传统知识形成的世界”(Our Universes: Traditional Knowledge Shapes Our World);

 

第二幕,“我们的族人:让我们的历史发出声音”(Our Peoples: Giving Voice to Our Histories);

 

第三幕,“我们的现实:当代生活和身份”(Our Lives: Contemporary Life and Identities)

 

这种主体性的博物馆叙事一改以往其他司空见惯的“他称”和“陪衬”样式,使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传统得以由缺席的“被表述”向主动的“自表述”转型和提升。

 

与此同时,设在纽约的“海伊中心”(George Gustav Heye Center (GGHC) in New York City)设置有专门的影像机构“Film and Video Center”,负责拍摄和演播表现印第安文化的影片,并通过关联性网站“nativenetworks”展开印第安题材的影像节活动——Native American Film + Video Festival

 

在华盛顿主馆,观众们的参观是由先到四楼演播厅观看影片《我们是谁?》开始的。影片长约13分钟,配有西班牙语、法语和德语、日语。播映厅以美洲原住民风格建成,并一方面以印第安语的一种取名为“勒拉威”(Lelawi)——意思是“不偏不倚”,一方面又配置有四面对称的银幕和立体音响等高科技设施,体现出将传统与现代在精心设计和高投资的结合下融为一体的企图。在NMAI的众多场馆中,仅此一处据说就耗资百万美元。相对随后几幕重要的博物馆大戏来说,观众们在此看到的短片相当于整个展览的“序曲”。它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身份提问——我们是谁?引出了接下来的完整诉说。借助一位美洲土著的视角,影片揭开了印第安人文化的帷幕。其中既有各部族的起源、印第安人与大地和环境的关系,也包含了他们对宗教信仰与传统知识的重视,以及原住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表现。[13]

 

 

Lelawi演播厅,NMAI官网图片

 

20126月初,在我参观NMAI时,馆内的布展有所调整。除了常年开放的“序幕”电影和上述三大主题的展示外,又增添了三个新专题,分别是:

 

 “世界最佳:奥运会中的土著运动员”(Best in the World: Native Athletes in the Olympics)

 

“骑马民族的颂歌”(A song for Horse Nation)

 

“重返印第安土地:切萨皮克的阿尔冈昆人”(Return to a Native Place: Algonquian Peoples of the Chesapeake)。

 

 其中第一个专题是为纪念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一百周年而设的。一百年前,美洲原住民运动员Jim Thorpe赢得了奥运会的五项全能和十项全能奖牌;夏威夷的Duke Kahanamoku 夺得百米自由泳奖牌。

 

4.开馆庆典  2004年9月21日举行的NMAI开馆庆典格外热烈。据报道,活动从上午9:30开始,来自西半球各地的印第安部族成员身着传统服饰在国家广场举行盛大游行,从史密森学会总部所在地出发,经国会大厦后抵达新落成的博物馆。除了印第安人的部族代表、演艺家和各界人士外,还有美国政府的各级政要。此前的头一天,时任总统的布什在白宫举行的仪式上致辞,强调了印第安人的历程“是美国历史的核心部份”,并指出这座最新博物馆的开放表明了一点,那就是印第安人及其自治政府具有“强大勃勃的生机”。[14]

 

开馆仪式上,印第安裔的馆长韦斯特(W. Richard West)在致辞中说,如今世界各地的原住民终于有了团结为一体的场地,在这里向全球展示我们对于人类的贡献。[15]

 

为配合庆祝新落成的博物馆正式开放,从9月21到26日还在国家广场举办了持续六天的“美洲原住民节”(First Americans Festival),内容包括音乐舞蹈表演、讲故事、演示印第安乐器、服饰、食品和传统工艺的制作。整个活动预计吸引的人将达60万。

印第安裔的馆长致辞

开馆庆典上来自新西兰的土著游行[16]

 

当日《纽约时报》的报道是这样形容的:

 

 

 

周二(2004年9月21日)上午,来自美洲半球(the American hemisphere)500多部族的20000多名印第安人聚集在华盛顿国家广场,举行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开馆的庆典游行。这一由NMAI组织、或许称得上当代美洲土著人民的最盛大壮举,与其说仅是为了庆祝隶属史密斯松尼安博物馆体系的又一新建筑落成;不如说是在举行全美洲原住民的自我欢庆。[17]

 

 

 

5.运作模式  经过与美洲原住民人士和团体的多方沟通,为了凸显对印第安文化的活态展现,NMAI在运作上采用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模式。

 

早在NMAI兴建之前,通过与印第安各界人士的交流和沟通,筹建方就了解到印第安人所希望的不仅是静态地展示1万年来的部族生活和文化,而更希望把博物馆当做窗口和平台,使自己及更多的人接触到印第安的文物和当代文化。例如切罗基族(Cherokee)前酋长威尔玛·曼基勒就表示说:“我们应该利用这个重要的机会来告诉人们,印第安人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的参与者,而不是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的事物。”

 

因此,NMAI选择了别具一格的运作模式,其中最突出点是对来自美国和全美洲的印第安族裔成员提供特别优待。在这里,印第安各部落不仅可以接触到NMAI三个藏馆的展品与文物,而且还可根据需要借走其中自己需要的东西。有报道说:

 

 

 

加利福尼亚中部的印第安部落米卓普达(Mechoopda)发现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件本族的舞衣,而那种舞蹈在1906年之后就再也没人表演过了,于是他们就向博物馆商借这件舞衣。(NMAI负责文化资源的馆长助理)伯恩斯登先生随即带着这件鹿皮衣服去到了米卓普达部落所在的地方,让部落里的人照着它的样子进行复制,由此使这种舞蹈重现生机。

