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闪:小章竹马:村落语境中的艺术表演与文化认同
2009/5/29 9:30:33
小章竹马:村落语境中的艺术表演与文化认同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 张士闪
[摘要] 小章竹马是山东昌邑地区西小章村马氏家族内部代代传承的一种仪式活动。本文在比较细致的田野作业的基础上,对其现存状况予以描述,并通过解答“小章为何选择了竹马”这一问题,试图在广泛意义上探讨近现代华北地区社会变迁中村落艺术传统的形成与保持的问题。
[关键词] 小章竹马 社会变迁 乡民艺术 马氏家族 村落文化体系
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外人类学、民俗学界对于中国大陆 “小社区”范式的研究一向多集中于南方社会,并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相形之下,学者们关于北方社会社区的研究略显沉寂。这一切并非偶然。尤其是华北社会,由于文明开发较早,历史积淀复杂,王朝更迭频繁,官民文化交错,属于涂尔干所谓的“复杂社会”;相对而言,南方社会则属于比较单纯的家族型社区社会。学者对于南方社会传统社区的研究一般以家族为基点,而无数社会事实却证明了,华北社会中民俗传承的基本单元应该是村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南北社区,具有同质异构的特点。受此结构特征所决定,华北社区研究的起点必然在于以村落为单元的田野作业。这种田野作业应以各村落的民俗形态为重点,以村落的亚群体如家族、家庭等作为单元因素参照,以村际关系、联村组织、集市、通婚圈等作为村落向周边乡土社会的延伸手段与村落间的联结方式,从而对华北村落的内外结构与形态语言做出真确描述。关注并解读在整体性社会变迁中村落艺术传统的历史、结构、生成性质、衍变过程与未来发展趋势,也就成为华北社会社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自2003年2月至今,我先后9次赴山东省昌邑市宋庄镇西小章村,进行了累积时间为三个月的田野作业。在整个昌邑地区,竹马是惟西小章村所独有的具有多层次文化结构的村落艺术形式,当地人多称“小章竹马”,而在外面更广阔的世界里它也并非是“无名之辈”。[1]笔者的研究策略是,从对一个村落、一种活动、一伙人的关注开始,感受民间生活与文化的自然律动,在描述时尽量从基本生活事实出发,捕捉其中的意义显现,以此为基点呈现其文化逻辑。
随着相关田野研究的展开,我逐渐意识到,小章竹马的实质,是西小章村马氏家族以历史记忆为工具,采用竹马的形式,目的在于通过对家族传统的保持以实现社区融合。这一命题主要包括:小章竹马首先是身处近现代社会变迁中的西小章村马家人,力图保持家族“小传统”的手段;其次,它是村民在其拥有的众多历史记忆中,自觉做出的一种文化选择,这一选择取材于与其先祖有关的传说故事,并贯穿着诸多地方性知识;小章竹马所处的乡土社会语境,不仅是其题材之源与生存之壤,而且关乎其传承与再造的动力机制。本文的初衷,是以“小章为何选择了竹马”这一问题为思考的主线,企望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探讨华北地区社会变迁中村落艺术传统的形成与保持的问题。或者说,试图在乡土语境与乡民的艺术表演文本的关系方面,为同仁提供一个尽量扎实细致的田野研究个案。但随着研究的展开,这一个案研究本身已经成为笔者在方法论意义上的一种新的探索。
一、 村落语境中马氏家族对于竹马的三次选择
按照西小章村马氏居民的口述资料及其《马氏家谱》的说法,西小章村马家人的始祖马原于明朝洪武二年自莱西双山迁居该地,带来竹马表演技艺,并于此后几经兴衰传承至今。本文既以小章竹马为主要关注对象,重在观察它在该区域社会变迁中的不同境况,故首先应以小章竹马的盛衰史为基本依据,同时参照该村所处昌邑地区的社会状况,对西小章村做出大致的历史分期。据此,可将该村落史划分为如下四个时段:
1. 传统的乡土社会时期(136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