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动漫人类学初构

[日期:2011-06-07] 来源:  作者:侯百川 [字体: ]

从现代中国动漫群落与传统连环画群落的分离谈中国动漫的传统继承问题

侯百川

我将中国的动漫爱好者、从业者组成的群体简称为动漫群落,有些人也称之为动漫圈。这个群落并不是生活在一起的地域性群体,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从事着各种职业,真正进入动漫领域的仅是他们当中极少的成员。这些极少数的动漫爱好者成长为动漫作者之后,就不断生产出动漫作品,为广大动漫爱好者消费。

动漫作者和动漫爱好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经济纽带(动漫爱好者不必须去购买某个动漫作者的产品,他们不是老板和雇工的关系。)或者行政纽带,更没有亲属纽带,联系他们的是对动漫这一大众艺术形式的热爱。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动漫群落的建立需要三个要素,那就是有号召力的作者(我们昵称他们为神);热爱动漫的一般读者(我们昵称他们为信徒);动漫文本作品(我们昵称之为经)。

这三个基本要素奠定起来以后,动漫群落就有了自己的文化之“网”。就是说他们每个人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那是社会大文化之外的另外一张附属的网。在这张网内部,动漫群落的成员通过动漫艺术的价值(经)来评价彼此的意义,这一意义只有在动漫群落内部才会被认同。

在这个群落内部,一个人拥有的金钱、社会地位等等—大文化之网赋予的意义被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在意的是这个人的画工怎样、他编的故事如何、他的作品如何拥有韵味,他的作品在动漫圈内的声望,也就是说动漫群落的价值评价基础是动漫文本(经)。人们在这一价值网络中排列彼此的次序,有小的分歧,同时又有大的认同。

我可以举例说明,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有这样的经历。他是一个公共价值体系中的成功人士,有自己的公司、跑车以及其它社会荣誉,但同时他也是个动漫的爱好者(信徒)和不成功的动漫作者。他在偶然的场合中遇见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动漫画家(神)。那个画家的作品在90年代曾经常出现在杂志上,因为其独到的作品气质而拥有大批的追捧者。但是近些年这些杂志相继倒闭,画家的作品风格不被新的杂志认可,而且他缺乏其他技能,所以事业上一无进展,爱情也不成功,生活比较拮据。但是,当现实中的成功人士见到这个失败者时内心仍然充满崇敬之情,甚至不得不“仰视”后者。这种情感是他随行的妻子和同事所不能理解的。

从中我们看出当成功的企业家与落魄的漫画家相遇,他们就进入到了动漫群落的那个价值体系中,这个体系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外在的社会文化评价体系。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动漫群落的价值评价之网是否发生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个评价者自身是否属于动漫群落。这就好比一个宗教,只有在信徒内部,宗教中的神才会被当成神来信奉,并发挥神性。我们这些动漫爱好者都熟悉和热爱的作者,如:颜开、姚非拉、梁晓龙、陈维东、胡晓雨等,笔者调查了动漫群落外的50个人,无人知晓这些名字的意义。当然,也有些成员想通过其它方式来扩大她的影响,比如夏达同学,她以在网络上“晒照片”的形式来炒作自己,使她的名誉扩大到了动漫群落之外。夏达的行为没有在动漫群落中引起反感和非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有着过硬的作品。也就是说她的确是一个“神”,只是这个“神”太爱自我表现了。

动漫群落中的成员有时会因为这个小的意义网络而忽视大的社会文化网,比如有些年轻孩子会为了画漫画而忽视学业,还有些动漫作者声称自己在生活困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创作。他们进入动漫群落的评价体系之后,一定程度地忽视了大的社会文化的评价体系,这样他们很可能被“外人”看做“忽视现实”或者“过分理想主义”的人。

我们探讨动漫群落中的价值评价模式,就离不开对其评价基础—动漫作品的认识。动漫群落依凭当代动漫文本(经)建立起来,这里的动漫文本有着自身的外延和特质,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其特质和标准的源头主要是现代日本和西方的动漫艺术。

中国当代动漫群落的建立被公认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当时日本动漫以《圣斗士》、《七龙珠》为先锋打入中国市场,中国的很多年轻人才成为了动漫FANS—信徒,由信徒中产生出动漫作者—神,由神创作出动漫作品—经。这样逐渐奠定了中国的动漫群落,因为接受习惯的问题,这一批人主要是出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的青少年。那么之前的人难道就对动画、漫画根本不感兴趣吗?

未完待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