 

 

 

布鲁斯·伯恩斯登解释说:“每一件物品在我们眼里都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不仅仅是样本或者文物。” [18]为了遵循事物皆有生命的文化传统,博物馆还向参与合作的数十个印第安部族成员承诺,同意他们定期来向本族的圣物致祭或献礼。比如说,新墨西哥的圣克拉拉部落(Santa Clara)就可以“按照滋养圣物的传统”,在本族的物品周围“抛洒玉米粉”。与此同时馆内的员工也需接受专门的培训,以适应正确应对此类情况。[19]

 

 

 

6.相关评论  1989年开始筹建以来,有关NMAI的评论很多,称赞和批评者都有。前面提过的《纽约时报》那篇报道选择以《发出印第安人的声音》为题,突出创建NMAI对印第安人的意义。文章写道:

 

 

 

数百年来,在经历了无数的战争、毁灭、退让以及失败和复兴之后,这座面对东方、朝向国会大厦的印第安人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象征,仿佛在向世界表明一个真理:“我们仍然在这里!”[20]

 

 

 

对于NMAI的缺点,报道认为在于或许为了要平衡每一个不同的印第安部族,导致展出的方式过于单调、表面化和说教味过浓。

 

《美国参考》Lauren Monsen的文章转引了管理人员的自我评价,强调NMAI是“美国第一座专门为美洲原住人建立的博物馆,也是第一个从原住印第安人的角度安排所有展览的博物馆。”作者评述说:“观察人士一致认为,史密森学会兴建的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是一件建筑杰作,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洲印第安人的珍品彰显了西半球印第安人不断取得的成就以及不断发扬光大的传统。”[21]

 

另外的学术性文献也有不少,较为重要的是库伯等主编的专题文集:《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评论对话集》(The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Critical ConversationsEdited by AmyLonetree, Amanda J. CobbU of Nebraska Press)以及2012年出版的另一部专著《去殖民化的博物馆:国立与部族展示中的土著美国人》(Amy LonetreeDecolonizing Museums: Representing Native America in National and Tribal Museums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12)。主编者库伯把NMAI的创建与“文化主权”(Cultural Sovereignty)联系在一起,指出应把NMAI视为继白人与印第安人打交道过程中先后出现的“军队”(暴力)、“教堂”(教化)和“条约”(政府)之后的“第四种力量”,由此见出印第安人对博物馆功能的日益重视以及在“文化主权”意识上的觉醒。[22]

 

至于中国官方和观众的意见,通过网络搜寻,也查询到部分报道、评论和观感。大陆主流媒体多以客观报道的方式作了介绍,其中不少持的是肯定性态度,如本文题头所引的新华网消息。此外,对NMAI提出褒贬兼顾的评论也有。一篇题为《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美国人的自我安慰》的文章先称赞“站在原住民的角度,通过原住民的思维来向大众推介这个美洲大地上的古老文化”,接着对该馆似乎有意回避白人的殖民罪恶提出了批评:

 

 

 

在美国创建者们的先辈出现之前,印第安人在美洲大陆已经生活了一两万年,然而在美国的历史上,除了被屠戮和掠夺外,几乎看不到他们的身影……

 

不过如果留心的话可以注意到,对于那段印第安人的惨痛历史,NMAI似乎是含糊其辞,而在国家广场另一端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好像也没有相关的内容。可能没人想提起那段令人难堪的过去吧。[23]

 

 

 

一名来自贵阳的退休教师参观了设在纽约的“海伊中心”和华盛顿“主馆”,然后在博客里写了如下意见:

 

 

 

(1)博物馆(指纽约的“海伊中心”)坐落在美国海关原址,虽然服务人员不多,但却有很多让游客自己动手的装置。长年如此的“金碧辉煌”(指展出时一直开灯照明的蜡像区),想来光是电费也要开支不少。由此可见老美对于宣传自己的历史,是不惜本钱的。

 

(2)尽管这个博物馆不收门票,但和华尔街口的铜牛、“自由女神”相比,显然有点门前冷落车马稀。此外,用这座“移民局”的旧址来作美国印第安人国家博物馆,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我怎么会感觉到耳边掠过一丝丝嘲讽的冷风呢?!

 

(3)要想了解美国,就不能忽略印第安民族的历史。我想,我看印第安人,大概就像老美看我们的藏族一样远古而神秘吧。可惜我们这代人在过去有限的课外读物中,只读到过关于这个民族的极为有限的描述,现在算是补课吧。

 

 

 

针对博主的观点,有网友回应说:“印第安人是原著民族。时代的变迁,回归了历史。从这一点说,美国人还是很实事求是的……”至于博主本人,虽自称看不懂英文解说词,却对史学界公认“印第安人是从亚洲迁徙来美洲的蒙古人种”之说产生了广泛联想,认为他们“说不定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远祖亲戚呢”。[24]

 

三、与其他博物馆的比较

 

2004年建成开放的NMAI特色鲜明、影响广泛,却并非孤立的事件和现象,需要在结合美国社会的族群问题和博物馆展示体系才可获得全面深入的理解。为此,笔者选择了不同地点的几个相关场馆来做比较。

 

费城Philadelphia):费城是美利坚合众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起草地,还曾是比华盛顿特区更早的美国首都。作为一种重要的纪念和传播方式,在这里修建的每一所展览场馆无不具有开创性象征意义。针对与多民族展示相关的问题,我主要考察了其中的两处:独立纪念堂和非洲裔美国人博物馆。

