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彦波:中国少数民族头饰艺术美论
2009/6/27 10:22:33
中国少数民族头饰艺术美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管彦波
摘要:文章以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各种石窟、壁画、绘画等艺术作品和近现代民族的绘画、刺绣、印染、蜡染等民间工艺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头饰元素作为基本的研究素材,从艺术美学的角度,分抽象母题、具象母题、寓意(象征)母题,对中国少数民族头饰艺术进行了全面的释读。
关键词:中国 民族头饰 艺术美
头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而言,它在造型艺术上主要以发式、发髻、巾帕冠帽饰、各种面饰、耳饰、鼻饰、眉饰以及这些装饰的协调配合来显示其固有的美学价值及其属性。作为装饰艺术发展的一种形式来说,它又是以崖画、青铜器、壁画、帛画、雕刻、版画等造型艺术来体现与头饰相关的一个历史过程。同时,从头饰美学符号——母题选择来看,抽象母题、具象母题、寓意(象征)母题构成了头饰的美学符号系统。为此,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对中国少数民族头饰艺术进行全面的论述。
一、古代造型艺术中的民族头饰
人类在自己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许多永恒的艺术之花。如表现在古代造型艺术中,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是石器、陶器、角器、骨器等原始造型艺术和崖画、青铜器、壁画、雕塑、帛画、版画等艺术精品。这些造型艺术,无论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以及有文明史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其内容都毫不例外地来源于或服务于各民族社会生活之需,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艺术的创造者——各种人们共同体,把自己的身体作为素材来加以表现的艺术形式——各种形式的彩绘人头木雕、人头部形象、人头或人面形的陶器,且这些艺术形式有象形性的、象形性不强的和无象形性三种。[1]
(一)崖画艺术中的民族头饰
崖画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艺术形式。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黑龙江的牡丹江、广西的花山、四川的珙县、宁夏的贺兰口、内蒙古的阴山、新疆的天山南北、甘肃的黑山、青海的青海湖畔、云南的沧源、贵州的盘江流域、江苏的连云港和福建的华安等地都发现有崖画。这些崖画大都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多为少数民族的作品。从崖画的内容题材上来看,有表现游牧狩猎的,有取材于战争、舞蹈、宗教祭祀的,有表现各种生活器物、文字符号、原始数码、日月星辰的,也有渲染天神地祗、祖先图像的。从图画方面来看,有为传授知识的记事图画,有为表达宗教感情的神灵崇拜图画,有为渲染娱乐情绪的舞蹈图画。尽管表现形式、内容、题材多种多样,但都围绕着人、人们的社会生活而展开。有人就有饰,故崖画艺术就不可能不表现或涉及各民族的头饰艺术。
广西左江崖画有着较大的崖画群。20世纪50年代后,先后在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县的沿江两岸和附近的崖壁上,共发现崖壁画68处之多。[2]在这些崖壁画之中,有不少的人物形象。图1中的九个人物形象,呈两种姿态:一为正面体形呈“”状,两手曲肘上举,两腿叉开呈半蹲式;一为侧体,双手皆向前曲肘上举,下肘弯曲。从头部形象观之,几乎所有的人像头部均有饰物。其中,1、7、8、9号人像头部为一或二至三股粗而向上之物。我们认为,它是发饰中的发髻,且有单、双髻之分,有似史载的“椎髻”。3号人像头部戴帽比较明显,但这里的帽,可能是竹笠之类的东西。4、5号像脑后有一束发下垂,我们认为,或是垂髻,或系编发为辫。6号人像头顶一狗,可能系“犬图腾”的象征。这是我们的初步的认识。
图一、 广西花山崖画所见人物头饰(据《花山崖壁画资料集》)
又从沧源崖画的艺术特点来看,人物图像不画五官,也很少有手指、足趾,为了显示差别,往往是凭借于动作、装扮、“道具”。这一点和象形文字的处理手法颇为相近。例如纳西族的&l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