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建:798:红色波普与当代艺术的本土化
2011/8/20 17:24:09
798:红色波普与当代艺术的本土化
李修建[1]
一798艺术区:一种新都市景观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地区的798艺术区,近年来迅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一个都市景观。并被政府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区”的名下,其示范作用极大地促动了其他都市艺术区的建立。为了理解艺术区这一新的都市景观,我们有必要追溯一下798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迅速走上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在前苏联与原民主德国的援助下,1957年,一个以生产电子元器件为主的大型的军工厂——718联合厂,在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大山子地区建成了。718联合厂,全称国营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其下分706、707、718、751、797、798等六个厂区[2],建筑总面积116.19万平方米。建筑资金来自原民主德国对前苏联的赔款,设计施工则由原民主德国承担。
工厂的建筑设计秉承了当时盛行于德国的包豪斯(BauHaus)风格。包豪斯是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现代建筑派别,其设计理念强调建筑应当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讲求建筑功能和经济效益。718联合厂体现出了鲜明的包豪斯风格,水泥现浇的结构厂房,一皆高耸宽敞,有的高达9米,屋顶呈半弧形锯齿状排列,给人以简洁明快的观感。屋顶北侧是斜插的大扇玻璃天窗,这样避免了阳光直射,光线柔和均匀,体现出了建筑的实用性与经济性。
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718联合厂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曾经承担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重要零部件的生产和制造任务。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与诸多国营企业的命运一样,难以经受市场经济冲击的718厂走向了衰败,工人纷纷下岗,厂房大量闲置。至本世纪初,整个718联合厂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70%以上的车间停止运行。
艺术家的到来改变了这里的命运。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搬迁到了718联合厂所在的大山子地区,这所国内最高等美术院校的到来,为798艺术区的成型提供了契机。先是以隋建国为首的中央美院的教师租用了798的厂房作为艺术工作室,然后是罗伯特、徐勇、刘索拉、洪晃等艺术家或文化名人,通过圈内人的口耳相传,很快,这里低廉的房租,便捷的交通,吸引了大批艺术家的到来。从2002年开始,艺术家和国内外文化机构大批进驻此地,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短短一两年内,798已成为集艺术中心、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广告公司、酒吧餐厅、艺术书店、咖啡馆于一体的艺术社区。
798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在创建之初一度面临拆迁的问题,这里原本规划为中关村电子城用地,2004年,北京市“两会”期间,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政府递交了“发挥北京独特的文化产业优势的建议”和“北京798建筑及文化产业保护的议案”,加上媒体对798的大力宣传,引起了官方的重视,正在计划中的大规模拆迁行为随即被制止。2005年底,北京市确立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2006年1月,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人们兴奋地发现,艺术区的存在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2003年,北京首度入选美国《新闻周刊》年度十二大世界城市,原因之一就是798艺术区的存在和发展,证明了北京作为世界之都的能力和未来潜力。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国《财富》杂志一年一度评选世界有发展性的十二个城市之一,入选理由之一是798的存在;更能带来巨额的经济效益,数据显示,北京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超过800亿元人民币,占北京市GDP的10%还要多,文化创意产业已成北京第三产业的引擎。
无疑,798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产物,这里大大小小的画廊、工作室等艺术机构有400余家,798的官方网站(www.798art.org)上介绍了46家艺术空间,其中有14家为海外人员投资创办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