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王铭铭主编:《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

[日期:2009-08-16] 来源:  作者: [字体: ]

主编者:王铭铭

副主编:赵丙祥梁永佳杨清媚

ISBN:978-7-5062-9518-5/Z·257

开本:787×1092毫米1/16

印张:34.5插页4

字数:685千

定价:68.00元

游走于琐碎的事物与抽象的思想之间,企求在一种对常人而言略显古怪的求索中探知人的本性,人类学家采集常被其他学者视作细枝末节的资料,自己却坚信,对细枝末节的观察包含着某种关于人自身的宏大叙事。

——王铭铭,人类学家,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海外会员、北京大学教授

本书卖点·出版预告·内容简介·著译者简介·读者定位

建议上架·简要目录·名家赐序·正文赏读·编译者说·相关图书

◆本书卖点◆————————————————————————————————————

初窥门径按图索骥登堂入室

★非专业读者如何使用《指南》为非专业读者初步感知人类学提供一条线索,帮助我们认清西方人类学的真实面貌,了解人类学的价值、思考它对我们的生活和思考可能产生的启迪;并帮助我们找到与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相关的西学论著。

★专业研究人员如何使用《指南》通过《指南》涉及的人类学代表作的阅读,专业研究人员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学的世界观及在中国开展人类学研究所需要认识的知识的跨文化气质与“文化自觉”的风度,比较透彻地理解学术观点与研究风范的生发与转型,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要学派之间的差异与关联。

★专业本科和硕士教学如何使用《指南》依据文本类型和研究内涵将原著区分为民族志类、比较或综合研究基础上的理论著作类、地区人文关系类、学术史类、人类学大家随笔或札记类五种,并提供多种组合方案,帮助我们把握人类学的研究方式、思想风格和学术思想史脉络,培养专题研究的能力。

◆内容简介◆————————————————————————————————————

20世纪的人类学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完成了从古典时代向现代人类学的蜕变。自60年代以来其面目的多元化进一步加深,近年来虽有不少出色的研究,却没有了之前作为学派的中坚力量,导致学术理路芜杂不精,更使学习者感到困惑。

本书便是以改变人类学现状这一使命为编辑宏旨,对20世纪的著作遗产加以整理并辅以简要介绍,意在梳理学术脉络,为读者提供科学的人类学入门基本阅读的指南,从而使读者准确把握人类学思潮的流变。《指南》遴选的58本西方人类学著作,均是对20世纪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发展创新产生过重要影响且为欧美著名社会学人类学家的代表之作。对这些著作的介绍,包括了作品基本内容和叙述框架、关注的问题、缘何学理进行探讨、相关的争论和背景,以及对作品的简要评论,等等。同时辅以著者生平及其主要著作的简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延伸阅读。

作为一部导读性的编著之作,《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通过对书目的选择、对人类学家的介绍,以及对人类学著作的评介,勾勒出了20世纪西方人类学“故事”的主线。

◆主编者简介◆———————————————————————————————————

王铭铭,人类学家,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王铭铭作品宏富,其代表作包括田野志《溪村家族》,探讨了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及其现代命运的《逝去的繁荣》《走在乡土上》《西方作为他者》,学术随笔《漂泊的洞察》《无处非中》《心与物游》,以及人类学导引作品《人类学是什么》(2003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同时主编有人类学专业期刊《中国人类学评论》。

◆读者定位◆————————————————————————————————————

1、适用于人类学、社会科学等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教材

2、大学其他社科类选修相关科目入门读物

3、人类学专业本科和硕士教学的辅助教材

4、专业研究人员用以扩充知识的专业图书

5、非专业对人类学感兴趣的普通社会读者的入门读物

◆上架建议◆————————————————————————————————————

人类学、社会科学、工具书

◆简明目录◆————————————————————————————————————

凡例

述评者简介

第一部分《指南》导读

非专业读者如何使用《指南》4

专业研究人员如何使用《指南》4

专业本科和硕士教学如何使用《指南》7

了解一点人类学的历史背景11

第二部分主要著作指南

第一阶段:1902~1945年

《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马塞尔·莫斯著1

AGeneralTheoryofMagicbyMarcelMauss

《土著如何思考》(1910)吕西安·列维-布留尔著11

HowNativesThinkbyLucienLévy-Bruhl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爱弥尔·涂尔干著18

TheElementaryFormsoftheReligiousLifebyEmileDurkheim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著29

FetesetChansonsAnciennesdelaChinebyMarcelGranet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39

