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悦进:如何升仙?马王堆棺绘与帛画新解
2011/12/29 14:07:58

升天还是入地?这是马王堆汉墓耐人寻味之处。问题缘起于同一墓葬所揭示的不同空间。
引魂升天?
简单说来:墓椁边厢内置家居侍俑等实物,展示了一个稳定的日常起居实用空间(图1)。棺饰及覆棺帛画(图2)则呈现一渐次升天的虚拟空间。一实一虚,一静一动,一地一天,南辕北辙:三维椁室陈设似劝死者长留地下,二维绘画则引魂升天。究竟让死者何去何从?似乎很矛盾。权宜的解释可以是:死后魂魄分离,魂升天,魄入地。绘事似乎依升天之魂而规划;葬具及椁内起居环境俨然为入地之魄而陈设。魂魄便各得其所。矛盾似乎迎刃而解。但实际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棺绘帛画内容着力表现的是合而不是分。
这里首先得弄清古人对生死观念及空间想象与今人不同之处。古人对生与死并非单以生理机能的停止来界定,更主要是理解为精气的聚合与离散:“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精气聚散既然决定人的生死,生人若要干预墓主死后归宿,力所能及便是设法聚合死者的精气,在墓葬图绘中预先经营一些阴阳合气的场景,期冀墓主由此能“出死入生”。由此,图像的编排便是为死者设计的一套最佳程序。就西汉马王堆墓葬而言,T形帛画及棺绘中所表现的场景,无不以此为转移。
精气的活动场所在哪里?气被视为天地与人体存在的基本载体。我们常用现代思维的习惯分类法来取代古人经验方式,将人体与天地、墓内与墓外、主体与客观决然二分。由此,天界便成了客观外在;人体便是绝对的自我存在。而楚地流行的观念是太一生水、成阴阳、气聚成精、继生万物。人体只不过是阴阳二气的活动场所。
如此说来,马王堆T形帛画展现空间既是宇宙图景又是人身内脏图,古人叫“脏象。”“故头之圆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脏象所表现的既是天地间四季变换,又是人身内阴阳升降。
T形帛画
马王堆汉墓一号墓覆棺帛画(图2)由下到上表现了一个死后成仙的流程。大致可分这么几个阶段:1)合气2)治气3)抟精4)流形5)形解。
先看合气。画面底部表现的是地下黄泉(图3)。对这个场面的理解要看画匠如何承袭改变旧有图像成规。他的创作资源从现存的文献和图像来看,有两个:
一是战国晚期楚人对幽都的想象图景:“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敦脢血拇,逐人伂駓駓些。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此皆甘人。”
二是合阴阳的图像范式。这个自然巨神合阴阳的形象思维源远流长,最远可以追溯到商代的铜鼓纹饰:一巨神顶天立地,其阴部男根有二鱼相戏,渐至生机萌动,巨人便双臂生羽,头生鹿角,意味生机勃然(图4)。显然是以人体范式表现自然万物阴阳交媾导致生机萌发。马王堆三号墓帛画的《太一图》也是:以水中阴阳媾和开始,渐至四季万物生意盎然(头部鹿角为证)(图5)。若按太一左右举兵器的四神为春秋与冬夏,则《太一图》所绘场面则符合郭店楚简描绘的太一生水,成天地阴阳,四时湿燥的情景。T形帛画中的水神(图3)与《太一图》(图5)中的太一姿态相仿,胯下同样有一水族动物:《太一图》(图5)为一顶日的黄首青龙;T形帛画中赤蛇青鱼相叠(图3)。两帛画同有阴阳相交场面:一是黄龙与青龙相对(图5);一是赤嘴与青嘴的双鱼交(图3)。
对照上述两个传统,西汉帛画作了两个处理:
一是对战国以来流行的对幽都想象的恐怖图景加以改造。汉代T形帛画的阴冥幽都完全是另一景象:“其角觺觺”的“土伯”退居一边。居主位的是一半裸水神在撮合阴阳(图3)。阴冥幽都在帛画中与其说是一空间所指,不如说是墓主死后初始昏昏长夜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