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峰:戏曲的基本特征及多样性与戏曲资源调查
2009/4/14 15:46:50
戏曲的基本特征及多样性与戏曲资源调查
中国艺术研究院 刘文峰
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问题,特别是有关戏曲资源调查的问题。我国各地各民族的戏曲文化是非物质文化中非常重要、非常宝贵的财富,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不仅昆曲成为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而且在我国政府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92项,保护的剧种达110个, 占了全部名录的五分之一还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这种一体化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反映在文化艺术领域。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艺术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席卷世界各地。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的、地域的、民间的文化艺术在日益消亡。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强烈的冲击。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统计,20世纪80年代,全国戏曲剧种尚有317种。这些年来,外来文化和现代影视艺术对戏曲艺术冲击很大,有100多个剧种已经消亡,还有100多个剧种已经无专业剧团,如不及时抢救,也有消亡的危险,戏曲的群体优势正在日益衰竭。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优秀的戏曲文化遗产,搞好当前的普查工作,首先要对戏曲的基本特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戏曲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学艺术的综合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它既不同于欧美的话剧,也不同于欧美的歌剧和舞剧。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虽然在金元时期就成熟了,但对于它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和理论上的阐述却很晚。古代的曲论家在他们的著述中涉及到了戏曲艺术中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和它们各自的功能,但没有触及到戏曲的基本特征。当西方戏剧文化进入中国后,人们才在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的比较中逐步认识到我国戏曲和西方戏剧的差异,开始从理论上探讨中国戏曲的特征。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是第一个比较准确地阐述了戏曲基本特征的戏曲史论家。他在《戏曲考原》中指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在《宋元戏曲考》中,他又提出了“真戏曲”的概念。所谓真戏曲,就是“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他认为只有这样的戏剧之意义始全,才能称得上是真戏剧。王国维的论述,揭示了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抓住了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的根本区别。
王国维关于歌舞演故事的理论是在全面深入地考察了中国戏曲的历史以后得出来的。他在《宋元戏曲考》中,通过翔实的史料,考证了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他认为“南北曲之形式及材料,在南宋已全具矣”。他由此得出“宋金二代而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的结论。王国维对戏曲史的研究是建立在史料考证基础上的。尽管在北宋就出现了能连演七天七夜的《目连救母》杂剧,但“其本则无一存。故当日已有代言体之戏曲否,已不可知。”所以,他从谨慎的态度出发,又说:“而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由此可见,王国维给戏曲基本特征所下的结论是建立在他对中国戏曲漫长的形成历史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非常值得我们今人学习。
王国维给中国戏曲基本特征所下的科学定义,不仅对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天研究戏曲声腔剧种的异同,建立中国戏曲的理论体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戏曲在宋金时期形成后,经历了北曲杂剧、南戏传奇、板腔体地方戏这样几次在音乐结构和剧本体制上的变化,先后产生过394个戏曲剧种,目前有专业剧团或业余剧团还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种仍然有200多种。这些戏曲剧种尽管唱腔不同,表演风格不同,所走的艺术道路不同,艺术成份的含量亦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王国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