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新书淘宝·社科
2011/1/13 12:06:54
作为对蔡定剑的纪念,今年最该推荐的或许是《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和《论道宪法》,两书都展示他在宪法和政制研究领域的成果,探求中国宪政发展之路。郑也夫多年来一直坚持选编优秀学生论文,逐年出版,于是有了《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2010》,内容涉及艾滋病患者、农民工职业病、中学教育等。
“中国模式”正在成为世界热点问题,《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归纳“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比民主更重要、政绩合法性等八大理念。可参考阅读的是丁学良的《辩论中国模式》,分析中国模式产生的原因和背景,论证其内涵,对其绩效做中肯评价。该书是社科文献社“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丛书”之一,另三种是金观涛的《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资中筠等的《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秦晓的《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美国学者的《中国预言:2020年及以后的中央王国》说,十年后的中国仍专注于经济发展,是亚洲的主导力量。王中江的《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一个新的全能式世界观》也是同类问题的讨论。
与现代化讨论相左,《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和《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用超稳定系统这一套模式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基本特点,论证传统深层结构如何左右中国现代化进程。
除这些对中国的宏观讨论,还有微观记录,《气与当代中国乡村的社会稳定》通过案例分析农民群体抗争行动的目标、动力和机制变化,《送药下乡:现代中国疾病政治》梳理疾病被政治化发展的基本逻辑,《博弈:地权的细分、实施和保护》是制度和制度变迁研究专家张曙光关于土地制度和政策的三篇研究报告。《中国不怕》,徐滇庆讨论中美汇率争端、贸易战和粮食安全问题,指出我们不怕制裁,而且要适度降低粮食库存。
外国的借鉴也很重要,所以有《居安思危——苏共亡党20年的思考》,核心观点是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新华出版社有一套三册《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布什执政时期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人员写了本关于美国政策建议型著作《美国的下个世纪——美国如何在其他大国崛起的时代里保持繁荣》,还有《美国对外政策》、《美国军事》,《华盛顿规则:美国通向永久战争之路》则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华盛顿共识”。法国的亚洲问题专家在问《谁是亚洲领袖:中国还是日本?》,日本人安世舟则在研究《漂流的日本政治》,这些都是社科文献社的国际问题重点图书。
在理论方面,美国人类学家詹姆士·斯科特的经典著作《国家的视角》揭示国家在面对自然和社会时表现出来的设计逻辑。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领衔提出《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请到法国总统萨科齐为本书作序。吉林出版集团在讨论《什么是好生活?》和《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好的公共生活以民主来保障群体的公共幸福,价值内涵是维护尊严,理智状态是推崇真实。
2010年,国家公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纲要起草人之一朱永新还有《给中国教育的100条建议》,内容触及大学行政权力、大学转制试点、择校、教育问责、高考改革、教育公平等一系列话题。北师大出版社及时组织编写纲要的配套学习系列丛书三种:《解读》、《教育局长读本》和《中小学校长读本》。北大社既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培养的《状元爸爸的教子笔记》,又有《家有中等生》,还有《中国孩子最喜爱的国学读本》丛书、《就这样考上北大》、《究竟什么样的孩子适合留学?》等。
文史国学,且喜且忧
社科书出版中,民营出版的比例逐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