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莉:《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撰写经过
2013/5/31 21:15:02

 
我和我的妹妹邢旗合著了《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此书约75万字,田野考察的图片百幅,图表70余幅,此书进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
我们都是在北京长大的蒙古族,我们上汉族的学校,衣食住行与汉族没有什麽差别,但是在户籍上填的是蒙古族。我们与汉族有什麽不同?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十世班禅大师来到北京雍和宫,很多蒙古族和藏族要求接见,父亲去了雍和宫,给班禅大师磕头,回来把一条红色的丝绳系在我的脖子上,说这样一年不得病。这个时候,我明白我和我的同学不同,开始,有了蒙古族的初步的模糊的意识。
在北京师大女附中读高中的时候,父亲让我阅读了一本我们家存的《蒙古秘史》,我意识到,我的祖先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他们曾经叱咤风云,有一部与我读得历史书不一样的历史。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我来到中央民族大学任教师。这是我有幸结识了著名的元史专家翁独健先生,贾敬颜先生。我系统地听了贾敬颜先生的《蒙古史纲》,我了解了蒙古族的历史和与汉族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构成了马背上的民族的生活。
在中央民族大学的教学生涯中,我学习了人类学和民俗学,特别是听了费孝通先生的关于人类学的多次讲座。这启迪了我对研究游牧文化的兴趣。这时我看到了在美国任教的扎旗斯钦所著的《蒙古族文化概论》,我想我在国内,能否写出一部关于游牧文化的书呢?我的第一部专著就是《游牧文化》,是1995年出版的,实际上书稿已经于1992年完成,当时没有资金,当时出版学术著作非常困难。后来又应邀辽宁教育出版社《草原文化》,2002年又出版了《游牧中国》。
当时研究蒙古史的学者较多,研究成吉斯汗军事文化的较多,把蒙古族的生活提升到文化的角度去研究的专著,这恐怕是第一部。《草原文化》(与易华合作)与游牧文化不同,他是一个从历史的纵向研究蒙古高原文化的书。我认为从大小兴安岭以西,经过阴山山脉到新疆向南直到云南的中甸,存在着半月形的游牧文化圈。这两本书的写作,都对我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不断地回到草原,我看到草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如说,承包草场、牧人的定居、现代机械的使用等等。这时候我就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能不能把内蒙古区域蒙古民族的文化变迁重新书写一下?但是我觉得难度很大。但是我有一种使命感,我感觉应该写,应该回应时代的声音。2004年我申报了国家基金,得到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的批准,我开始进行写作。
我这本书想解决几个问题,第一是蒙古族原文化生态到底是什么样的,它是迁徙的,是游牧的。第二个问题,我想谈一下在游牧文化现在的文化结构是什么,它经过了怎样的转型;第三,它转型以后呈现了什么样的文化结构形态,我认为现在内蒙古区域存在四个文化圈,当然也有前人做过总结,比如农业文化圈、牧业文化圈,半农半牧文化圈、城市崛起的文化圈,我还要说它变迁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文化碰撞、文化交融、文化冲突,使致于游牧文化在近三百年之间发生了这样一种变化,我觉得这个变化对于蒙古族来说是亘古未有的、是惊天动地的。
下面我想说一下这本书的特点。
1,这本书确实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思考的,特别是今天在座的,我就不一一点名了,很多专家学者,我都不止一次地览阅了你们的著作。我的这本书是想把三百年来游牧文化变化的过程梳理清楚,从清代民国时期一直到解放以后、现在草场承包、大部分牧人实现了定居的过程说清楚。
2,这个过程是一个大的动态的过程,我觉是两个族群——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互动的、不断撞击的过程,也是蒙古族内部的一种变迁和外面的撞击相汇合、相交融的过程,它还是一个大传统的制度文化,比如清代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