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文身文化
2009/6/27 10:17:09

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文身文化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晓东
摘要:文身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符号,其内涵丰富、社会意义重大,是无文字时代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的研究表明,文身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其传承特征突出表现在历史长久、分布广泛、象征·功能意义丰富等几个方面。文身所具有的一旦刻画于某人的身体上就会终生伴随的特点倍受无文字时代人们的青睐,以至世界上的许多民族在历史上都曾有过文身的经历,并曾赋予文身以年龄、奖惩、图腾等多重象征意义。人们不但通过这种艺术形式来展现个人的心愿、渴望,而且通过文身来达到确定成年、婚姻、财富、族群、信仰、维护群体秩序等目的。同时,文身也具有向其他族群昭示本族群独特的图腾、宗教信仰等功能。透过文身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给文身以人类学的解释,就是艺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身艺术观。
关键词:文身;艺术;象征;功能;人类学。
引言
现代社会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使得许多异质文化要素的融合、重组、再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特别是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信息传输手段的革命,更把世界变成了一个村落。美国人的流行不须时日,就会成为全世界的流行,而“文身”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近一个时期以来,人体彩绘、个性文身、水晶文身贴等像一股浪潮席卷东西方世界。如果您留心一下电视、电影、体育节目、演艺圈等就会注意到,许多NBA明星、乡村乐队、歌星、影星等身上雕画着骷髅、蝎子、老虎、鲜花、人物、文字等纹样。面对这股来势猛烈的文化风潮,许多人都投以很大的关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作了解释。或言复古、或言新潮,不一而足。
历史文献告诉我们,文身并非现代人的发明,而是有着千万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现象。研究表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在历史上都曾有过文身的经历。那么,为什么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文身这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且大有流行之趋势呢?
毋庸置疑,文身是痛苦的,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民族追逐它?又为什么历经千万年而不衰?对于这些问题,有学者认为:“原始民族的画身,主要目的是为美观;它是一种装饰,并非象有些人所说的,是一种原始的衣著。所以我们先从美学的观点去研究画身是完全合理的。”[1]那么,这种观点能解释清楚吗?
本文拟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通过对文身的历史、种类、纹样、象征、功能等要素的浅析,解读这一古老文化现象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根源。
一.文身概说
(一)文身之名
英文称“文身”为“tattoo”,是从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的土语“tatau”演化而来的。中国文献关于文身的称呼有多种:黥、刺、雕、剺、镂、绣、扎、刻等。日本文献称文身为“黥”、“入墨”、“刺青”、“彫物”、“文身”等,北海道的阿伊奴人称文身为“希奴叶”(给我刻划、为我染画),南岛人则称文身为“针突”[2]等等。
关于文身的定义很多,但似乎都不是很确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下了个权宜的定义:文身(Tattoo),人类历史上的古老习俗,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存在过文身习俗。文身有绘、刺、剺三种类型。文身具有族群识别、地位象征、成人标志、防灾祛病、婚姻、装饰等或为个人性或为群体性的象征意义及功能。
(二)文身的历史和分布
文身的历史非常悠久。无论是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都表明了文身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悠久历史。在中国、日本、欧洲都可以找到几千年前的文身证据。如中国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
日本出土的绳文时代土偶、埃及的木乃伊,考古学的材料可以证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