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遗产·实践与经验
2009/5/26 15:57:41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版次:2008年12月第1版
内容摘要
本书强调田野工作,所侧重的是本土化的经验与社会事实。因此,中国经验是本书的特色与切入点。书中许多论述都是来自田野的第一手资料,所使用的材料大部分是作者十几年来所做的一些具体个案研究,其中主要是作者所承担的两个大型国家重点课题—“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和“西部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里的一些个案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能感受到中国政府及不同地域的民间社会,包括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中对遗产保护所持的各种不同态度及认识,这一切形成了种种“权威”与“力”,它们在合力重新建构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的中国民间文化和民间社会。从某种程度来说本书就是在剖析和展示这种重新建构的过程。
目  录
引言/001
一、 研究的缘起/002
二、 主要关注点与研究方法/004
三、 由时间尺度形成的“异文化”经验/007
第1章
不同语境中遗产的概念/011
一、 有关遗产的概念/012
二、 中国语境中遗产的概念/013
三、 欧美语境中遗产的概念/017
四、 日本、韩国语境中遗产的概念/020
五、 不同语境中遗产概念理解的偏差/023
第2章
欧洲经验在中国的实践/025
一、 生态博物錧模式的建立/026
二、 谁能拥有文化解释的权利/029
三、 警惕潜藏的文化殖民/035
第3章
全球一体化与文化边缘人/037
一、 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集体出走/038
二、 面对外来文化的长角苗人/040
三、 寨子里出外打工的群体/042
四、 传统文化的边缘化/045
五、 年轻人的向往/048
六、 自主权与生存权孰重孰轻/051
第4章
文化变迁的两种不同模式/053
一、 关于建立文化生态区的思考/054
二、 不断变革中的长角苗文化/055
三、 文化地图的断裂与重构/066
四、 文化变迁的不同模式/067
五、 西方理论与具体实践之间的距离/068
第5章
遗产语境中的民族艺术/073
一、 将民族艺术还原到其所属的文化系统中/074
二、 长角苗的艺术与文化符号/076
三、 长角苗艺术的表达方式与文化类型/078
四、 长角苗的图像艺术与装饰主体/079
五、 长角苗服饰纹样的象征意义/083
六、 长角苗的声音艺术与政治权利/087
七、 长角苗人声音艺术伯表达场所/091
八、 长角苗人的艺术与历史记忆/093
九、 长角苗人艺术形式的文化表达/097
第6章
民间艺术与民间原生文化之间的断裂/101
一、 陕北的民间艺术/102
二、 洛川的面花与刺绣/103
三、 安塞的农民剪纸/109
四、 农民艺术家的审美困境/121
五、 农民画的创作训练/124
六、 农民画的创作危机/128
第7章
边缘化了的乡村手艺与手艺人/131
一、 关注乡村手艺及手艺人/132
二、 过时的农家器具/132
三、 村子里工匠的命运/135
四、 陕北窑洞与箍窑人/137
五、 已经萧条的陈炉镇窑火/145
六、 罐罐窑村不再烧罐罐/152
第8章
人文资源与民间文化的再生产/155
一、 来自西方后现代思想的启示/156
二、 从文化遗产到人文资源/158
三、 西部民间文化再生产的基本概念/160
四、 作用于民间文化再生产的各种“力”的构成/163
五、 传统文化的流变与再生/177
六、 民间文化再生产中的空洞化/184
第9章
遗产保护与道德文化的重建/189
一、 全球一体化中的“文化自觉”意识/190
二、 来自生物入侵的思考/192
三、 文化发展整体观的提出/194
四、 关注农民心灵的绿洲/197
五、 道德文化也是一种社会资本/202
第10章
遗产保护中的生态压力/207
一、 中国西部文化中的生态压力/208
二、 遗产保护中的生态概念/213
三、 人类所面临的文化反思/217
四、 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与人类未来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