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明:中国北方草原的青铜器艺术与文化交流
2009/6/27 10:21:16

中国北方草原的青铜器艺术与文化交流
大连大学美术学院 张景明
摘要:考古学资料表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青铜器出现的历史比较早,与中原地区几乎同期产生,有自己发展的渊源,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特征鲜明的游牧民族文化,并在青铜器的艺术风格中表现出来。同时,随着北方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西方国家的文化交往,草原青铜器又呈现出这些地区的文化特征,与亚欧草原的青铜器艺术在风格上达到一致性并有创新,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艺术相互影响,加强了双方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
关键词:北方草原 青铜艺术 文化交流
在北方草原地区,青铜器出现的历史比较悠久,几乎与中原地区同期产生。由于特定的草原环境,形成了独具特征的游牧文化,青铜器的造型艺术也别具风格,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器物造型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古人类遍布整个北方大草原,人类烧制陶器,磨制石器、玉器、骨器,工艺非常精湛,火候较高,为后来的青铜冶炼和铸造及打磨工艺奠定了基础。1987年,内蒙古敖汉旗西台红山文化遗址的房址中发现了多块陶范,内有类似鱼钩状的空隙,为铸铜的范[1]。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第四积石冢顶部附葬小墓[2]中,随葬1件铜环饰,经鉴定为红铜质,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铜标本之一,证明北方草原地区的冶铜史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
 
一 
在夏至商晚期,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区的古人类不仅掌握了冶炼技术,而且能铸造多类器物。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除发现有小型青铜饰件外,还发现了大型青铜器,这几乎与中原地区同时出现了青铜器。
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群[3],时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晚期,出土26件铜耳环,25件铜指环,2件铜斧帽饰,1件铜镦,1件铜杖首。铜耳环、铜指环系合范铸造,耳环有一段宽扁处,在此锉断开口,环表面有锉磨痕。铜斧帽饰的接口两端有范缝的痕迹,系用外范两块、范芯一块铸成。铜杖首采用两块外范、一块范芯铸造。可知当时已经掌握了使用合范和内范的铸造技术。内蒙古赤峰市四分地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夏代中期)遗址的窖穴[4],发现1件陶范,为合范中的一扇,在铸面上部喇叭形铸口下有联珠状铸体,范的顶面和两侧都有对范的刻划符号,尤其是铸面的右下侧还作出一规整的小圆窝,这是合范子母榫扣合的母榫,说明当时使用合范已达到了相当规范的水平。在辽宁省锦县水手营子夏家店下层文化晚期(商早期)的墓葬[5]中,发现1件铜柄戈,铜柄与戈体连铸为一体,柄两面满饰花纹,为菱格纹内填联珠纹,戈体重量超过1000克,证实当时已能一次熔炼和浇铸上千克的铜液,同时铸出比较复杂的花纹。
到商代中晚期,青铜铸造技术又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出现了大型青铜器。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头牌子村敖包山前出土一甗、二鼎[6],赤峰市西牛波罗出土一甗,克什克腾旗天宝同出土一甗[7],这些大型青铜器采用分范合铸的技术,甗耳、鼎耳于器身铸成后在其上安模、翻范、浇铸成型。甗腹外表饰简单的弦纹和符号,鼎上腹饰卷云纹。造型粗犷,纹饰简单,反映了早期青铜器铸造的特征。在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北洞1号坑出土5罍1瓿,为商代晚期。另外几处窖藏出土有数量不等的青铜器,类别有鼎、甗、鬲、簋、罍、壶、盂、尊、卣、盘等,有部分是商代的器物,但也有周初器物伴生,有的窖藏出现青铜器与魏营子类型的陶器共出的现象[8]。由此可知,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出土的几批商末周初的青铜器,与同处大凌河上游的地方性文化有关。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文化第五阶段遗存[9],相当于早商时期,出土有铜爵、铜鏊、铜短剑、铜刀、铜戈、铜镞,既有中原地区的器物,也有北方草原特征的典型器。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