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主编:《中国见解——社会变迁中的知识运动》
2011/4/11 14:38:50
目录Contents
序言方李莉/I
性别问题上的生理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 李银河/1
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谢立中/26
消费发展观:社会发展的新范式 郑红娥/71
宗教行动者:一种宗教资格论方文/88
当代中国法学理论学科的知识变迁 侯猛/119
日常生活与中国人的人情世界论略 杨威/134
文化变迁的不同模式方李莉/145
—— 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考察所引发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与村落研究
——基于田野经验的思考李立/172
时间、空间、语言混乱与“共有地”朱晓阳/187
甘肃人文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关键概念藏海群/231
(发言稿)
费孝通先生的民族理论周星/237
从“文化自觉”到“教育自觉” 钱民辉/258
—— 费孝通与教育人类学研究
人类学影响下的中国“新社会史”吕文江/277
——“新社会史”丛书1 、2 、3 辑读后
个案、理论与普遍性的反思 刘夏蓓/287
(发言稿)
杜会转型与刑法发展刘仁文/293
“公民宗教”与世俗化问题 昝涛/312
——项思想史的考察
编后记 于惠芳/331
中国见解——社会变迁中的知识运动
序 言
在北京大学的社会学系外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是曾经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后流动站及北京大学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的博士后流动站(现在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已合二为一)做过博士后或还正在做博士后的学者们。许多人虽然都已先后离站多年,但每一年大家依然聚到一起,谓之“回站日”,就好像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对不起,里面许多都是男性)。
众多的博士后们聚在一起,三句话离不了本行,仍然是探讨学问。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群体,虽然学的都是社会学人类学专业,但这只是一个大平台,几乎每个人研究的学问都有自己的角度,跨学科研究成为这个群体的特色。多元化的研究和多元化的角度,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碰撞,觉得受益颇多。
于是大家贪恋这样的机会,珍惜这样的聚会,感觉到多角度的探讨汇在一起形成了许多新思想和新理论的火花,这似乎是一股尚未喷发的力量,社会学系的领导还有社会学系具体分管博士后流动站的老师开始重视这样一股力量。于是,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支持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联谊会得以成立,通过民主投票推选出高丙中教授为首届联谊会理事长(本人荣幸的被推选为第二届理事长),同时推选出了为大家服务的执委会委员们。在社会学系领导及具体分管博士后联谊会工作的老师的支持下,在执委会及全体博士后们的推动下,每年的学术讨论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具体的汇成集子,取名为《中国见解》。
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是来自于西方,其研究方法和视角自然也染上了许多的西化色彩。但将这系列的集子冠名为《中国见解》,我想是因为大家都希望通过努力的探讨能形成有别于西方的,本土化的见解和理论。这种理论是前沿的,但又是中国的。
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大的社会变革时期,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迅速转型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世界的一体化,需要我们有更开阔的胸怀和眼光来面对世界发展带来的新局面,并加入到世界的经济体系和文化体系之中,与之形成互动。这一切都需要有新的理论和新的研究来促进这种新的发展,并促进中国新的文化,新的经济和新的政治格局的形成。这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和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任务,而建立在这样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探讨以及社会的调查研究,就尤其重要。
这不是一系列某一专业研究的论文集,而是系列的有关社会科学理论及方法如何结合中国现实社会问题所进行探讨的前沿研究。这本集子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