 

“独立纪念堂”的英文名叫Independence Hall,资历很老,最早是18世纪30年代作为殖民议会的议场而修建的。177674,来自大不列颠殖民下的北美十三州的代表在这里签署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948年后,经国会批准,以纪念堂为核心修建了“独立国家历史公园”。公园由四个街区组成,包括的景点有:独立广场、卡本特厅(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地)、富兰克林故居以及格拉夫厅(重建,独立宣言起草地)、酒馆城(革命战争核心区域)等,堪称规模宏大的博物馆群。然而在对待美洲土著人民的态度上,这里的纪念可以说仍充满空白和偏见,除了大肆宣扬的“独立钟”及“独立堂”之外,不但几乎看不见“印第安”文化的身影,甚至在彰显人权平等的《独立宣言》里也保留着异常的傲慢,将本土原住民称为“残忍的印第安野蛮人”(merciless Indian savages)

 

本来,宣言的宗旨是要宣告独立自由及人人平等,提出的主张是“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却又明确将印第安土著排除在外。为何如此?原因在于在的进化论观念影响下,印第安土著被划成了文明之外的“野蛮”种类。[25]

 

费城的“非洲裔美国人博物馆”(The African American Museum in Philadelphia)离独立纪念堂不远,建于1976年,是展示美国黑人文化的专题馆。我去的那天,参观者的稀少与独立纪念堂形成强烈对比。后者免费参观,形成差别的原因不知是否与这里要花10美元的门票钱相关。快中午的时候,阳光炙热,上下几层楼里几乎仅有我一人。不过该馆的展示目标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致观众的简介中,博物馆声称:在费城,如果缺少了对黑人的纪念和展示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因为没有黑人就没有美国。由此可以见出在博物馆领域的文化展示和表述上,美国社会对自身多元构成的一种反思。

博物馆的解说语,笔者拍摄,2012/5/29

 

该馆的解说词这样叙述道:

 

 

 

费城的非洲裔美国人迫使美国乃至世界面对一个严肃问题:自由的真意是什么?谁该拥有自由?

 

 

 

此外,这所博物馆体现的另一特征是在整个展出的表述里,出现了凸显黑人主体的第一人称叙事。观众通过触摸1:1的多媒体显示屏,即可看见事先录制好的黑人历史人物(由现代人装扮),听见他/他们讲述以“我”开头的故事。男女皆有,形形色色;直接面对,生动可感。

 

纽约New York):作为美国的最大城市和世界性大都会,纽约的文化展示可谓应有尽有。除了著名的“百老汇”外(那里有常年上演的各种舞台剧,其中不少便与族群话题有关),还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纽约科学馆”以及“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古根海姆美术馆”。

 

“大都会艺术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Art)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博物馆。自1872年开展以来,全馆的展出面积已达20多万平米,藏品超过300万件。一方面,馆内虽然也设了“非洲、大洋洲、美洲艺术部”,并把“藏品研究与教育公众”视为办馆根基,声称要教育的对象是“所有的人”[26],但另一方面,其中展示美洲土著的文物只占极少比例,与全馆的整体相比可谓寥寥无几。

 

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位于离百老汇不远的53街,在许多方面与大都会博物馆齐名,而在收藏和展现上的现代性与国际化上则遥遥领先。也正是在此前提下,该馆陈列了一系列举世著名的艺术家及其现代经典,如:梵高(《星月夜》)、毕加索(《亚维农的少女》)、达利(《记忆的坚持》)、莫内(《睡莲》)以及马蒂斯(《舞》)和塞尚(《沐浴者》)等等。然而在这修建在美国、号称人类代表性艺术展出地的博物馆里,更是几乎见不到本土美洲人的痕迹。

 

值得反省的是,这些自诩展现了人类现代艺术的博物馆虽然忽略甚至无视土著人民的存在和贡献,但由著名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不少作品却体现出彼此间无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画家高更(Paul Gauguin)有关太平洋群岛土著的一系列作品,如《塔希提岛的姑娘》和《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在其中,土著民族不仅充满健康丰满的美,而且被描绘为指引人类的未来榜样。

《塔希提岛的姑娘》[27]

 《我们从哪里来……?》[28]

 

如今,名为《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Woher kommenwir? Wer sind wir? Wohin gehen wir?))的油画陈列在波士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被誉为现代艺术的杰作。2002-03年我在哈佛访学期间前往参观过,当时就对它的构图和寓意深感震撼。在我看来,这幅西方杰作的意义在于,在源于太平洋原住民生活的启迪下,揭示了文明社会的现代性危机及其应从人类原始性中重获拯救的可能。随着岁月的消逝,后世观众们在络绎不绝地前往大都会艺术馆这样的场馆缅怀一个个被誉为大师的现代艺术家时,更应当记住为他们提供源头活水般灵感的世界原住民。如果现代艺术真给予后人有效启迪了的话,大洋洲、美洲等地的原住民及其生活世界才称得上真正的原创。

 

首都华盛顿:在华盛顿的众多博物馆美术馆中,最值得提出来与NMAI对比的是“美国国立自然史博物馆”和“国立非洲裔美洲人博物馆”。

NMNH俯览图[29]

 

NMAI一样,“美国国立自然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简称NMNH)也隶属史密斯协会并也设在华盛顿的国家广场内——位置就在NMAI对面,但资历和规模都超过很多。遗憾的是,这所力图从整体上述说人类进化史的大型博物馆,对于美洲原住民的存在竟也几乎不著一词,出现了不应有的空白。倒是设在纽约的另一所自然史博物馆以相当篇幅对此予以了一定的弥补。

