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姗姗:结构与解释的交锋——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画色彩文化
2009/6/27 10:15:36
结构与解释的交锋>——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画色彩文化 [1]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徐姗姗
[摘要] 色彩问题同亲属称谓、婚姻制度一样,是人类学由来已久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中国画” 艺术的色彩进行深入的人类学解读,希望由之加深对其认识和理解。中国画从色彩角度可以划分为主要使用青赤黄白黑五色的重彩画和仅使用黑白二色的水墨画两大类。两大画类(画体)中所使用的色彩符号语言都经过了概括、洗炼的选择,这种选择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与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依托的光谱色彩体系有着本质的不同。本文尝试分别用人类学中两个代表学派,即侧重于对符号系统进行分析整合的结构人类学,以及致力于“深描”符号本身背景知识的解释人类学,对色彩表征之下蕴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进行符号和结构的对比分析,认为两者交锋构成了意义解读的互补与认知的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 中国画 色彩文化 符号 结构 解释
色彩问题同亲属制度、社会组织等问题一样,是认知人类学由来已久的重要课题。早在1969年,柏林(Brent Berlin)和凯(Paul Kay)出版了深远影响的《基本颜色词:其普世性与演化》1一书中,他们证明了不同文化中颜色词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遵循的是一套完整的演化序列,文化差异并不影响人类对于基本颜色词的划分。在色彩序列中黑色和白色最基本,任何语言中都有;其次是红色,以此类推,接着出现的是绿色、黄色、蓝色等一个代表着光谱的连续体。人类学家认为虽然文化表征是多元的,但其底层的排列原则却有普世的规律可循,即使是在最为光怪陆离的艺术领域也不例外。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Rudofu Amheim)曾根据一些心理测验证明,色彩能够比形状更多地作用于情感、更多地体现人的感受,更具有构成等级秩序的功能。2然而严格地说,以往包括人类学在内的各种人文学科试图用对色彩的使用和偏好来解释民族性格和文化内涵的种种尝试,诸如彝族尚黑、藏族尚白等分析,基本上都拘于地方性知识的民俗研究范畴,而未进入纯粹意义上的艺术人类学领域。
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尔·贝尔 (Clive Bell)为艺术所下的定义——“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3——为学界所普遍认可。这里的“形式”指代艺术作品中的色彩、线条及构图等艺术符号语言;而“意味”则是存于这些特定符号的组合结构中,能够于一定范围的审美经验世界内引发共鸣的某种东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传统中国画作为一种 “有意味的形式”,无论其“形式”抑或“意味”都独步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画别号“水墨丹青”,从色彩使用的角度来说,其“形式”上可以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体系构成的“丹青”画(重彩画)和黑白二元体系构成的“水墨”画两大类;这两大画种在“意义”上则是分别根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系里的“五行说”和 “阴阳说”。
以上五色、黑白体系是历代华夏艺术家们对自然万物观察、类比和附会的成果,对哲学意象思考、对位和提炼的结晶。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恰恰艺术领域内一套符合结构主义人类学意义上的象征符号体系。然而,诚如五色体系和黑白体系皆是缘于视觉,可一旦形成体系,就难免反过来钳制视觉;结构人类学有时为了维护某个闭合系统的圆满,也难免捉襟见肘、牵强附会,出现公理上的窠臼、学术上的死角抑或“意义之网”4 上脆弱的某一环。
同样以文化符号为研究对象的解释人类学派,却并不效法结构主义那样对具有普遍性质世界观的符号体系孜孜不倦地归纳。因为其研究兴趣并不是 “象征符号所构成的文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