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长智:一部文化人类学的力作——读田明新作《土家织锦》
2009/12/24 15:37:54

一部文化人类学的力作
——读田明新作《土家织锦》
海南大学教授 詹长智
己丑春节刚过,收到田明兄寄来的新作《土家织锦》。打开邮包,展读新作,让我惊喜,更让我震撼。首先是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封面装祯,简洁大方的十六开精装本中间镶嵌一块土家织锦真品,让人真正触摸到质朴深遂的土家织锦文化。浏览全书纲目,但见视野广阔,结构严谨,足可窥见这是一部有关土家织锦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及至阅读全文,更觉书中无半句虚言,无一字无据,其独到的见解和入情入理的分析,更让人确信这是一部有关土家族和土家织锦文化发展与演进的文化人类学与工艺美学的创新之作。黄能馥、王海霞两位专家的序言,对本书和田明关于土家织锦的研究工作有极高的评价。他们的评价专业而中肯,决非一般的溢美之辞。而作者的后记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深具人文情怀的叙事诗。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自己所生长的这块土地的深情,对自己所出生的这个民族的热爱,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执着。这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对民族文化以及其中的人物和事件充满情和爱的美丽诗篇!
田明兄与我相识在南京,我当时在南京人口学院教书兼班主任,他是我班上年纪最大的同学之一,博学多才,之后我们又短暂相聚于海南。此后近二十年,偶通音讯,未再见面。在我的心目中,田明兄是一位儒雅的美术家,有着勤奋、执着和活跃的性格,特别在中国画方面颇有成就。但是当我看到他的这部专著之后,才真正了解他的深厚家学渊源和丰富的学术与艺术的人脉关系。所以,这件有重要意义的学术成果由他来完成也就顺理成章了。实际上,对许多事情来说,有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微妙。积其一生的挚爱,再历十个寒暑的艰难跋涉,他终于完成了这项事业,这是他个人的幸事,也是文化的幸事。
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和人类群体的不断分隔与交融,形成了多元而复杂的人类文化体系。中华文化更是如此,既博大精深,又纷繁复杂。于是,以区域文化或民族文化为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与之相关的民族学、社会学诸学科有日益繁荣之势。据我近期所作的一项统计,在清华同方CNKI中国知识总库中,1985至2008年的时间段内,有关区域历史文化和地方(民族)特色学科的学术文献总量(在国内期刊和主要报纸上发表的研究论文、重要论著或学者的述评、各种学术活动的报道)约2万个条目。在条目总数中不包括以汉、外文和少数民族文出版的学术著作的条目。这些文献共涵盖35个文化地理单元和48个已经正式命名并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学科。在这些逐渐成为“显学“的特色学科中,有32个以地方命名(如徽学、吴学、齐鲁学、泰山学等),10个以民族命名(如藏学、蒙古学、瑶学等);还有一些以研究方法命名(朴学、徽州朴学);或者以学术流派产生的时代命名(如宋明理学、乾嘉学派等);还有一些是以更加宽泛的地理概念命名(如黄河学、长江学、燕赵文化与北学等)。梳理这些区域文化与学科的类型与习称可以看出,大凡有一定的历史延续和文化内涵的地理单元和人类族群,都可形成自身特色的区域与民族文化,以及相应的特色学科,土家学则是其中之一。
土家族是一个现今有近600万人口,有着延续数千载的族群历史,在湘鄂川(渝)黔广泛分布的民族。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关于土家族和土家文化的识别、发掘和研究即开始受到我国众多著名人类学者的重视。著名学者杨成志、罗常培、严学窘、潘光旦、王静如、汪明(王禹)、施联珠等曾经是这一学术领域的开拓者。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文化人类学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在我国中断了近30年,有关土家学的研究几近停顿。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促使人文社会科学再度兴起。但是,众多因素影响到这一时期的科学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