 

纽约的自然史博物馆(AMNH)虽说不是国立的,但却以对各大洲哺乳动物标本及人类学物品的馆藏、研究和展示的多样完整而著称,其中最突出的是以进化论为框架呈现全球的人种分布与进化历程。由于其中陈列了不少选自美洲的“土著文物”,在NMAI建成以前,这里称得上印第安文化最完整的展出地。同时,由于设有高层次的研究院,这里又还是美国第一个、也是唯一授与博士学位的博物馆,也即从人类学角度研究和阐释族群文化的高级机构。

 

对于纽约自然史博物馆有关印第安文化的展示,有来自中国的观众评价说:

 

美国人在自己的博物馆里没有回避对原住民印第安人的侵扰的那段历史。我为他们敢于承认自己过去所作所为并不是一贯正确而喝彩。

 

一个人,一个民族,只有敢于认识和承认自己的过去认识的不足和所犯下的错误,才能够尽快的总结经验,并放下包袱大踏步的前进。[30]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门前和馆内展示的印第安人像[31]

 

如果把纽约自然史博物馆与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NMAI)加以对比的话,可以见出二者在展示印第安文化上的同和不同:

 

 

 

1)相同——

 

都通过文物的收集和陈列,关注并展示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历史和文化;

 

都体现了美国族群和文化多元性;

 

  都通过文化表述的方式参与了美国社会的国民教育并对多样化的身份认同产生了特定影响。

 

2)不同——

 

纽约自然史博物馆:

 

印第安人在整体结构中只是“少数民族”“陪衬民族”“边缘民族;

 

印第安人在展览中“被表述”;

 

展览陈述采用第三人称;

 

门票收费

 

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

 

印第安人在整体结构中作为“主体民族”“第一民族”(The First Nation);

 

印第安人在展览中“自表述”;

 

展览陈述采用第一人称;

 

门票免费

 

 

 

有了这样的比较,可再回头来审视华盛顿的“国家广场”与“史密斯体系”。尽管存在上述种种遗憾,在以博物馆方式展示美国多民族的文化共存上,首都华盛顿还是走在了全美前列。除了本文重点评述的NMAI外,另一个即将在国家广场诞生的新成员即是值得在此补充的案例。它就是已于20122月奠基的“国立非洲裔历史和文化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据美国媒体报道,该馆也是由美国国会授权建造的,同时是史密森尼学会的第19座博物馆,预计在2015年开馆。

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在奠基仪式上致辞

2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出席了在华盛顿国家广场举行的奠基仪式并致辞,强调兴建此馆的意义在于彰显美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美国黑人在国家生活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奥巴马还说,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和其他参观博物馆的人“不仅仅将这座博物馆视为悲剧事件的记录,也将其视为一个生命的庆典”。这一点可以说正好体现了该馆的宗旨。用馆长朗尼·邦齐(Lonnie Bunch)的话说,那就是:“这个博物馆将有催人泪下的时刻,但它也将是一个弘扬一个族群百折不挠的精神的博物馆。”[32]

这意味着到了2015年,在华盛顿国家广场的文化象征体系中,将形成一个既包括林肯纪念碑、国会大厦及“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和“国立美国航空航天馆”,同时还有“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和“国立非洲裔历史与文化馆”等在内的多元大家庭。

四、几点分析

对于美国博物馆如何展示族群文化的诸多问题,我自2002到2003年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就已开始了。除了到波士顿、纽约、以及芝加哥和夏威夷等地不同的博物馆现场考察并在大学博物馆里旁听人类学授课外,还拜访有关专家并与其他学者一道组织过专门的研讨会。其间积累了一批田野笔记并写过数则考察心得。2003年1月到芝加哥考察当地的艺术博物馆时做了如下记录:

 

艺术博物馆的藏品也是遍及全球,主要以大洲和时代分类。China占了很大部分,从石器说起,直到明清的字画。在标举瓷器的同时,也把日本和韩国连带了进来,并置在紧挨着的展室之中,体现出所谓的“东亚”文明。有意思的是,这种源自西方的“博物馆叙事”,数百年来,仍旧沿绵不断地向西方观众宣教着少数学者所勾画出来的“世界史”。对于中国,这种以视觉贯穿的“史”,便是沿着石器、陶、青铜、铁……直到瓷、丝、字画等演化的直线来呈现的。由于这里的藏品丰富,布置精美,对于未能去到中国的人们来说,“中国”便在眼前留下了某种被组合过的器物式印象。

 

当年3月在哈佛参与杜维明、李欧梵等教授组织的“剑桥新语”和“文化工作坊”活动,与日本民俗博物馆的韩敏及中央民大的潘守勇等一起,以博物馆为题做过专门讨论。我的发言强调了如下几点:

 

1)讨论和比较东西方博物馆的文化展示问题,需要关注学术界针对博物馆理念与实践方面而提出的“后学”批评,比如:什么人、把什么、为什么并且怎么样“博物馆化”?