ArogonautsoftheWesternPacificbyBronislawMalinowski

《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47

TheAndamanIslandersbyAlfredRadcliffe-Brown

《人与文化》(1923)克拉克·威斯勒著53

ManandCulturebyClarkWissler

《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著61

TheGiftbyMarcelMauss

《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70

SexandRepressioninSavageSocietybyBronislawMalinowski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弗朗兹·博厄斯著79

AnthropologyandModernLifebyFranzBoas

《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玛格丽特·米德著87

ComingofAgeinSamoabyMargaretMead

《人类史》(1931)格拉弗顿·埃利奥特·史密斯著94

HumanHistorybyGraftonElliotSmith

《文化模式》(1934)鲁思·本尼迪克特著102

PatternsofCulturebyRuthBenedict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1937)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112

Witchcraft,OraclesandMagicamongtheAzandebyE.E.Evans-Pritchard

《文化论》(1940)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128

TheScientificTheoryofCulturebyBronislawMalinowski

《努尔人》(1940)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133

TheNuerbyE.E.Evans-Pritchard

《大转型》(1944)卡尔·波兰尼著138

TheGreatTransformationbyKarlPolanyi

《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194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151

TheElementaryStructuresofKinshipbyClaudeLévi-Strauss

《自由与文明》(194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157

FreedomandCivilizationbyBronislawMalinowski

第二阶段:1949~1973年

《文化的科学》(1949)莱斯利·怀特著164

TheScienceofCulturebyLeslieWhite

《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174

StuctureandFunctioninPrimitiveSocietybyAlfredRadcliffe-Brown

《上缅甸诸政治体制》(1954)埃德蒙·利奇著180

PoliticalSystemsofHighlandBurmabyEdmundLeach

《原始人的法》(1954)亚当森·霍贝尔著191

TheLawofPrimitiveManbyE.AdamsonHoebel

《文化树》(1955)拉尔夫·林顿著199

TheTreeofCulturebyRalphLinton

《忧郁的热带》(195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207

TristesTropiquesbyClaudeLévi-Strauss

《东非酋长》(1956)奥德丽·艾·理查兹著215

EastAfricanChiefsbyAudreyI.Richards

《结构人类学》(1958,1973)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230

StructualAnthropologybyClaudeLévi-Strauss

《社会人类学》(1962)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236

SocialAnthropologyandOtherEssaysbyE.E.Evans-Pritchard

《野性的思维》(1962)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243

TheSavageMindbyClaudeLévi-Strauss

《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与仪式》(1965)马克斯·格拉克曼著252

Politics,LawandRitualinTribalSocietybyMaxGluckman

《等级人》(1966)路易·杜蒙著261

HomoHierarchicusbyLouisDumont

《洁净与危险》(1966)玛丽·道格拉斯著268

PurityandDangerbyMaryDouglas

《号角即将吹响》(1968)彼得·沃斯利著277

TheTrumpetShallSoundbyPeterWorsley

《仪式过程》(1969)维克多·特纳著286

TheRitualProcessbyVictorTurner

《自然象征》(1970)玛丽·道格拉斯著294

NaturalSymbolsbyMaryDouglas

《文化的解释》(197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299

TheInterpretationofCulturesbyCliffordGeertz

第三阶段:1976~1996年

《文化与实践理性》(1976)马歇尔·萨林斯著308

CultureandPracticalReasonbyMarshallSahlins

《嫉妒的制陶女》(1978)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316

TheJealousPotterbyClaudeLévi-Strauss

《南美洲的魔鬼与商品拜物教》(1980)迈克·陶西格著326

TheDevilandCommodityFetishisminSouthAmericabyMichaelTaussig

《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1981)马歇尔·萨林斯著338

HistoricalMetaphorsandMythicalRealitiesbyMarshallSahlins

《尼加拉》(1982)克利福德·格尔兹著345

NegarabyCliffordGeertz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1982)埃里克·沃尔夫著352

