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林:释比·羌戏·文化遗产
2009/9/26 17:23:11
释比·羌戏·文化遗产
李祥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s)是文化人类学格外重视的对象,尤其是研究像中国羌族这种迄今依然是有语言无文字的古老民族。的确,作为非己莫属的“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羌族有丰富的口述传统,戏剧是其重要体现之一;羌族有独特的文化遗产,民间是其重要展演场所。在这以口头为传播渠道、以民间为生存场域的民族传统艺术中,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文化,结晶着羌人的理念和信仰,凝聚着羌人的生命和情感[①]。2008年,惊天动地的5·12汶川大地震,把世界的关注目光引向了中国西部省份四川,也把藏彝走廊上以岷江上游为主要聚居地的羌民族及其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这个大课题,倍加严峻又刻不容缓地提到了国人面前。此时此刻,以释比戏为代表的羌族民间戏剧文化遗产尤其应当得到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因为从遗产申报、艺人传承、媒介传播、区域意识等方面看,羌民族这份文化遗产多年来在主流视域中恰恰是被边缘化的。本文的审视和反思,即以此为焦点。
一
首先,在从世界名录到国家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中,羌族释比戏迄今缺少席位。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省推出42个项目中有27个入选,其中羌族文化方面有“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和“羌族瓦尔俄足节”;2008年6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羌年”、“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羌族传统刺绣工艺”作为四川省申报的项目入选。然而,这两批共108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其中传统戏剧126项,被保护剧种210个),迄今不见有羌族民间戏剧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在目前公布的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77名传承人中,也不见有羌戏艺人的类别。释比是羌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代表者,也是作为释比戏表演主体的民间艺人,他们期待着被纳入多民族国家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视野。2005年8月,一个以汶川县龙溪乡阿尔巴朵寨、雁门乡萝卜寨为基地进行羌族释比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项目,在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省级论证会上,经我推荐并得到了与会专家们认同。然而,这个以释比还愿会(祭山会,羌语称“苏布士”)为题目的羌族文化遗产项目再往上报后,有关方面出于某种考虑,给予这类涉及民间信仰的项目(包括彝族毕摩文化、梓潼文昌信仰等)的回音是“暂缓申报”,于是被搁置下来。此时此刻,对于羌族这方面文化遗产,我们还未来得及作更全面系统搜集和深入到位研究,一场以岷江上游羌族聚居地为重灾区的崩山裂地的大地震发生了,从汶川到北川,从茂县到理县,城市毁灭,村寨坍塌,碉楼开裂,文物损坏,艺人伤亡,给羌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空前浩劫,也大大加深了羌族文化遗产的濒危度。
其次,从释比戏传承来看,作为其表演艺人的释比之现状堪忧。释比文化的传承非释比莫属,但释比戏这种出现在释比主持的祀神祭山、驱鬼除祟、祈福消灾等法事活动中的民间仪式戏剧,向来没有专业剧团。由于跟民间宗教信仰沾边,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十年动乱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极“左”思潮笼罩下,释比及释比戏是被划归“四旧”、“封建迷信”行列的扫除对象。即使在“文革”之后,其负面影响仍非短时期能彻底消除,人们对释比文化的看法也不是立马就会转变。加之岁月推移,释比们年事渐高,从业者越来越少,曾在羌民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释比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渐渐被边缘化,淡出在人们的视野中。根据2006年上半年阿坝州文化部门马成富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