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
2011/1/21 12:10:08

作者:叶舒宪 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7-1  内容简介 跨学科研究是当代学术发展的重要趋向。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教科书。作者在二十多年的跨学科研究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将文学与人类学两大学科的知识打通和重构,为文艺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创新的理论范式及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本书较系统地梳理了文学人类学在20世纪国际和国内学术发展中的产生脉络,针对各学科的本位主义弊端,提示重新打通文史哲及宗教学、心理学的可行途径,重点阐述文学的发生、文学的治疗、禳灾等文化功能问题,并强调文学人类学方法与国学传统相结合的四重证据法,突出其对研究生教育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 叶舒宪 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99年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英国学术院、剑桥大学访问教授。2003年荷兰皇家学院客座研究员。2006年新西兰奥塔吉大学讲席教授。兼任四川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教授,兰州大学翠英讲席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出版专著26部,并被翻译成为英、法、日、韩等文字。代表著有:《中国神话哲学》、《(诗经>的文化阐释》。《高唐神女与维纳斯》,《<庄子>的文化解析》、《文学与人类学》、《千面女神》、《两种旅行的足迹》、《耶鲁笔记》、《(山海经)的文化寻踪》等。主编“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文学人类学论丛”等。 目录 序
第一编 史与论
 第一章 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 文学人类学——文学三范式与批评史三阶段
  第一节 从民族文学到比较文学
  第二节 人类学想象
  第三节 人类学与20世纪思想史转型
  第四节 从比较文学到文学人类学
  第五节 文学人类学研究之始——弗雷泽的造人神话分析
  第六节 总结:文学人类学的发生谱系
 思考题
 第二章 20世纪文学学科的“人类学转向”
  第一节 引论:“语言学转向”与“人类学转向”
  第二节 学科本位与“知识/权力”的宰制
  第三节 人类学的知识全球化:文学学科开放与更新的动力
  第四节 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的学科相关性及互动
  第五节 从人类学到文学:问题群的移植与对应
  第六节 什么是文学?——朝向“文学人类学”新认识
  第七节 从“叙事治疗”看文学人类学的应用
 思考题
 第三章 人类学的文学观——西方知识范式对中国本土的创新与误导
  第一节 引论:本土文化自觉与知识的合法性问题
  第二节 什么是“文学”——追问学科建构与知识范式合法性
  第三节 西方“文学”、“文学史”观对本土知识系统的误导性
  第四节 重建文学人类学的本土文学观
 思考题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构成与民族文学
  第一节 反思“中国”和“少数民族”
  第二节 文化人类学与后现代知识重构
  第三节 学科体制的散碎与僵化阻碍知识创新
  第四节 整合视野:多族群互动与中国文明发生
  第五节 中国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
  第六节 文化并置与反观
  第七节 总结:重建文学人类学的中国文学观
 思考题
第二编 文学发生
 第五章 惚恍与迷狂——灵感的民族志
  第一节 缪斯神话与诗人迷狂
  第二节 迷狂真相:巫师苏格拉底与凭灵萨满
  第三节 福柯的发难:谁惧怕“狂”
  第四节 灵感民族志:《格萨尔》通神艺人
  第五节 互为“民族志”:老子惚恍说与史威登堡通灵说
  第六节 萨满:迷狂叙事的多元呈现——从民族志到文学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