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剧、戏剧文化的研究及意义———刘祯博士访谈录
2009/4/7 13:58:34

刘祯:男,1963年生,文学(戏剧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戏曲研究》副主编,中国俗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戏剧史论、民间文化和祭祀仪式戏剧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民间目连文化》(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勾栏人生》等多种。
廖明君:男,《民族艺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副研究员。
廖明君(以下简称“廖”):刘祯博士,我们相识比较早,最初是在1992年3月南宁等地举行的“广西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1993年9月在四川绵阳市召开的“四川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记得当时与会的几位青年学者多有切磋,激情满怀,对民族文化、戏剧艺术的研究充满热望和自信。这些年来,你的学术研究有什么变化发展,研究过程中有什么心得体会,请和我们谈谈。
刘祯(以下简称“刘”):我们的友谊见证了我个人的学术研究及变化,而我个人的研究某种程度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学术研究———主要是戏剧研究的发展变化。确实,10多年来,我个人的学术研究有一些变化,研究中也有一些思索,有一些心得。
廖:那么,就请从你个人的研究谈起。
刘:我学的是中国戏剧史。1989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刘念兹研究员攻读戏曲历史及理论专业的博士学位。刘老师是南戏研究和戏曲文物研究方面的专家,我入学时刚好刘老师从湖南怀化开会归来,带回一批目连戏、傩戏论文资料,让我阅读。说实在的,虽说硕士时我学的就是中国戏剧史,但“目连戏”、“傩戏”的字眼这是第一次映入我的眼帘……
廖:对不起,打断一下,可以叙述得详细点吗?
刘:在一些戏剧史中,如周贻白《中国戏剧史纲要》、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等都涉及到目连戏、傩戏的内容,但都比较简略。这可能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他们所认识、注重的目连戏、傩戏主要是“历史文献”的,二是即便他们也接触过现实表演形态的目连戏、傩戏,也会囿于宗教、祭祀等内容而止步。因为曾几何时,我们在学术上是有很多禁区的,所以,尽管它们的演出有很悠久的历史,其旺盛的生命力历久不衰,但是1949年以后的目连戏、傩戏表演完全消失了,对它们的研究也“自觉”地停止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编撰工作在全国各地的展开,目连戏、傩戏重新又回到学者们的视界中,很快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目连热”、“傩戏热”,海外也有不少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宗教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学者加入研究行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国内几乎每年都有一次规模比较大的目连戏、傩戏国际研讨会,1987年8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了“目连”专题国际研讨会,这种持续的研究热、研究现象在学术界、文化界是极其罕见的。我也是在这样一个学术背景下接触并选择目连戏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
廖:不仅目连戏、傩戏演出动人心魄,至今我仍仿佛历历在目,对它们的研究也给我以深刻的记忆,每次学术研讨会都是学者云集,讨论、争论不休,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其中一个热点话题是对于目连戏、傩戏研究概念称谓的厘定,分歧比较大,有的称宗教戏剧,有的称祭祀戏剧、仪式戏剧、原始戏剧、傩戏,等等,不一而足,难有遽论。这种概念术语分歧背后所蕴含的事物本质是什么?也请对目连戏、傩戏演出特点作一点介绍,因为它与这场学术热的学术现象紧密相关。
刘:研究目连戏、傩戏学者的广泛性也是罕见的,国内以戏剧学者为主,除戏剧学者外,还包括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