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峰:合阳跳戏-宋金杂剧的遗响
2009/6/3 16:54:57
合阳跳戏-宋金杂剧的遗响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刘文峰
摘要:跳戏是流行于陕西省合阳县沿黄河一带的古老剧种。其表演以吟诵、拳术舞蹈动作、锣鼓伴奏为特征,与河东山西临猗、新绛等地流行的“锣鼓杂戏”同源异流,与山西、陕西、河北、内蒙流行的赛戏和晋东南流行的队戏同属宋、金时期流传的吟诵类戏剧形态。对跳戏的历史、演出形态以及它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的研究,对于了解我国早期戏曲文化的特征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合阳;跳戏;宋金杂剧
我国戏曲文化经历了先秦时期的歌舞、汉唐时期的百戏、宋元时期的杂剧、明清时期的传奇、近代的地方戏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唐以前,中国戏曲还处于孕育期,无完整意义上的戏曲形式。宋元杂剧是中国戏曲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其发展也分为宋金时期和元代两个不同阶段。宋金杂剧继承了唐参军戏、歌舞戏的传统,以舞蹈和滑稽调笑为主,歌唱成份较少;元杂剧在宋金杂剧基础上,吸收了说唱诸宫调的成套唱腔,成为以唱为主的戏曲形式。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大量的元杂剧的文学剧本,也可以从昆曲等古老剧种中听到元杂剧音乐曲调的遗响,但宋金杂剧的演出形态却鲜为人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编纂《中国戏曲志》等大规模的戏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的开展,在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宋金杂剧的遗响相继被发现。继山西的赛戏、对戏被发掘重新上演后,陕西合阳的跳戏也搬上久别的舞台。2005年2月25日,农历正月十七日,经过精心的排练和充分的准备,陕西省合阳县行家庄的跳戏好家们将他们世代相传的开台仪式《春官开台》、哑跳《 萧太后升帐》、上台跳《昊天塔》搬上舞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心、陕西省艺术研究所、陕西省群众艺术馆、渭南市文化局等数十位专家学者观摩了演出,并与行家庄的跳戏好家们就跳戏的历史渊源、艺术形式、演出活动、艺人传承等问题进行了座谈。陕西省电视台、渭南市电视台采访录像。
一、关于跳戏的历史渊源
跳戏是流行于陕西省合阳县沿黄河一带的古老剧种。当地群众则称此剧为“跳调(tido)”、“调(tido)戏”、“调(tido)杂戏”、“调(tido)调(tido)戏”。其表演以吟诵、拳术舞蹈动作、锣鼓伴奏为特征,与河东山西临猗、新绛等地流行的“锣鼓杂戏”同源异流,与山西、陕西、河北、内蒙流行的赛戏和晋东南流行的队戏同属宋金时期流传的吟诵类戏剧形态。
关于跳戏的历史渊源,缺乏文字记载,据行家庄人、已故的戏剧家、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副主任李静慈先生在《跳戏简介》中的研究和现任合阳县文化馆副馆长史耀增先生主编的《合阳文史资料》第八辑戏曲专辑的记述,以及当地群众累代因袭的说法,有以下四种:
l、古代民族蹈歌之遗形
据《吴越春秋》、《诗·大雅·大明》等古籍记载,古代的合阳为有莘氏部落集居地。夏、商、周三代为“莘国”的领地,成汤佐相伊尹的故里。先民以狩猎捕鱼为生,生活非常辛苦,于是一面劳作,一面唱歌以自娱,形成了善于吟诵的传统。《尚书·夏书》中记载,这一带的先民在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和神灵时,经常举行歌舞狂欢大会,在鼓乐的伴奏下,装扮成各种鸟兽,吟诵、跳跃、舞蹈。跳戏的吟诵、乐器、表演动作的古朴等,都和古人的记载相符,因此认为跳戏很可能是居住在黄河沿岸的先民蹈歌留传的遗形。
2、古代民间“傩仪”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宗教巫术,图腾崇拜。在黄河两岸,每逢新春伊始,民间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攘疫祈福,预祝丰年的祀神仪式,即孔子在《论语》中记载的“乡人鼓而傩”。这种民俗,相沿至近代,只不过祭祀仪式的内容随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