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蒙古族“禄马风旗”与藏族“风马旗”图案及文化内涵的异同
2009/6/27 10:04:32
蒙古族“禄马风旗”与藏族“风马旗”图案及文化内涵的异同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徐 英
摘 要:蒙古族的禄马风旗和藏族的风马旗都是颇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双方在图案造型及文化内涵上都存在着联系与区别,本文从蒙古族的禄马风旗和藏族的风马旗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剖析,并对二者在来源、图案造型、色彩、文化内涵上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禄马风旗;风马旗;文化内涵;
蒙古族禄马风旗的图案造型及其意义
我们现在看到的蒙古草原上的禄马风旗,以鄂尔多斯地区的最有特色。在鄂尔多斯的召庙前或普通牧民的住房前,都竖有苏力德(蒙古战旗),它的造型是一柄钢叉,有三股,上饰马鬃制成的缨穗,插在门前一米多高的泥台上的方槽中,若从造型艺术的角度观察,三叉中间的那一股状如利箭,而另外两股则酷似一张拉满了的弓。长柄上系有布质旗帜,通常为长方形。也有房前竖立两柄苏力德的,它们中间拉一根线绳,上面悬挂红、黄、蓝、白、绿五色旗帜。旗子中间印制了一匹或九匹飞奔的奔马,四周(通常在四角)装饰着狮、虎、龙、凤四种动物,与奔马一起合称“五雄”,这就是禄马风旗,蒙语称“黑莫勒”,意为“命运之马”(达日其格)。可以看出,蒙古人的禄马风旗的图案是事先雕刻于木版上的,然后再着色印在布或者绸缎上。旗上图案是用手工刻于木模上,再着色印于布料或丝绸上。
蒙古人崇尚并在生活中祭拜禄马风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具体产生的年代因资料的匮乏已无从考证。据中央民族大学邢莉教授的田野调查,蒙古草原上比较原始的禄马风旗是用布做的,挂在毡包门口,如蒙古草原上喀喇沁一带就是这样的做法,蒙语称“黑莫勒格列”,上面只有一匹四蹄腾飞的骏马,青海的蒙古人也挂有马的旗帜,有的呈三角形,有的呈方型,这样的旗帜都只有马,而没有其它四种兽类[1]。后来的禄马风旗上出现四兽和经文等图 案,显然是收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即便是这样,最初的造型也不象藏区风马旗一样,马在中间,而四兽在四角,而是造型图案中的马的四蹄下,踏有四种动物。左前蹄踏猛虎,右前蹄踏雄狮,左后蹄踏蛟龙,右后蹄踏彩凤。蒙古族禄马风旗的研究者曹那木认为,这是蒙古族《天马图》的原始形态,它标志着蒙古民族向游猎生活告别,而向游牧生活迈进[2]。
蒙古人的禄马风旗,首先是英雄崇拜的结果。古代的蒙古民族以尚武为荣,苏力德曾经是成吉思汗当年征战时所用的长矛,自然被蒙古人奉为神物,它也是古代蒙古军队的军旗。其造型是在一面蓝色的旗帜上绣一匹奔驰的骏马,它指向哪里,蒙古骑兵就打到哪里。苏力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弘扬了英雄主义精神,是蒙古民族兴旺和尊严的标志。一旦宿营,这面有象征意义的旗帜便立于军中大帐之前。后来蒙族人争相仿造,各自立于自家的毡包前,久而久之,随成风俗,世代相传。
其次,它也是马崇拜的产物。实际上对马的崇拜就是对自然物的崇拜,属自然崇拜的一种,这种崇拜形式是自然宗教的基本表现形态,它属于比较原始的宗教形式,因为崇拜者还没有产生明确的超自然体观念,也没有将自然体或自然力人格化,从而形成对自然神的崇拜。在古代蒙古族原始宗教萨满教的信仰中,天神“腾格里”主宰着宇宙万物,赐予着一切,还创造了九十九个神,包括火神、山神、吉雅其神(动物保护神)、马神等。马是“腾格里”派到人间的神。肩负着人类与“苍天”之间沟通的使命,是通天之神。这也是蒙古族在其所有形式的大型祭祀活动中,马及马奶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远因。蒙古人对马的崇拜和对天神的信仰是叠合在一起的,马成为天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就是天神赐予给人间的。而且马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