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律格:《雅债:文徵明的社会性艺术》 (附李公明书评)
2010/12/4 0:34:57

文徵明的“艺术史”……通行证与墓志铭  作者:李公明 
英国学者柯律格(CraigClunas)的《雅债:文徵明的社会性艺术》(邱士华等译,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月)是一本很值得关注的艺术人类学个案专著。原著ElegantDebts:theSocialArtofWenZhengming,1470-1559出版于2004年,作者自述该书是近十多年来英文学界的艺术史研究中“专书写作方式”(即一本书专写一个人)复兴的产物。然而此时的这种专书与过去的专书(那种被“新艺术史”所批评的专书写作)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作者认为这种区别主要是“意识到艺术史已经是个更宽广的学科,并试着将之与其他领域所关心的知识课题相连结。如人类学家的作品,以及那些讨论‘自我’与‘个人’在不同时代里如何被建构、并挑战艺术史于十九及二十世纪初成为学科时所依凭之哲学论点的著作,对我而言便格外重要”(第7页)。这是关于本书写作背景的一个简要说明,它使我们认识到在所谓的个案研究背后应该有着宽广的多学科资源与之相联系,而且应该在观念上有所更新开拓。
从本书的内容来看,无疑是在文征明研究中开辟了新的领域:在社会的、社交的情境中的文徵明,大写的“艺术家”被还原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文人雅士,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机中展露着他的才华和性情。这种研究取向除了要以与文徵明相关的所有文献资料和他本人的作品为基本依据以外,还要借助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方法,特别是从人情义务与礼物交换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徵明。全书分三大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主要处理文征明的前半生活动与场域,第二部分论述其仕途与官场网络的关系,以及以苏州为中心的地方性归属与表达,第三部分着重研究他后半生的活动、交往场域,包括顾客与弟子;最后一章检视在文徵明死后如何凝聚出一个一贯且鲜明的“伟大艺术家”形象(第20页)。这种“专书写作”虽然篇幅很长、资料也极为丰富,但是与过去汉语读者所熟习的“个人研究”专书(如过去我读过的刘纲纪写的《文徵明》)有很大的区别。作者自言该书并不处理文徵明的“生平与时代”(第19页),也较少着墨于过去文征明研究中最重要的主题:风格与笔墨,尤其是后者已被西方评论家作为问题提了出来。作者对后一问题的回答是,一是由于亲身经验的局限,二是对风格与社会情境之关联的复杂性和细微性的警惕。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把上述探索看作是对文徵明的生活与创作的社会情境的复原(在作者看来这仍然是一般的“艺术的社会史”),仍然会错失本书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文徵明是如何在各种活动场域中建构主体与自我的?在以礼物为核心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相关理论场域中,所有的逢迎、巴结、编织人际网络都与艺术家声望的建立有着极为真实而且复杂的关系;或者以今视古,以对今天艺术名利场的人际网络的观感回首古人的社会生活,可能会对认识人情往来与艺术品作为“物”的性质和意义有所帮助。不管如何,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很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无欲无私、只受审美理想召唤的艺术家,有的只是在社会脉络中的经营与建构。
与对“艺术家”称号背后的真实主体的披露相联系的是对“艺术品”的看法。作者清楚地知道有批评家会把该书观点看作是使艺术品降格,使艺术品成为不具有自身意义的、仅代表某种社会关系的记号(第18页);他的回答是,艺术品作为一种物品究竟为何存在是不可以被作品的外在形式研究所取代的,而且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应该在“物品”与“艺术品”之间寻求最丰富的阐释空间。顺着这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