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西部人文课题”简报(第十期)

[日期:2010-03-08] 来源:  作者: [字体: ]

一、国家重大课题《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第一期工程通过验收

二、西部人文资源课题取得重要进展

——《西部人文资源论坛》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三、课题成员会议纪要

2004年9月 北京

西部人文资源课题取得重要进展

——《西部人文资源论坛》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民族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西部人文资源论坛》学术研讨会于9月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国家重点课题“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和“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汇报会,中心议题是“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与会代表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及西部地区部分高等院校及研究部门。汤一介、乐黛云、刘锡诚、刘魁立、田自秉、曲六乙、郝苏民、周星、王建民、张海洋、徐平、乔建中、陈绶祥、顾森、任大援、马盛德、萧梅、刘文峰等近百名关注中国西部人文资源的著名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费孝通先生的秘书张荣华先生也代表费老前来参加了会议,会议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民族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黄忠彩,文化部科技司陈迎宪和科技部基础司周文能等同志出席了开幕式。

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和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向会议发来贺信。费孝通在贺信中说:“看到你们课题组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不断地到下面去做考察,足迹遍及西北五省,行程数万里,看到你们三年来的努力,‘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已经取得的丰富的阶段性成果,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高兴地看到,在你们的努力下,大量需要保护甚至濒于灭绝的西部人文资源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同时,这些资源正在得到有效的清点、记录和整理,并得到科技化、数据化的保存。”孙家正部长在他贺信中说:“通过你们的努力,全社会更多的人会看到我们西部文化的‘家底’,认识到我国的西部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艺术的宝库,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为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做出新的贡献。”

张庆善同志主持开幕式并在开幕词中说,过去,我们更多地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略了对人文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所以,现在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是非常赞成的。因为每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特征。因此,我们这个课题的立项,其社会意义、文化意义乃至经济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这次会议的目的,第一是总结,第二是通过总结找到不足,以确定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目标。我们希望,我们的课题不仅为“西部大开发”做出贡献,也能为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保护做出贡献。

课题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方李莉代表课题组向与会代表做了详细汇报。她借助多媒体演示手段,介绍了该课题的申报背景、整体构架、进展情况和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后续计划等。

方李莉博士介绍说,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许多地方性的文化传统正在遭到破坏和濒于消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的口号,我国也正在启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我们课题所做的工作,就是以数据库的形式,来保存和记录一些正在消亡或已经消亡的人文资源,其中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这是对西北文化遗产的一个整体记录。

2000年,费孝通先生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做了“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专题报告,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对费孝通先生的讲话表示赞同和支持。借此契机,在国家科技部和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重点课题“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和“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通过立项。

课题共分为人文地理、人文景观、人口与人文教育、宗教、民俗、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民间工艺、文物与考古11个子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来自不同的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除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音乐、美术、戏曲、建筑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外,同时还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及西部各省近40个单位的有关专家参加,共一百余人。

在一期工程中,课题组的成员一方面对西北的人文资源现状做了详尽的梳理,另一方面,还做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学者们的考察行程达两万多公里,拍摄的照片九千多张,拍摄和收集的音像、音响资料达数10小时。数据库所撰写的文字资料240万字,所撰写的考察报告100多万字。其中论文39篇,考察报告23篇,田野笔记专著6本。

这些考察成果除制作成一套数据库外,还将由民族出版社作为正式出版物出版,其中包括《西北人文资源》丛书一套;《西部人文资源大型考察报告》一套;《西部人文田野笔记》丛书一套。总计约1000万文字,20000余张图片,50余小时的影像音响资料。民族出版社总编辑黄忠彩先生说:“三年来,我们密切关注着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两个国家重点课题的进展情况,并就出版课题的成果达成了协议。我们出版社已将课题组的成果列入我社重点图书和精品图书的出版计划,使这些优秀的成果早日奉献给社会。”

对于此课题立项的重要意义,与会领导和部分学者纷纷阐明了自己的见解。科技部基础司周文能先生说,我们做了许多理科的课题,人文学科的课题做的比较少。但你们这个课题我们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虽然只有200万的投入,但它产生的效益,也许比我们在理科课题,比如“863”、“973”所投的2000万、甚至3000万产生的效益会更大。

文化部教科司陈迎宪女士说:我们的文化建设,一方面责任重大,但另一方面,处境又非常艰难。我们的民族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如此丰厚,但是我们现有的财力,国家给予的文化经费非常有限。所以我们特别感谢科技部对这个课题给予的大力支持。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汤一介先生说: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怎么来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这是大家关心的话题。我是搞哲学研究的,这些年来,中国哲学为什么能得到发展?很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西方哲学的冲击。没有西方哲学的冲击,中国哲学不可能得到今天这样大的发展。我一直在想,抢救、保护是重要的,但是,要不要发展?有的学者批评说,我们现在主要是抢救、保护,你老提发展干什么?我觉得,抢救、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我们对它发掘、保护、研究得越好,我们的文化的根基就越深。这样我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能力也就越强。唐朝文化为什么那样丰富?就说明不仅我们自身文化的根基非常好,又吸收了多种外来文化的成分。所以我觉得这个课题的工作是在抢救我们的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我对课题组各位专家学者们的工作表示敬意。

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与会的专家学者就“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个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上半年出版计划:

一、论文集正在编辑之中,2004年下半年出版。

二、考察笔记。以个人专著的形式出版,初步命名为《西部人文田野丛书》或《变迁中的西部文化丛书》。要求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有可读性,注意文化的动态感。具体内容可参照下列《西部人文资源大型考察报告丛书》部分。第一批已完成5本,每本8—10万字,200余幅图片,计划于2004年下半年出版,

西部人文资源大型考察报告丛书

考察的内容主要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村庄(寨)为单位,具体关注两方面:其一,是对一个村庄整体民俗文化的考察,包括人生仪礼、岁时节日等民俗事象;其二,主要关注民俗文化的历史沿革,如传统民俗在文革前和文革期间的变化,以及文革后传统习俗的迅速恢复。在思考民俗恢复问题时,重点考虑恢复的动力是什么:1. 民间信仰的恢复所带动的。2. 市场经济所带动的(尤其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品等)。3. 旅游业所带动的(民间歌舞、仪式等)。4.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的启动所带动的(政府行为)。

另外,还要民俗事象传承所面临的困境,比如年轻人进城打工,传统的民俗活动缺少年轻的传承人;旅游经济过度开发;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还要关注一些传统工艺、人生礼仪等民俗事象的变迁对当地人生计、精神需求等方面的影响。

第二部分是以专项考察为主,大致分如下几方面:1. 民间工艺(织布、印染、陶瓷、金银器、木器等制作);2. 民间音乐;3. 民间舞蹈;4. 民间戏曲;等等。这部分的考察方式主要是参与法和访谈法。具体涉及到:一、要有社区和文化空间背景、简略的历史沿革的叙述。二、注重艺人的访谈,大量采用口述史资料,同时,要注意记录艺人本身的相关资料,比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谋生方式、家庭生活状况等。三、注重工艺生产流程及表演技艺的记录。这几方面一定要配有照片,文字至少2万字,也可以5万字、10万字不等。考察报告已完成两本,作为第一批于2004年下半年出版。

以上丛书,第二批在2005年上半年5月份左右完成,第三批在2005年年底完成。,争取于2006年上半年全部出版。

注:考察笔记和考察报告丛书不要求每个学者都写,有兴趣、有时间者可写,但是每个成员所承担的数据库任务一定要按时按质完成。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ixiuge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