2)如果要做历史性比较的话,中国在西学东渐后陆续引进的博物馆,大约可以看作现代“孔庙”,其功能在于营造以现代国家为中心的知识崇拜及其“视像体系”。

3)在这种东西交汇的体系中,隐含着大量的等级差异和话语“霸权”。若借用英语世界的学术话语来表述的话,至少包括了这样几个方面:Writing Culture(写文化)、Making History(造历史)和Creating power(生产权力)。[33]

 

在当时的参考文献里,有一篇《纽约时报》针对现代博物馆演变的反思专文,题目是《超越文化多元主义:自由与否?》(Beyond Multiculturalism, Freedom?)作者提到:

 

过去20年来,多元文化主义已成为美国文化的推动力……对于美国的黑人来说,在1960年代他们或许是“美丽的”,1970年代是“有权的”,然而事到如今却仍被文化史家们变本加厉地视为社会建构物:一种刻板式的种族形象。这一现象近日在(纽约)哈勒姆博物馆(the Studio Museum in Harlem)的展出中再次呈现出来。

 

作者提出的观点是,在讲述博物馆故事时要超越“黑人”与“白人”的种族界限,应从整体的视角出发,讲述“人类故事”(people story),亦即能够体现个人选择自由的故事,从而创造出世界主义式的新美国文化和艺术。[34]

联系10年来的变化,应当说《纽约时报》在当时就提出的问题与观点依然值得反思。如今,面对“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的崛起及“国立非洲裔美国人博物馆”的即将诞生,有关多民族国家如何展现不同族群的文化共存,仍将是需要深入探讨并不断实践的重大议题。结合这次对NMAI的考察,可稍作分析的有如下几点:

1)“国立”下的平等  如前所述,此处“国立的”一语是对英文national的翻译。对于这个既核心又多义的关键术语,一百多年来的汉语世界可谓煞费苦心,作为限定性的形容词,还将其同时译成和分别使用为“民族的”和“国家的”,都对,又不全对。在解释NMAI时,我选用“国立的”而非“民族的”和“国家的”,是为了一方面强调其在合众国层面的超民族性,同时力图消除在“国家”与“官办”间的可能产生的误读式关联。所以,这里的“国”是指美利坚合众国,所谓国立,便是指在联邦(federation)而某民族、某一州(state)层面的创立。对于具有“原住民”特性的美国印第安人而言,正因为有了这种联邦层面的“国立”,其以博物馆展示为载体的文化表述才享有了多民族国家内多元并存的话语平等。毫无疑问,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国立”地位的获得是本土原住民身份的提升和对以往在联邦层面遭受歧视性空缺的反弹。

不过由于曾深受以往殖民式历史叙事的局限,这种依托“国立”的话语平等在目前还表露出明显的政治抗争痕迹,也就是有点过度凸显某一人群的族裔身份和界限。随着“国立非洲裔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奠基以及对“国立亚裔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呼唤,在不久的将来,说不定在美国创建“国立欧裔美国人博物馆”的愿望也会实现。到那时,多元民族间的文化并存、交往和对话或许才称得上真正的平等。

2)并存中的区分  如果说并存体现平等的话,区分则彰显了权利。因为倘若平等的结果只是趋于同化,则无异于消灭了共存。由此观察,NMAI的最突出创意就在于在文化呈现上与其他族群形成的明显区分。就本次考察的情况来看,无论它所展示的内容、表述的价值观念,还是叙事的人称,都表现出突出的美洲土著的文化特性和布展者的主位立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我称为“博物馆剧”的“第一幕”:“我们的天地:传统知识形成的世界”。这一幕以“太阳时代”为背景,力图向观众展示西半球原住民古今相传的生命智慧。这些智慧表达出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体现在仪式、语言和艺术里,存留在超验和日常中。在展览中,一段以彼得·雅可波(2000)署名的图片解说表述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目睹过族人击鼓跳舞,向Ellam Yua神表达感恩的情景。为什么呢?“正如如今我们信仰上帝一样,我们的祖先相信万物源于Ellam Yua神。”

这一幕的展厅序言告诉观众说:

 

……我们的生活哲学源于我们的祖先。他们教给我们与动物、植物、精灵世界,以及周围的人们和谐相处。在“我们的天地”展厅里,您会遇见来自西半球的原住民,他们依旧在仪式、庆典、语言、艺术、宗教和日常生活中保留了这种古老的智慧。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教诲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唯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传统永葆活力。

 

正是这种以第一人称及古今相连方式表述出来的土著世界观,使得NMAI的博物馆叙事在凸显美洲印第安文化特性的同时,也体现了与基督教信仰等其他文明的并置、交融和区分。

3)族群“自表述”  2004921日的开馆仪式上,身为印第安族成员的首任馆长韦斯特(W. Richard West)做了重要致辞。他以美洲原住民的第一人称语气向世人宣告:

 

从今天起开放的博物馆,不仅将向世人展示早在外来者们来此之前本地人民伟大的文化成就,而且要表明跨越西半球的土著族群及其丰富多姿的文化仍在生动地存活着。在这里,印第安族人将自己的声音,讲述美洲原住民的故事与历史,展示过去和现在。[35]

 

在我看来,如果要说NMAI取得了某些突破性成就的话,最重要的就是第一人称的使用和叙事主体的转换。前面提过,在它的陈述结构里,常年展出的主题均用“我们的”来彰显和呈现:从“我们的天地”(Our Universes)到“我们的族人”(Our Peoples),再到“我们的现实”(Our Lives)。所有这些,想要表达的也是我们的思想、意愿和声音,即:“传统知识形成我们的世界”(Traditional Knowledge Shapes Our World)和“让我们的历史发出声音”( Giving Voice to Our Histories)。

相对于以往长期的被表述、被代言乃至被污名化,这种第一人称的文化自表述,象征着美洲原住民在博物馆世界的主体性崛起。

4)交往中的传递  NMAI的创建功能除了美洲印第安文化借助加入到国家形象整体中的便利而自我彰显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力图通过与以往国家级博物馆系列的对等并列,来进行族群文化的相互对话和代际传承。上节举的例子已同时说明了这两点。此外,由于有了自己的展示场域和叙事舞台,NMAI的创建意味着印第安人获得了主体性的历史表述权。在展厅里有一段关于“制造历史”(Making History)的表述。其中的内容不仅体现出表述者鲜明的印第安主位立场,而且显示了与当代主流话语中后殖民、后现代观念的回应和连接。

