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荣:《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附李修建书评)
2009/12/10 20:54:44
内容简介 《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系统研究了中国夏商周时期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当时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等器皿,甲骨文和金文等文字,以及文学等艺术形态中的审美特点,阐释了夏商周时期艺术创造的规律,并对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作了概括和总结,从而揭示出中国审美文明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朴素的审美意识走向相对丰富的理论形态,再发展成为成熟的美学思想的演变历程,填补丁中国美学史中先秦诸子以前的夏商周审美意识发展史研究的空白。 作者简介 朱志荣,男,1961年生,安徽天长人。先后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1995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获得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和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等。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已出版专著有《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学艺术论》、《西方文论史》、《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中国审美理论》、《中西美学之间》、《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等,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 编辑推荐 《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是在2002年出版的《商代审美意识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的成果,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
第二节 夏商周荚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夏商周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从审美意识到美学思想
第五节 夏商周荚学思想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夏代的审美意识
第一节 夏代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审美意识概述
第三节 陶器
第四节 玉器
第五节 青铜器
第二章 商代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社会生活
第二节 宗教
第三节 艺术文化
第四节 美学思想的萌芽
第三章 商代陶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造型
第三节 纹饰
第四章 商代玉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造型
第三节 纹饰
第四节 艺术风格
第五章 商代青铜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造型
第三节 纹饰
第六章 商代文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文字的起源
第三节 甲骨文字形
第四节 甲骨文书法
第五节 青铜器铭文
第七章 商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起源
第三节 卜辞和《易》卦爻辞
第四节 《尚书·盘庚》
第五节 《诗经·商颂》
第八章 周代社会背景
第一节 社会生活
第二节 宗教
第三节 文化艺术
第九章 西周器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陶器
第三节 玉器
第四节 青铜器
第五节 青铜器铭文
第十章 东周器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陶器
第三节 玉器
第四节 青铜器
第五节 青铜器铭文
第十一章 东周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诗经》
第三节 《楚辞》
第四节 诸子散文
第五节 历史散文
第十二章 东周儒家美学思想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孔子
第三节 孟子
第四节 荀子
第十三章 东周道家美学思想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老子
第三节 庄子
第十四章 东周其他美学思想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易传》
第三节 《考工记》
第四节 《乐记》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直面器物的美学研究——读《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
李修建
中国古典美学的系统性研究始自上世纪80年代,30年里成果斐然,既有大量通史性研究,又有诸多断代史研究,还有相当数量的针对概念、范畴的研究。可以说,这些研究触及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各个领域。同时我们需要看到,绝大部分中国美学史著作都将研究起点确立为先秦诸子,鲜有涉足夏商西周者。个中原因非常简单,“文献不足故也”。勿庸讳言,对于公元前841年前夏商周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