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圆满闭幕
2025/8/2 11:14:20
7月30日下午,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设计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承办,民族艺术杂志社、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内蒙古国际交流中心协办的“2025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完成各项既定议程,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逸夫楼报告厅圆满落幕。闭幕式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永健主持。
闭幕式现场
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以及日本关西学院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围绕“文化遗产与未来”主题,聚焦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传承、民族艺术研究等前沿领域,经过两天紧张热烈、充实深入的研讨,开展了多层次、跨学科的国际深度对话。
闭幕式第一项议程是各小组进行总结汇报。
第一组由云南大学教授向丽做了“艺术人类学历史与理论、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小组主题的汇报。她从议题关键词视角展开总结,该组研究涵盖“非遗”“艺术展演”“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文化生态”“剧场民族志”“艺术与物”等关键词,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持续深耕艺术学元理论;聚焦地方性审美经验与本土美学,深挖审美功能主义;突破非遗研究单一维度,实现与艺术乡建、气氛美学等语境连通式考察;凸显跨学科研究和综合运用特质;从美学路径阐释非遗,关注其品味性、趣味性、情感性及当代美学意义。个案研究范围从国内新疆、山东、安徽、浙江等地延伸至国外东南亚等区域。最后,向丽教授展望未来研究将更重本土审美、关注美的基础作用及推动非遗与更多领域联动。
云南大学教授向丽 第一小组总结发言
第二组由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牛乐做了“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艺术乡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小组主题的汇报。牛乐教授表示,本小组研究呈现多元研究视角和选题方向,但始终围绕“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未来”主题开展讨论。相关议题以个案为基础,田野资料扎实丰富,特别是在铸牢中华民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框架下,传统的文化遗产如何融入当下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建构逻辑与实践路径,本小组更深入的阐释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塑造中的深层价值与时代意义,为理解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构提供了精彩洞见与实践思路,期待未来进一步提炼整合以深化时代价值。
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牛乐 第二小组总结发言
第三组由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叶笛做了“音乐与舞蹈人类学研究”小组主题的汇报。她首先回顾了前两年学会研讨会主题,指出今年的探讨更为丰富多元,规模较往年进一步扩大,涵盖传统非遗活态传承、文化记忆与具身性、跨区域乐舞研究等主题,尤其关注少数民族乐舞、民间仪式音乐及海外音乐等研究,集中展现了音乐与舞蹈人类学的研究进展。该小组议题在内容上强调了民族舞蹈和音乐的文化理论研究、传统乐舞的文化变迁、文化传统的动态演变及文化记忆的重塑等方向的研究,同时体现出方法论层面的创新,如多位学者运用民族志、口述史及文化再生产等理论视角。她表示,未来研究热点将聚焦跨文化视野下的本土理论建构、非遗的舞台化审美转化及艺术遗产与数字化的互动研究。最后,叶笛教授呼吁学者要立足田野、增强问题意识,关注学术训练、避免理论脱节,加强比较视角以促进音乐舞蹈贯通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叶笛 第三小组总结发言
第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