这段陈述首先强调人类历史的多样性和依存性,揭示出“所有的历史都自成一体。如若缺少‘他者’,没有任何一种历史还能完整存在。”接着指出历史的要义在于三个方面,1)谁在讲述?2)讲给谁听?以及3)听讲双方在多大程度上明白各自的处境?由此引出土著历史的通常处境:

 

对于土著人民来说,历史意味着另一个战场和另一种征服武器。以往的官史通常置土著于不顾。其他人则把我们描绘成原始人和残暴者。只有在那些视印第安人为人类正常成员并拥有同等智力的历史书写者笔下,有时——尽管几率很小,才会呈现出历史丰富和复杂的一面。[36]

 

以这样的历史观为基础,通过NMAI体现的文化交往和族群传递就有了重大的突破。在我的观察中,其整个布展和陈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追问和回答上面提到的历史三题,即:1)我们,美洲印第安人在讲述;2)讲给包括“印第安”和“非印第安”裔的全体观众们听;3)希望通过我们的陈述能够使听讲双方都明白彼此不同各自的处境。

上面的左图出现于“21世纪的印第安人”展厅,象征着印第安文化的古今并置和传承。右图展示的是早期殖民者与美洲印第安人相互关系的一种类型。以友好姿态排列的雕像力图呈现双方在入侵和反抗的暴力冲突之外的另一面;在塑像前聚睛张望的白人女孩则反映出此种和谐的意愿在展览过程中通过互动而获得认同的可能。正如有人在NMAI开设的博客中留言说的那样,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提供的展示和交流平台,能够帮助参与者了解本土美国人的真相和观点。[37]

4博物馆与人类学  在美国,博物馆与人类学的相互配合可谓源远流长,但使之与印第安文化展示发生关联的缘起要追溯到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1818-1881。作为美国的“人类学之父”,摩尔根将一生都投入到了对美洲印第安人的研究之中,还获得过印第安族人起的名字:Tayadaowuhkuh,意思是“搭桥在鸿沟上”,也就是介于土著与白人之间。作为能够连接并影响双方的中介者,摩尔根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印第安人的著作,其中代表作之一就是《易洛魁人的民族志》。自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初,摩尔根收集了500多件印第安文物并作为民族志材料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这些文物如今收藏于纽约的州立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值得强调的是,尽管提出过影响深远的人类历史三阶段说,即从所谓“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并由此引出对美洲土著的有偏见划分,摩尔根对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研究并非仅充当那时欧洲既有白人历史的远方注脚,而是开拓了使美洲也成为主角之一的人类史。在这个意义上,被他收集并借博物馆展示的印第安文物,就具有了书写人类共同体的普世意义。

摩尔根收集的印第安文物:易洛魁人的竹编[38]

 

 

这些在后来被称为“摩尔根藏品”的印第安文物被不断用于美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家的研究之中,如阿瑟·帕克的《易洛魁人对玉米和其他食物的使用》(1910)等。阿瑟·帕克的先辈是摩尔根的挚友。他本人担任过美国一系列著名博物馆的人类学和考古学家,还参与创建了美洲印第安人组织(Society of American IndiansNational Congress of American Indians)。

 

NMAI创建前的很长时间内,阿瑟·帕克曾经工作过的美国自然史博物馆(AMNH)不仅也陈列有印第安文物,而且号称全球藏品最丰富的人类学重镇。在创建四年后的1873年,该馆的人类学部就成立了。其中汇集着代表非洲、亚洲、欧洲、太平洋岛屿和美洲人群的50万件藏品。据介绍,如今它的人类学部拥有数十名专业的人类学家、创办有定期的人类学刊物Anthropological Papers,工作范围涵盖生物、社会文化、考古和语言四大领域,关注的范围不仅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并且指向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39]

 

法国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对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提出过赞赏,并且还预见说其中专门为印第安部落而设立的展览——范围从阿拉斯加到英属哥伦比亚的太平洋北部海岸,也许用不了多久就会从民族志博物馆迁入一般美术馆——同古埃及、古波斯以及中世纪欧洲的藏品一样占据一席之地。因为,“即使跟最伟大的艺术相比,这种艺术也毫不逊色。”

 

如今,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的出现,使事情发生了进一步变化。在对于美洲原住民文化的展示上,包括AMNH在内的老牌博物馆都遇到了极大挑战者。有评论认为,即便是“国立自然史博物馆”(NMNH),如果不抓紧对其中有关美洲印第安人的项目加以改革,修补早已过时的展览,就会面临因新竞争者的出现而倒闭的危险。[40]

 

总体而论,自摩尔根以来,直到AMNHNMNH等若干场馆的创建,美国博物馆与人类学结合对印第安文化的展览都是一种外部参与,也就是我所称的文化“他表述”。只有“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才体现了真正的原住民立场,即印第安文化的“自表述”。或许正因如此,《纽约时报》的评论才会特别提出这样的看法:

 

 

 

“印第安人要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无需外来人类学家的干扰。”[41]

 

 

 

