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波:“呼图克沁”:世俗化的人类学田野考察
2009/6/3 16:46:54

“呼图克沁”:世俗化的人类学田野考察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董波
摘要:“呼图克沁”是蒙古村落的仪式戏剧。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神圣性与世俗化的矛盾冲突与博弈,同时还存在着二者的整合倾向。但随着社会文化变迁和市场经济的推动,“呼图克沁”世俗化的倾向日益突出和彰显,出现了随意化、功利化、娱乐化和商品化的特征。其归因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主导,使传统文化符号重构的结果。
关键词:“呼图克沁” 世俗化 田野
为了做好西部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一课题,课题选择了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乌兰召村的蒙古族民间仪式戏剧“呼图克沁”作为我们个案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内蒙古自治区是西部开发的主要省份之一,也是我国游牧文化和草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居住着蒙古族等几个少数民族,蒙古族为主体民族。蒙古族民间艺术活动“呼图克沁”,是一种融歌、舞、乐和说唱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蒙古族所独有的仪式戏剧。它于春节期间自发的组织起来,戴上面具而舞,已经具备蒙古戏的雏形。是一种在当地流传甚久,蒙汉等各民族喜闻乐见的,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和活动。
一、“呼图克沁”展演过程:随意化
“呼图克沁”是蒙古语,汉语为“祝福”、“求子”之意,是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乌兰召村蒙古族群众中流传的一种有200多年历史的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蒙古族民间仪式戏剧。笔者于2005年正月在乌兰召村实地追踪采访“呼图克沁”仪式展演时发现,虽然从表面程序上看,在“呼图克沁”仪式展演没有发生多少改变(原因与此仪式的宗教色彩带来的稳定性有关),依然是包括五个程序:请神、敬神、求子、驱邪祝福(娱人)、送神。依然是全部由蒙古族男性组成的有角色扮演、带面具化装表演、载歌载舞以演唱蒙语歌曲为主的仪式展演形式,但是已经不象文献记载的那样有着严格的禁忌了。据文献记载,以往表演者要提前沐浴更衣请神。具体操作过程是将做好的假面具拿到庙里供奉,而且需要喇嘛诵经,到正月十三,戴上面具神灵附体之后才能开始仪式展演。如今这些程序虽然存在,但是具体操作的过程、时间、地点等均有了改变,有了很多随意性。比如,关于请神,由于村里没有庙了(文革被拆除)就改为在指定的村民家中供奉(关于在谁家中没有严格规定,今年是在面具制作者、仪式展演中担任打鼓任务的于长和家),于长和家就成了此次办会的会房。没有了喇嘛颂经就改为在家中衣柜上摆放面具燃香拜祭。由于天气寒冷(零下27度),笔者注意到许多艺人在去“七道湾”的路上为了御寒早就将展演中的服装穿在自己的身上了,没有沐浴更衣的过程。看起来没有改变的是仪式展演中所要扮演的六个角色及其相应的面具,但是由于仪式结束时需要将面具烧掉,所以每次展演时的面具都是新做的,由于制作者个人技术和审美观的不同会多少有一些变化,但是整体面貌出入不大。
据记载,白老头一行四人进屋就座后,被留在院子里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应该分别被主人带到马棚和猪圈,用自己手中的金箍棒和钉耙,四处指一指,到处捅一捅,寓意是消灾辟邪,同时又可以和院子里观看的群众戏耍斗趣,但是,笔者见到如今这个程序只剩下一个形式了,扮演孙悟空和猪八戒的艺人被留在院子里以后,并没有接着表演,两个人坐在院子中停放的一个马车上闲聊,主人家不知道是不懂还是不在意呢?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快。后来在艺人郑国军本人也接“呼图克沁”时,我问起了这个问题,他说:
“是应该有这个程序的,但是现在有的人家里已经没有马棚和猪圈了,所以慢慢的也就给省略了,要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