EuropeandthePeopleWithoutHistorybyEricWolf

《想象的共同体》(198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361

ImaginedCommunitiesbyBenedictAnderson

《地方性知识》(198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368

LocalKnowledgebyCliffordGeertz

《时间与他者》(1983)约翰内斯·费边著374

TimeandtheOtherbyJohannesFabian

《论个体主义》(1983)路易·杜蒙著382

EssaysonIndividualismbyLouisDumont

《亲属制度研究批判》(1984)大卫·施奈德著388

ACritiqueoftheStudyofKinshipbyDavidSchneider

《物的社会生命》(1986)阿尔君·阿帕杜莱主编393

TheSocialLifeofThingsed.ArjunAppadurai

《从祝福到暴力》(1986)莫里斯·布洛克著404

FromBlessingtoViolencebyMauriceBloch

《制度如何思考》(1986)玛丽·道格拉斯著414

HowInstitutionsThinkbyMaryDouglas

《形成中的宇宙观》(1987)弗雷德里克·巴斯著420

CosmologiesintheMakingbyFredrikBarth

《人民的传说,国家的神话》(1988)布鲁斯·卡培法勒著437

LegendsofPeople,MythsofStatebyBruceKapferer

《礼物的性别》(1988)玛丽琳·斯特雷森著446

TheGenderoftheGiftsbyMarilynStrathern

《作品与生活》(1988)克利福德·格尔兹著454

WorksandLivesbyCliffordGeertz

《恶的人类学》(1989)大卫·帕金主编470

TheAnthropologyofEviled.DavidParkin

《穿越时间的文化》(1990)大贯惠美子主编475

CulturethroughTimeed.EmikoOhnuki-Tierney

《殖民情景》(1991)乔治·斯托金主编486

ColonialSituationsed.GeorgeStocking

《甜蜜的悲哀》(1996)马歇尔·萨林斯著498

TheSadnessofSweetnessbyMarshallSahlins

参考文献503

人名及关键词索引510

◆专业标准◆———————————————————————————————————

凡例

一、《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下简称《指南》)系在《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王铭铭主编,赵丙祥副主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一书基础上,只择取其中20世纪人类学著作进行评述,经过增删,凡58篇,依据原典初版的年代顺序重编而成。然其宗旨未变,意在全面地反映对20世纪人类学思想变迁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欧美名家名作。

二、《指南》分1902~1945年、1949~1973年、1976~1996年三个时间段来归并相关著作,这三个时间段大体与通常所见之“20世纪前期”、“战后”、“后现代”相应和。编者认为,三个阶段的人类学思想有变化,也有延续,因而,不便专门对三个时间段的“范式转变”给予过多强调。

三、编写队伍为青年一代人类学研究者,其简介附在目录之后,依据姓氏笔画排列。

四、所评论之名著,有中文译本者,则尽量根据中文译本;无中文译本者,则主要以英文原著和英文译本为主。

五、《指南》在初次涉及所选人物时,加有对其生平及学术成就的简介,此后,若再涉及同一人物,则直接进入作品本身。

六、《指南》的注释采用脚注方式,书末附参考文献、人名及关键词索引(依据音序排列),以方便读者查找。

七、《指南》涉及人名、地名、专有名词时,采取同一种中文译法,如有其他常用译法,则注明“又译”。引用来自当地语言的特殊词汇时,仍采用原著中所使用之原词,以斜体表示。为保持评论文章的相对独立性,某一译词在某篇文章中首次出现时,都在其后注明英文原词,引文除外。同篇文章不再重复标注。

八、涉及纪年、数量等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但卷册和序数用汉字表示。

九、标点符号。中文文献书著类使用书名号标明,文章类使用双引号标明;外文文献书著类标题使用斜体标明,文章类标题使用双引号标明,标题中的实词首字母大写。

编者

2008年4月

◆名家导读◆———————————————————————————————————

《指南》导读

为了求解一些关系到人的自我认识的问题,19世纪以来,人类学家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劳动。游走于琐碎的事物与抽象的思想之间,企求在一种对常人而言略显古怪的求索中探知人的本性,人类学家采集常被其他学者视作细微末节的资料,自己却坚信,对细微末节的观察包含着某种关于人自身的宏大叙事。