2012年夏季,几乎与我到华盛顿DC考察NMAI的同时,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布了供暑期阅读的一批书目,共88种,命名为“塑造美国的图书”(Books That Shaped America)。其中唯一一部关于印第安人的作品被列在第83的位置上,是非印第安裔的作家迪·布朗出版于1970年的小说,名为《魂归伤膝谷》(Bury My Heart at Wounded Knee)。[42]作品通过大量史料的查阅和使用,用小说手法揭露了在美国所谓的“西进时期”联邦政府派遣军队对印第安人的残暴屠杀。在我看来,尽管提出要排除各种外来干扰,但恰恰是一批批早于NMAI面世的非印第安裔作品——从文学、史学到人类学,与美洲原住民在NMAI里自我讲述的故事一道,构成了表述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复调,彼此呼应,互为补充。

 

结语

 

 

 

在人类学写作的意义上,遍及世界各国的现代博物馆堪称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民族志。从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表述角度看,一部博物馆的创建和展示史,既是国家形象的形塑史,也是族群关系的演变史。

 

早在1880年,《博物馆之功能》一书的作者就曾指出: 博物馆应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一百多年后,美国博物馆协会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并列视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博物馆甚至被视为美国社会的“道德储存库”。[43]印第安族裔的学者库伯(AMANDA J. COBB)认为,在展现族群身份及其社会地位方面,博物馆扮演了基本定义者角色。他指出,长期以来,通过对印第安文物的系统性收集和研究、阐释,美国的博物馆一直在“对象化”(objectifies)美洲原住民,视他们为原始和走向绝迹的种群。博物馆表述的这种作用不可低估,它的影响与殖民暴力如出一辙。[44]

 

正是由于整个美国对博物馆及其身份表述、文化传承与国民凝聚等多重功能的重视,加上美洲印第安人长期不懈的卓越奋斗,NMAI终于在2004年诞生。它的出现,可以说是美国多民族互动与社会合力的体现。前面提到过参与提交国会180号议案的议员除了一位就来自印第安族裔外,另一位来自夏威夷的日裔议员井上健不但代表美国另一类型的少数族群——亚裔美国人(Asian Americans),而且还担任印第安事务委员会主席和国会拨款委员会主席。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积极努力无疑对促成NMAI的筹建起了重要作用。

 

来自法国的民族学家若埃尔·罗斯科斯基(Joëlle  Rostkowski)对NMAI等同类机构的创建作了专门分析,指出:作为一个渐进的过程,它的成果里既有来自外部的人类学家、艺术评论家以及历史学家扮演的先驱和协调者的作用,同时更应视为美洲印第安人文化重建的产物。为此,作者特别强调说:

 

 

 

要理解原住民声音的意义和规模,理解他们重新掌控本族文化和形象的策略,我们就必须重构北美印第安人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的行动。正是这一点,让他们从为人忽略的少数族群,转变为本族历史的参与者和本族文化的阐释者。[45]

 

 

 

有了这样的相关理解和阐释为背景及引申之后,我愿意摘录作为NMAI重要自述的相关片段作为本报告的结语。在题为《族群叙事》中,主创者们写道(引用顺序略有改变):

 

 

 

我们在这里呈现的物品,旨在证明作为西半球上的原住民,我们的生存斗争史,堪称人类的最非凡历史。

 

长久以来,有关1492年前美洲原住民文化、人口数量以及导致其遭致灭顶之灾的疾病影响等事项的历史叙述充满了虚伪。现在这种已习以为常的历史终于被颠倒了过来。

 

 

 

从前,我们一直被认为是没有历史的人民。

 

我们曾被视作未开化的野蛮人、高贵的野蛮人、“人类进化的最低等级”;有时,我们甚至被视为非人。

 

虽然作为主体,但我们的形象一向由外人刻画;故事被他者讲述。而他者的刻画和讲述,只是为了对自己的历史动机提供解释或辩护。

 

 

 

过去从未改变。随时改变的,是我们理解它、学习它、了解它的方式。

 

如今我们充满激情,不惜代价,为夺回对过去的解释权而战斗。

 

你所站立的这个博物馆,就是这种力量的完成品,也是这种力量的见证。

 

我们所做的,正如其他人已做----是将事件转写为历史。因此,请你对它心存敬意,也希望保留质疑。[46]

 

 

 

这样的表述,既代表美洲原住民通过博物馆叙事发出的主体声音,也传递着愿与多民族共同体成员和谐共处的真诚期盼。由此凸显的关键词是:

 

不忘过去,直面未来;交互表述,多元共生。

NMAI“第三幕”展示之一:21世纪的印第安人



 

自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继李方桂的语言学研究之后,由早期留美的李安宅开启了汉语世界对印第安文化的人类学研究。接着,又有乔健等对祖尼人及拿瓦侯部族的民族志考察以及张光直从考古学的比较角度提出的华夏-玛雅“文明连续体”学说等成果面世。[47]

 

转眼若干年过去,尽管世事变异,希望笔者以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为题的此项报告,无论选题还是目标,都还能延续在一条相通的路上。

 

 

文献引用格式】徐新建:《博物馆的人类学——华盛顿“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考察报告》,《文化遗产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02):79-109。


 

[1]新华网2004921日华盛顿电。

 

[2]资料来源:美国‘第一民族’研究中心网页,http://www.centerfirstamericans.com/about.php

 

[3]资料来源:史密斯协会图书馆网页:http://www.sil.si.edu/Exhibitions/Smithson-to-Smithsonian/intro.html

 

[4]……史密斯松简介。

 

[5]参见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馆刊19971月号上的文章:"GeorgeGustav Heye".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Indian. January 1, 1997

 

[6]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National_Mall

 

[7]资料来源: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Act, Public Law 101– 185,101st Congress (28 November 1989)http://anthropology.si.edu/repatriation/pdf/nmai_act.pdf

