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被征用的艺术:黔西长角苗跳花坡习俗调查
2009/6/3 16:51:09

被征用的艺术:黔西长角苗跳花坡习俗调查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 杨秀
[摘要] 本文是在黔西长角苗社区调查的基础上写就的调查报告。1990年代中期以前,长角苗人正月里的跳坡习俗一直以相对散在的“民间状态”存在着,是专属于青年男女纵情欢娱的节日;199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等有关部门着力张显民族特色文化,将当地“跳场”习俗中的部分传统仪式“征用”过来,纳入到跳坡习俗中,筹办“跳花节”,编排节目表演给中外游客观看,并改称跳坡为“跳花坡”,积极向外宣传这一新近糅合出的“传统”习俗。可以说,这是传统的民间歌舞艺术被政府移用创新,是国家意志在民间文化中的体现。借重“旧”传统打造新“传统”,也是当下各部门对传统人文资源开发与再利用的主要模式之一。
[关键词] 长角苗;跳坡;跳花坡;跳花节;跳场;征用
长角苗为黔西苗族的一支,从服饰上看,其以头戴长的木角头饰有别于他民族及苗族其他支系。“长角苗”与“短角苗”和“歪梳苗”等一样,初为民间惯用的区别性称呼,在相对“官方”的称呼里多以“苗族的一支”名之。长角苗人现有4000多人,主要聚居在黔西12个村寨中,另有少数与他族杂居。这12个村寨的许多民俗事象都在族内进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对内活跃,对外封闭”的稳定群体,其人生仪礼和岁时节日习俗等方面仍保持着整体上的同质性。1995年,中挪两国政府以这12个长角苗聚居村为载体,合作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即中国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博物馆的信息资料中心于1998年落成于12寨之一的陇戛寨。此后,随着对这支苗族的介绍和关注的增多,“长角苗”的称呼也广被各界认知。考虑到本文所述对象的独特性和这支苗族如今的“知名度”等因素,这里使用有特指的“长角苗”一词代替泛指的“苗族的一支”。
在与周围其他族群的比较中,长角苗人的经济能力和生活水平一直处于劣势。他们久居深山,以务农营生,粮食产量很低,要靠政府扶助等才能解决温饱问题。近10余年以来,一方面,政府逐渐加大了经济扶持和政策干预的力度,另一方面,出外打工人员也逐年增多。这些新增的非农业收入使他们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同时,政府干预和打工者视野的开阔,也使当地岁时节日等传统习俗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改变。本文关注的跳坡习俗近年来所发生的部分变化即主要是政府干预的结果。

根据对考察资料的分析,可以将长角苗人的跳坡习俗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来描述,暂以1990年代中期梭戛生态博物馆等政府部门的开始介入为前后分界。前期可称为“传统散在的跳坡习俗”,后期则为“新式集中跳花坡习俗”。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后期是对前期习俗的一个内容补充,而非取代,即提起长角苗人今天的“跳坡习俗”,实际上同时包含了传统和新的两方面的内容。下面分别描述之。
(一)传统散在的跳坡习俗
长角苗人传统的跳坡节俗在每年的正月初四到十四这段时间内进行。“跳坡”习俗具体是指长角苗族内的青年男女一起相约着到山野坡地去相互交流、对唱情歌等传统活动,又称“坐坡”。“跳”和“坐”突出了活动者的情态,“坡”则指明了活动地点。在当地,人们还习惯于用跳坡来指称这一节期中包括跳坡在内的一系列相关民俗事象,比如,走寨、围炉夜谈等习俗。
在1990年代中期政府等部门介入以前,长角苗人的跳坡习俗一直呈自发自在的传承状态。活动的主体是未婚的青年男女。跳坡习俗为长角苗的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提供了合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