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纪:流变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地域影响下满族剪纸表现手法的传承与发展
2011/3/8 9:59:47
流变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白山地域影响下满族剪纸表现手法的传承与发展
王纪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 吉林 通化市 134002)
摘要:满族剪纸传统表现手法有剪、熏、衬、烧、撕,其中剪的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由原来的“插剪”发展出“掏剪” “连接线” “短线”等方法。这些技法的产生源自民间艺人对空间表达的需求,更重要的它是在长白山地域、材料、满族剪纸传统的特定剪技的前提下形成的独特表现手法,也成为今天满族剪纸技艺的识别系统。
关键词:满族剪纸;长白山地域;材料;剪技;表现手法;传承;发展
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9838(2010)04 0019 08
长白山区地处我国东北部,气候四季分明,冬寒夏凉,昼夜温差大。这里植物种类繁多,山林中动物种类丰富。作为满族的发祥地,满族人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因这种特殊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满族剪纸便是其中一种。
满族剪纸起源于其所信奉的萨满教,最初以祭祀功能产生,后经不断延续发展并应用于生活习俗及日用品等之中。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满族剪纸的材料、题材、幅面、表现手法等发生了改变,尤以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剪技的变革为核心。
一、满族剪纸面貌的形成
1.满族剪纸的用途
满族剪纸作为纹样具有视觉审美价值,在民间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主要表现于地域性生活习俗、礼仪、信仰等方面。
(1)岁时节日,与满族剪纸相关的岁时节日主要有:春节、二月二、五月节。主要是以剪纸的方式装点墙壁和窗户,以求一年的新气象或剪成辟邪之物起到镇宅、祛病的作用。
(2)日常生活。满族剪纸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在底样、服饰及儿童玩具中。这种形式多以非纸材形式呈现,材料以皮革、布帛为主。底样剪纸主要有:鞋样、帽样、手套样、衣裤样等,作为模具方便使用;服饰中剪纸应用于围裙、长袍、马褂、鞋子等处,多以镂空剪贴的形式对服饰进行装饰。儿童玩具剪纸的作用是用简便的方式制作玩具,以游戏的形式模仿现实生活。
(3)人生礼仪。主要有婚礼、丧礼等礼仪。满族人在婚房中要挂枕头帘子,上面摆放新娘为自己准备的几十对枕头顶。清明时节,上坟时要在坟头插佛头,佛头也叫“佛托”,用五彩纸剪成串串相连的铜钱形,系于木棒上,象征“摇钱树”。丧礼中焚烧的陪葬品“抬房圈”的剪纸纹样,是由多个拉手小人构成的圆形剪纸,象征来世依然人丁兴旺。
(4)民俗信仰。与满族剪纸相关的民俗信仰有祭祖、招魂。祭祀祖先时,祖宗板上挂着纸刻的挂笺。小孩子整夜啼哭不眠,被认为是孩子的灵魂让鬼魂引走,要剪扣夜星剪纸以扣住夜星便可还魂。
2.满族剪纸的传统纹饰及材料
(1)满族剪纸传统纹饰。满族剪纸所包含的纹饰有人物、动物、植物及抽象纹饰,人物有神和普通人,神包括嬷嬷神(即老太太神,满族信奉的神灵中有160位嬷嬷神)和灶王、招魂小人等。传统满族剪纸人物均为正面站立形象,左右对称,造型比较简单。动物剪纸纹样有龟、蛙、鹿、土龙(蜥蜴)、凤、鸟、猫、鸡、狗等,多为神灵和与人关系密切的家畜。植物剪纸纹样有树、盆花等。树代表萨满树,世界树是宇宙的阶梯;花是自然的象征,花长在盆中就象征家,家最重要的是生存和繁衍,而盆里插花象征阴阳交合、绵延不绝。抽象纹样有:云子卷、城墙字儿、钱纹、剪子等。
(2)满族剪纸的传统材料。满族人在有纸以前使用薄片材料进行剪刻镂空,应用于服饰、生活器皿、岁时、礼仪及信仰。有纸以后,由于纸张硬度、韧性、色彩等优点,很快成为部分薄片材料的替代品。但由于树叶、桦树皮、布帛、皮革、辣椒、苞米窝等材料使用的便利性,很多薄片材料的使用延续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