 

[8]参见FrancisHayden, "By the People", Smithsonian, September 2004, pp. 50–57

 

[9]资料来源:LaurenMonsen,《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定于921日落成开放》,《美国参考》,2004924日。引自“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国社会生活/2004922日。

 

[10]资料来源Smithsonian官网:http://www.si.edu/Museums/american-indian-museum

 

[11]图片来源:笔者摄于NMAI。本文图片未加说明者均为笔者拍摄,下同。

 

[12]资料来源: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Act, Public Law 101– 185,101st Congress (28 November 1989)http://anthropology.si.edu/repatriation/pdf/nmai_act.pdf

 

[13]资料来源:NMAI的官网介绍及其他媒体的相关评论,Sara MaloneLelawi Theater,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参见:

 

 http://www.buildings.com/tabid/3334/ArticleID/2625/Default.aspx.

 

[14]资料来源:《美国参考》2004年9月24日报道:《布什总统祝贺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落成开放》,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10289&cid=8

 

[15]Shauna Lewis, Grand Opening of the Smithsonian National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转自:http://firstnationsdrum.com/2004/06/grand-opening-of-the-smithsonian-national-museum-of-the-american-indian/.

 

[16]图片引自新华网的报道资料。

 

[17]参见:Rothstein,Richard, 2004 Museum with An American Indian Voice. The New York Times.September 21, weekend pages 1 and 5.译文由笔者提供。

 

[18]参见伊丽莎白·奥尔森:《印第安人自己的博物馆》,《中华读书报》2004 10 27 日,秦苑文编译。

 

[19]资料来源同上。

 

[20] Rothstein, Richard, 2004 Museum with AnAmerican Indian Voice.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1, weekend pages 1 and 5.译文由笔者提供。

 

[21]资料来源:Lauren Monsen,《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定于921日落成开放》,《美国参考》,2004924日。引自“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国社会生活/2004922日。

 

[22]参见库伯:《作为文化主权的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Amanda J. Cobb,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Indian as Cultural SovereigntyAmerican Quarterly, Vol. 57, No. 2_(June 2005),485-506

 

[23]夫子:《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美国人的自我安慰》,《数字商业时代》,200994日。

 

[24]资料来源:署名为“黄月亮红月亮”关于2008824日参观的博客文:《美国印第安人国家博物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908bff0100gn2s.html.

 

[25]相关评论可参阅刘仰:《美国人民不包括印第安人》,《环球视野》,201099日: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22147

 

[26]参阅曾任大都会博物馆馆长的菲利普·德·蒙特伯诺著作:《大都会与新千年》,转引自段勇:《美国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与公共服务》,《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2期,页90-95

 

[27]作品作于1899年,现陈列于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图片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Paul_Gauguin_-_Deux_Tahitiennes.jpg

 

[28]图片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Paul_Gauguin_142.jpg

 

[29]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National_Museum_of_Natural_History,_Washington.jpg

 

[30]参见《纽约和华盛顿的博物馆》,http://hi.baidu.com/axiong2007/item/20f68ef7d922330cd99e720d

 

[31]图片来源同上。

 

[32]参见LouiseFenner(从华盛顿的报道):《纪念美国非洲裔历史文化的新博物馆奠基》,2012122日。转自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article/2012/02/201202231282.html#axzz23E1pYqzS

 

[33]此处引述的内容出自笔者记于2002-03年的《哈佛笔记》(未刊稿)。

 

[34]参阅《纽约时报》2001721日“艺术与建筑”栏目里的文章:HOLLANDCOTTERBeyond Multiculturalism, Freedom? The New YorkTimes. July 29, 2001.

 

[35]参见W. RichardWest, “Remarks on the Occasion of the Grand Opening Ceremony"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Washington DC,September 21, 2005. Available at http://newsdesk.si.edu/kits/nmai/.

 

[36]图片来源:笔者201261日摄于NMAI,汉文翻译由笔者提供。

 

[37]资料来源:NMAI网页:http://blog.nmai.si.edu/main/american-history/。上传时间:20111124日。

 

[38]资料来源,纽约州立博物馆网页:http://collections.nysm.nysed.gov/morgan/background.html#use.

 

[39]参见AMNH网页:http://www.amnh.org/our-research/anthropology

 

[40]参见:Holland CotterBeyond Multiculturalism, Freedom? The New YorkTimes. July 29, 2001.

 

[41]参见同上。

 

[42]参见署名慷慨的专题报道:《国会图书馆发布88部“塑造美国的图书”》,《中华读书报》,2012624日第4版。

 

[43]参见段勇:《美国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与公共服务》,《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2期,页90-95

 

[44]参见AMANDA J.COBBThe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Sharing the Gift,American Indian Quarterly, Vol. 29, No. 3/4, SpecialIssue: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Summer-Autumn, 2005) pp.361-383.Publishedby: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45]参见:若埃尔·罗斯科斯基:《表现与阐释他人的艺术:以美洲印第安人为例》,周小进译,《国际博物馆》, 译林出版社,2010 年第3 期。

 

[46]资料来源,NMAI展览陈述词:Narration,撰稿:Paul Chaat Smith(科曼奇族)、Herbert R.Rosen;执行:Floyd Favel(平原克里族);概念设计:Kathy Sutter;指导:Jeff Weingarten。由笔者根据现场图片加以摘录并译成汉语。

 

[47]参见:乔健编著:《印第安人的颂歌:中国人类学家对拿瓦侯、祖尼、玛雅等北美原住民族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转载自公众号:人类学乾坤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eertz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