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多元共生是显著特点
2010/3/29 11:29:43

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
大家好!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知识界甚至广大民众的关注。关于国学与传统文化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这次我想讲的是,在传统文化与国学热兴起的背景下,当代中国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一种张力和互动。现在大家已经逐步意识到传统资源并不是现代化的障碍,而是它的有益补充。就是说,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自己的传统。
当代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有点像交响乐一般的繁丽,它呈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多重变奏。如果比做贝多芬的交响乐,应该是第五交响乐《命运》。当代中国在传统与现代的这种交错互动和变奏的过程中,彰显出中国的现代以及未来的命运。
“知音”难觅:如何解读当代中国 
当代中国有点像一个走红的明星,注意的人多了,谈论的人多了,称赞的人多了,挑剔的人也多了。报刊、传媒、网络对她的引用率大幅增加。但问题是应该怎样解读中国。
早期西方的传教士、汉学家,把中国说成是一个“谜”,所谓“谜一样的国家”。现在没有人说中国是谜了,但真正了解中国,并不容易。中国以外的人了解中国不容易,中国人自己也不一定对自己的国家有真正的了解。因为了解,特别是真了解,是很难的。不用说一个国家,就是真正了解一个人也是很难的。中国古代有一部书叫《文心雕龙》,南朝时期刘勰写的,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成体系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其中的一篇叫“知音”,开头第一句话就说“知音其难哉?”,可见“知音”难得。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常常感到知音难求,《红楼梦》里的紫鹃姑娘不是也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吗?如果替我们国家着想,要找个知音就更难了。所以20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一篇文章当中特别讲到,对待古人的著作要具有“了解之同情”。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你要想了解别人,你就要设身处地,同情他的处境,对他不得不这样讲的话,不得不这样做的事,能够给予一种同情。假如我们每个人都具备这种态度,就容易处理好和个人和他人的关系了。
中国确有不容易了解的一面。一方面,反差大,城市与乡村、东部和西部、富人和穷人,彼此的差异判若两极。另一方面,有多种面孔,高速发展、中国人有钱了、全民皆商、世界工厂、大工地、潜在威胁等等,对这些,不同的人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解读,但每个人只能截取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侧面,却不敢自称读懂了中国。其中无法回避的难题是:中国人口太多。在13亿人口面前,一切问题都有理由,任何弊病都非偶然。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中美刚建交的时候,美国总统卡特到了中国,跟小平同志见面,谈得很好。最后卡特提出来对中国的人权问题表示非常关注。小平问指哪一方面?卡特说比如迁徙权、流动权不能得到保证,很多人想来美国,他们不能得到中国政府的允许。小平说你要多少,一个亿够吗?卡特不说话了。如果真有一个亿到美国去,他受得了吗?故事是真的,版本可能不同,我不过取其意而已。
但在问题丛生的同时,当代中国也给人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机会。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舞台。很多留学国外的人,包括和中国有工作或者文化关联的外国人,更不要说那些大大小小的企业经管和做生意的人,他们都感觉到、意识到,中国是当今世界可以一显身手的地方,用一句广告语,叫做“一切皆有可能”。
我的意思是说,当代中国是一个正在变化的中国,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
问题是,这个日新月异的中国,往什么方向发展?总的来看,是走向富强之路,走向现代化之路,走向人类文明的共同方向。
梁启超曾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从黄帝到秦统一,为上世史,称作“中国之中国”;秦统一至乾隆末年,为中世史,称作“亚洲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