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娟:生存的渴望与艺术审美的知觉——花山岩画艺术人类学探析
2009/6/27 10:11:24

生存的渴望与艺术审美的知觉——花山岩画艺术人类学探析
黄晓娟
[摘 要] 花山岩画作为壮族先人精神的外化物,包含着在原始宗教和巫术思维共同支配下形成的一种祈求生存的愿望,显示出人类艺术诞生的源泉和情感动力与人类原初的生命崇拜意识之间密切的联系;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与不可抗拒的宇宙自然进行的亲近与交融,是壮族先民在长期和大自然、土地、山川打交道中感情与感悟的积淀,由此产生出的“天人合一”的审美性质;花山岩画中描绘的女性身影是男性对内在和外在现实作出的有效认知,潜藏着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定位,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塑造与规约。
[关键词] 花山岩画;生命意识;“天人合一”;女性塑造 ;艺术审美
每个时代都有不朽的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对人类艺术原初意象的探寻,也是在为生命意识的起源寻找历史之根。以历史的眼光观照艺术发生的历史图景,用审美的感知思考艺术起源的内在规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艺术发生的某些条件和根据。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在广西宁明县明江和凭祥、龙州、大新、天等、扶绥、崇左等地的左江流域200多公里长的沿岸峭壁上,先后发现了古代骆越人留下的一幅幅赤红的人物、动物、器械等岩画近200处。宁明花山岩画是这些画点中画面最大,图象最复杂, 内容最丰富, 经历年代最久远的一个画面。花山位于宁明县城西北<?5公里风景秀丽的明江畔,“整幅岩画画面长达172米,高约50米,面积8000多平方米。现存各种图像111组约900多个。”[1](p2)花山岩画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已知的同类岩画中保存最完好的、规模最大的岩画。
在这组规模宏大的图画中,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岩画在塑造平面图形时,很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态,主要追求物体的正面显示。人物形象都是以外轮廓线造型的,无论正面或侧面多呈蛙形:两手向两侧弯肘平举,双脚屈膝向下半蹲。头部为方形或圆形,身躯多为倒三角形,四肢用粗壮线条勾勒出简约的轮廓。岩画中的人物不表现五官,而在四肢动作的变化造型中表现体态和感情。画面热烈奔放,人物的动作灵活轻巧,充满动感,传达出一种奔涌的激情。岩画以人物为主,在人物周围还画了一些动物、铜鼓、天体、箭镞等,还有个别的相互之间似乎没有太大关联的图像,组成了一幅幅情境各异的画面。岩画中的动物重点在刻画出最能体现动物特征的角、尾、耳等部位,简洁而生动。凝聚在花山岩画上的这些平面形象,密集而重复,虽然线条粗犷却又栩栩如生,姿态各异又热烈呼应。
近50年来,国内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岩画的年代、族属、主题等问题进行大量研究,据专家考证,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创作始于春秋时期,延至后汉,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然而,研究界至今对于花山岩画的内容和象征意义的阐释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专家认为是从绘画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过渡时期的一种语言符号,具有地图的性质;有的认为是祝捷庆功,有的认为是欢庆丰收,有的认为是壮族先民祭祀蛙神图腾的仪式;还有说是操练或出猎等等。专家说法不一,至今没有定论。[2](p30-38)(p105-110)同时,让后人惊叹和猜测的是在那片像是被斧劈刀削过的险峻的崖壁上,古代的人们在没有先进攀岩工具的情况下,是怎样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在绝壁上作画?那些貌似普通赤红色的线条为何经历了如此久远的年代的风吹日晒,颜色仍然鲜艳如故?在今天依然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奔流不息,风光秀丽的明江水,日夜倒影着这一幅幅神秘的图画,吸引着学者们和游客们络绎不绝地前去观赏、研究。
生命意识与审美意识
人类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从单一到丰富的发展变化过程。对生命的理解,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意识,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