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风:生活方式转变与民间美术的发展
2011/4/26 22:41:55

生活方式转变与民间美术的发展
李东风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四川省 南充市 637009)
摘要: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民间美术的发展既遇到了挑战,又有了新的发展机遇。生活方式转变促进了民间美术产业的创新,也促使民间美术审美的回归,同时促成部分民间美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围绕现代生活的转变,以产业化发展为契机使民间美术得以传承和保护是一条可行之道。
关键词:生活方式;民间美术;产业创新;审美回归;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9838(2011)01-0047-06
当代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已逐渐远离农耕文化时期的生活方式。影视传媒、网络传媒等大众传媒对我国当代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大众的实际审美内容被虚化了,似乎在追求所谓的艺术化的生活,反倒冷落了日常生活方式。而民间美术恰恰融在生活之中,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民间美术那种质朴的、醇厚的审美观念也在产生变化,迷陷于经济利益的诱惑,偏离了应有的品质,具有商品化的倾向。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艺术信息被纳入了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民间美术具有商品化也很正常,需要考虑的是民间美术的产业化发展中如何创新,不是把所有的民间美术都产业化,也不是把所有的民间美术都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序列,仅仅成为遗产而已,应该使其回归生活,符合当代生活方式。
民间美术滋生于现实生活,在当代生活方式改变的情况下,民间美术的创新应立足当代大众的生活方式。围绕现代生活的转变,以产业化发展为契机使民间美术得以传承和保护是一条可行之道。
一、生活方式转变促进了民间美术产业的创新>
民间美术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并不像其他美术形式有大量的自由创造性,它总是受到传统的制约。也正是这一特点,使民间美术得以传承,并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形态。民间美术是大众日常生活中逐渐产生、长期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与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在农耕文化背景下,千百年的基本生活方式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民间美术尽管种类繁多,样式繁杂,但是,只要产生在同一地域,其面貌大致相当。现在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产生剧烈的变化,民间美术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有退出历史舞台的倾向,故而,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然而,也正是民间美术能够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时期,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民间美术的保守倾向会有所突破,生活方式的转变,为民间美术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民间美术中的手工艺一直就是和商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生产手工艺品时首先想到的是经济收入,而不完全是艺术。就是说民间美术一直以来就与产业有一定的关系,并不是现在才提产业化的问题。但是,民间美术不是所有的类型都适合产业化发展,需要区别对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能纳入产业创新的民间美术形式主要有:民间工艺画、民间雕刻工艺、民间金属工艺、民间髹漆工艺、民间刺绣等,这些类型都具有传统工艺美术的实用性特征,即使在现代生活的背景下仍有实用的价值和审美价值。例如,陕北绥德的民间石雕,据2008年统计有石雕企业一百多个,从业人员一千二百多人,年营业收入达二千一百六十多万元,年创汇逾百万元。从市场前景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事业的兴旺以及人们对陕北文化的逐步了解,石雕业的发展前景广阔。还有清涧县和米脂县已有初具规模的石板画公司,年产值在二百多万元左右。从开发的产品来看,文化含金量高,有艺术品位,在原来的石狮子、石牌坊的基础上创新出了各种案头小摆件,并极具榆林地域特色,且种类丰富,是赠予及旅游纪念的上好礼品。
绥德石雕厂
陕北石板画
当然,随着现代生活的转变,民间美术的创新观念也要转变,要加强新技术条件下新材料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