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丝织入“非遗”――而今保护从头越
2010/2/4 10:48:05

缫土丝
晾晒绵兜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布扎比(编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审议并批准了76个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由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中国丝绸博物馆)、江苏省(苏州市)、四川省联合申报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荣列其中。至此,嘉兴市申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现了零的突破。
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2010年我们需要迎接联合国官员的考察验收。入选后,也意味着保护工作的正式开始。嘉兴该如何做,有什么计划?专家对嘉兴有什么建议?有何期待?
 
【一个样本】
 
桐乡:设想如何变成现实
 
冬日暖阳下,农家门前白花花的绵兜一排排,闪着耀眼的光芒。对面的厂房里,潮湿并泛着一股奇怪的味道,几个老太太正麻利地剥着茧子。手泡在水里,手指翻飞,蚕蛹被快速翻出,迅速剥离。
这道工序叫手工剥茧,属于清水丝绵多道工序中的一道。她们都是桐乡市洲泉镇世代的农民,也是世代的蚕农。但如今,“蚕依然养,春秋两季,一季不到一个月。养个三四张,收入千元左右。子女都不养蚕,在工厂里做”。
她们并不知道,她们世代相传的养蚕栽桑的技艺,已经是全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她们来说,这门技艺能给她们带来实惠,更加实实在在。像她们工作的蚕丝被服企业,在洲泉以及附近的大麻镇上,已经注册有210多家。据洲泉镇工商所副所长钟建琦介绍,洲泉作为一个镇,蚕丝生产企业占到全国17%左右,2009年销售额高达10亿元。
与蚕丝被服的产量与销量逐年增长相比,当地养蚕总量却在逐年下降,掌握传统蚕桑技艺的都是老人,年轻一代很少做,传统技艺可能会逐渐流失。
洲泉镇以蚕丝产业出名,在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艺处处长陈双虎眼里,这里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试验地。
洲泉镇上还保存着良好的蚕桑习俗:每年一度的双庙渚“蚕花水会”(也称“蚕花胜会”)是当地百姓的大日子。双庙渚“水上蚕花会”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农民祈求田蚕丰收而起的民俗仪式。自1998年第一次恢复以来,“蚕花水会”已举办了7届。双庙渚“蚕花水会”习俗在嘉兴市的非遗保护规划中,是建议被列入保护社区的项目,这里保留着高杆船、拳船、缫土丝、扯清水绵兜等技艺。
双庙渚“蚕花水会”为水上盛会,“含山轧蚕花”则是陆上盛会。桐乡市蚕俗“轧蚕花”与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的蚕桑丝织技艺,都被列入“世界非遗”传承社区――以祭拜蚕神、佑蚕丰收为出发点的“轧蚕花”庙会最具代表性和群体性。桐乡地区很多地方都有此类活动。影响最广、规模最大的是含山轧蚕花庙会,这是集祀神、娱神、娱人于一体的庙会。
 
此次入选“世界非遗”后,桐乡市有何打算?
 
在桐乡市文化馆副馆长祝汉明的设想中,做好生态区的保护工作,是毋庸置疑的。除此,“含山轧蚕花”和“蚕花水会”要办好,同时他还想在洲泉丝绵产业集聚区做一个蚕桑丝织的展示馆,将两者结合,结合集中展示和长期展示的优势。他还想从原生态的蚕桑丝织民俗中提炼出一套精品文艺节目――就像“云南印象”――放在乌镇景区长期演出。另外,濮绸的挖掘及其技艺的恢复,也是他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要将设想变成现实,困难很多。资金从哪里来?进一步挖掘桐乡特色的蚕歌、蚕花水会、濮绸都迫在眉睫,但怎样恢复,怎样认定?技艺的环节流失,比如濮绸的织工已经找到,但中间环节的技艺已流失,要怎样恢复?要提炼精品,没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