人类学这门沉浸于人文原野里的学科,是社会科学诸领域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从一个有个性的侧面,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人——提出了有广泛启发的观点。了解这门学科,乃是了解社会科学的整体面貌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如同所有学术团体,人类学家不是一个内在一体化的“族群”,他们采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存在着鲜明差异,在学术争论以至几近谩骂的相互挑战中,针对“人的问题”提出了丰富多彩的观点,共同为我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对于一些(并非所有,甚至可以说只是少数)人类学家而言,理想上的人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既包含着生物学的因素,又包含着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因素。作为综合学科的人类学,包括体质(生物)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支派。体质(生物)人类学是从人类的身体素质演化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起初集中于研究人类化石证据和种族差异,后随生物学的转变而与基因的研究融合。文化人类学内部又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社会(文化)人类学(或称“民族学”)。考古人类学主要探究史前考古,对非西方文化的历史有浓厚的兴趣,主要关注物质文化反映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心态,也曾专注于人类创造和生活方式的阶段性变迁。语言人类学可分为“历史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类学家,或从语言和方言的地理分布和历史入手,或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探究语言与“语言共同体”、语言与宇宙观之间的关系。社会(文化)人类学有像英国和法国那样内分为亲属制度、政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和宗教人类学的,也有对像美国那样在研究的领域方面不加内部划分的。不同种类的社会(文化)人类学旨在研究现存的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政治行为、生产与交换实践与制度及对超自然力的运用方式。在人类学的教育方式上,美国人类学侧重于坚持综合性学科的做法,而欧洲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大学,则主要以社会(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为中心展开人类学的教学。欧洲文明史悠久,考古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有深厚而独立的传统。美国的历史只有两百多年,人类学起源于对美洲印第安人的研究,而广泛涉及“新大陆”的所有文化史与社会形态,长期具有适合美洲文化研究的学科综合性。

从其学科史历程表现出来的时代风格看,早期人类学家知识渊博、学科综合能力极强。而从20世纪初期开始,人类学家则有越来越专注于学科的专门化,社会(文化)人类学逐步占据主流。在过去的100年中,人类学大师的作品大多保持着对历史和现状的双重兴趣,大多也期待对涉及人类存在的所有问题展开探索。但是,他们在研究和撰述中深受学科专门化潮流的影响,而倾向于用扎实的专业研究,从个别观全貌,以例证的叙述来阐述理论的含义。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是一部导读性的编著之作,我们试图通过书目的选择,人类学家的介绍,及人类学著作的评介,勾勒出20世纪西方人类学“故事”的主线。

在学派林立、学术价值各异的情况下,要挑选出够得上“主要著作”这个称号的原著,并使《指南》符合本书主旨中许诺要实现的目标,实在是一件有巨大困难的事。我们选进来的书目,所反映的人类学学科差异和变化,只能说还是局部的。在做书目选择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从事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人类学家做出的贡献。我们做这样一个强调,自然与我们从事的专业研究有关。但是,这也牵涉到我们对学科的认识。我们之所以决心让《指南》集中反映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代表性成就,是因为在我们看来,从这个侧面概述人类学的整体成果有其理由。人类学研究的其他领域中“发现”层出不穷。在一些时代里,社会(文化)人类学家曾热切地接受来自生物学和语言学的“发现”。但是,从一百年的历史来看,他们一以贯之地坚持自己的观点。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在人类学中成为思想属于最为活跃、解释体系最具综合性的一派。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出了丰富的理论,使人类学的大多数名著中包含的概念框架和分析手段无法脱离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内部的学术争论。社会(文化)人类学拒绝简单接受生物学对人的解释,而主张从人与他的动物同伴的分水岭上展开人的研究。在长期的学术实践中,社会(文化)人类学家积累了大量有关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的论著,不仅为本分支领域的研究做了良好的铺垫,也启发了专门从事其他领域研究的学者。在我们看来,要把握西方人类学的整体面貌,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变迁入手,是贴切而又便利的。

《指南》的编辑和出版,首先是考虑到当前国内人类学学科基础建设方面的需要。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国人类学自恢复以来,其学科一直未能克服其基础薄弱之弊病。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研究上,这门学科的从业者或多或少都面临着一种历史的尴尬。20世纪前期,中国学术界对于19世纪及其同时期的西方人类学著述认识和翻译得比较系统。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项工作停顿了,直到80年代,才开始恢复。如今人类学界出现了大量翻译作品,但却远远无法挽回此前发生的历史的损失。所有的译者对于学科的恢复,贡献都可谓巨大。但他们是否能意识到,翻译与介绍西学,除了自身的目的,还有一个抱负:这样的行动,乃是为了回归于知识的历史本身,挽回我们有过的几度历史的损失?

《指南》可以说是带着这个历史的意识而编辑的。

作为一部积累性的、集体性的作品,《指南》的不同章节形成于不同不代时期,参与写作的作者,相互之间差异也很大,因而,收录于此的评介之作,无论是在行文上,还是在内容上,之间都无法达到充分连贯与呼应,不少篇章尚嫌初步。不过,此处所选择的这数十部原著,大抵能代表欧美人类学发达国英、法、美的历史概貌。我们有自信认为,《指南》是为了在一个新时代里恢复我们对于知识脉络的系统把握而编写的。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