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藏族文艺的“活化石”
2010/3/11 10:08:30

每年的雪顿节,在罗布林卡总是会挤满当地群众和来自各地的游客。他们很多是被这里正在上演的被称为“西藏民族原生态文化艺术演出”的藏戏节目吸引过来的。《卓娃桑姆》、《诺桑王子》等传统藏戏在这里被一次次地演绎,而观众们也与演员们一起陶醉其中。这样反复的演出与观赏,让藏戏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艺术融入到西藏百姓的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古老艺术重新焕发光彩
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条件,藏戏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不同的流派风格。其中白面具派属于旧派,而蓝面具派属于新派。堆龙德庆的朗则哇、乃东的扎西雪巴均为旧派白面具派;而迥巴、江嘎尔、觉木隆、香巴等四大剧属于新派蓝色面具派。藏戏在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的程式。演出通常都是广场戏;演出时的化妆较为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乐器也十分简单,只有一鼓一钹,演出时有人在一旁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剧中人物道白很少,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多,显示出粗犷的特性。藏戏作品十分注重和讲究传统的情辞文采,又能注意采撷群众语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剧情古朴淳厚、沉雄奇崛、瑰丽多姿,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在表演艺术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
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地方政府对民间著名的职业、半职业戏班演出的剧目,包括脚本、演出形式、唱词等审查控制十分严格;对每年参加雪顿节演出的戏班出场的先后顺序、演出剧目均有严格规定;对具体表演形式也要按噶厦的意图对每一个剧目的唱、念、表、舞、技等加以规范,凡违反或不能达到要求的,均要面临严厉处罚。藏戏艺人大都是农奴,除奉差演出外,常年要靠劳动和流浪卖艺为生。解放后,藏戏逐渐改革发展壮大,从露天广场搬到了舞台。党和国家对民间文化传承高度重视,成立了专业藏剧团。自此对藏戏的剧本结构、唱腔、舞蹈、面具,以及整个演出格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并开始增加了乐队、布景、灯光、化妆。现在,藏戏既能在广场、自然环境里表演,也可以登台表演。
传承发展成果丰硕
“过去我们是农奴,演戏就是服差役,艺人们只能靠乞讨或打短工度日。” 说这话的大次旦多吉,是西藏民主改革前拉萨觉木隆藏戏班的艺人。1960年,以觉木隆藏戏班为基础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大次旦多吉成为剧团的一名藏戏演员。
老人回忆,藏剧团成立后,国家为其充实了一批汉族文艺骨干,帮助挖掘整理了传统的《诺桑法王》、《朗莎雯波》等八大藏戏。半个世纪以来,藏戏剧目在内容上剔除了宣传封建迷信的糟粕,在艺术形式上由简陋的广场戏发展成为了舞台表演艺术,传统的面具也逐渐被化妆艺术和脸部表情所代替,通过取其它剧种之长补己之短,藏戏艺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现在是要啥有啥,我们没理由不把这项艺术很好地传承下去。”在去年新落成的藏戏艺术中心内,原西藏藏戏团团长小次旦多吉感慨万千地说。这座总投资近3000万元、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的艺术中心内,大剧场、多功能厅、练功房、展厅一应俱全,是全区最好的演出场所。
自治区藏剧团成立40多年来,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在藏戏各个艺术门类都具有较高素养的专业人才。班丹旺久、巴桑、朗嘎等中青年演员成长为团里的中坚力量。发掘、改编、锤炼了一批常演不衰的大型传统剧目和小型精彩片断,实验性地创作演出了一系列藏戏新剧目,并通过对藏戏各方面艺术人才的培训锻炼,一批传统剧目的改编上演和一系列新剧目的创作探索,使藏戏摸索到了一条正确的路子。藏戏的发展逐渐成为既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又继承弘扬了民族传统特色的一种崭新的艺术。
民间戏班方兴未艾
组织藏戏队之前,33岁的琼达一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