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日期:2023-07-11] 来源:  作者: [字体: ]

“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3年7月2日,由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共同主办的“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北民族大学成功举办。研讨会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并在腾讯会议、B站平台实时转播。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线上线下共30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共同围绕“艺术遗产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艺术表征”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

本次研讨会依托西北民族大学“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二级学科建设,由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西北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承办,西北民族大学牛乐教授任学术策划。研讨会的核心主题为“艺术遗产与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全面落实二十大精神,从艺术学科视角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意义,面向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整合文化遗产学及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价值优势、理论范式、服务面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学会副会长纳日碧力戈教授主持开幕式,西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世俊,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东南大学首席特聘教授方李莉研究员先后致辞。

7月2日上午的论坛由西北民族大学牛乐教授主持,云南艺术研究院马云华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任学术评议。大会发言包括6个主旨演讲,方李莉研究员首先作“论中国文化基因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因果关系”主旨演讲,深刻阐释了中华文化基因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关系,奠定了此次研讨会的学术基调。

随后,王建民教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的再确认”主旨演讲,纳日碧力戈教授作“文化是精神和物质的粘合剂”主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赵旭东教授作“从乡土中国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艺术人类学的新观察”主旨演讲,中国传媒大学王廷信教授作“从生态理念和共生机制看非遗传承”主旨演讲,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作“工匠、游客、摄影师—艺术“遗产”与陶艺“传承”的人类学思考”主旨演讲。上述主旨演讲紧扣会议学术主题,理论内涵丰富,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文化遗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关系及实践面向。

7月2日下午的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永健副研究员主持,徐新建教授、牛乐教授任学术评议。大会发言包括10个主题演讲,分别是西北民族大学张辉刚教授的“从符号互动到形象互融:裕固族传统仪式听觉符号传播的视觉化转向”,王永健副研究员的“日本民俗文化财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湖南师范大学赵书峰教授的“合作与重构:‘非遗乐舞’表演文本的‘再语境化’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安丽哲副研员的“艺术人类学视野下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新—谈农工基因、传统艺术与生态发展之路”,西北民族大学孙永龙副教授的“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践、经验、挑战与对策”,牛乐教授的“语言,物理,艺术生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三个特殊视角”,西北师范大学史忠平教授的“敦煌石窟植物图像与我国古代花卉画之关系”,西北民族大学王晓珍教授的“非遗传承人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体性作用—以甘肃临夏泥塑为例”,西北民族大学李娜副教授的“空间的生产:一个水库移民村落的音乐人类学考察”,西北民族大学董菲菲副教授的“芬兰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模式研究”。以上主题演讲学科交差性强,理论视角独特,田野实例丰富,进一步延伸了会议主题的相关理论探讨。

7月2日下午的研讨会还同时设置了“青年学术论坛”,先后有10位青年教师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发表了学术演讲,论坛由王晓珍教授主持,纳日碧力戈教授,西北民族大学王艳副教授任学术评议。

闭幕式由学会副秘书长王永健副研究员主持,王廷信教授代表学会致辞,对此次会议的学术对话做出了回顾,对会议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概括总结,并对学会和西北民族大学的学术合作做出了展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