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移动与收放——中国纸伞的结构设计研究
2009/6/7 11:42:36
移动与收放——中国纸伞的结构设计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编辑部 李立新
[摘 要] 江西婺源甲路纸伞是中国纸伞中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对甲路纸伞考察,研究纸伞在滑动中收放的现象,观察到一个联动的方式。这一方式已综合应用了力学、材料学、机构学原理,将收放功能要求、设计可靠性以及工艺性集为一体。在构件的结合上,用活动的节点替代固定的节点结构,用钻孔穿线的连接与竹销钉连接相配合,并应用了楔配合自锁机构来锁定展开结构。中国纸伞的设计之巧妙,尤其是应用了多种配合相结合的联动形式,其构件联接整合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表明这一设计在机构学、工艺学和设计学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的价值。
[关键词] 中国纸伞;滑动收放;联动方式;伞结构史
伞被称为是“移动的屋顶”[1],这一“屋顶”主要由一根直立的竿作支撑,围绕这根竿,装置有放射状的活动骨架和可滑动的巢,能随时开合收放,既轻巧,又简捷,由此构成了著名的伞的结构形式。
伞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几乎与青铜器、瓷器一样古老。几千年来,伴随着先民的生活,经历了烈日风雨的考验,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它比其它传统器具更具生命力。在现代高科技急速发展的今天,它在结构装置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仅在材质上略施替代就延续下来,至今仍是我们生活中必备的器具之一。
中国纸伞的设计有三个优点:首先是经济,因为纸、竹在中国非常充裕,中国是发明纸的国度,竹的资源也最为丰富。同时,生产加工成本低廉,因此,不论贫富,户户必备;此外,纸可轻易折叠,涂油的纸有良好的防水防晒性能,竹具有较好的弹性和韧性,具有一定的张力和抗压力,不易折断;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伞的滑动收放结构设计,这带来了很多优点,其中之一是携带方便,能满足访亲走友、长途跋涉等生活所需,并可随时适应多种气候变化。开合收放的伞结构还被用于生产与军事活动,并被引伸出种种民俗事象,成为文化的一种表征。
甲路纸伞的延续
对这种具有普遍性的伞结构作分析,可以从深入观察典型的一例——甲路纸伞开始。甲 路位于江西省北部山区,婺源境内,距景德镇约六十公里,这里是中国现存的少数几个传统制伞地之一。婺源在地域、文化上属徽州系统,早在明清时期,甲路伞就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
2006年5月,我为完成《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第二卷的编撰任务,带着南京艺术学院两位研究生赴江西婺源、南昌、安义等地进行了一次传统器具及生活方式的考察,行前,我就将纸伞这一器具个案的考察地定在婺源的甲路。5月15日上午8时,我们一行乘班车自景德镇出发,9时30分,车过甲路,司机招呼我们下车。
甲路是一个自然村落,山明水秀,宛若画境。(图一)甲路人口约1600人,农作物以水稻、玉米、茶树为主,村后小山包种植桃树、李树、粟树、桂花树和大片竹林。村前有一条溪流,我们通过一座石板小桥进入村里,全村依山而建,有两条上下并行的街道,房屋古朴、错落有致。沿河街道是明清老街,就在这老街上,制伞最盛时期约有40个伞店,工匠近200人,每店有3—5人制伞。上面是新建街道,我们在一座弃用的影剧院二楼找到了这次要访问的制伞老工匠,人称“甲伞真人”的胡周欣。
胡师傅腰系围裙,正在修整散落的伞骨子,见到我们他停下手中的活,热情地和我们聊了起来。(图二)对于纸伞,人们往往将其作为一个“过去”了的古老事物来理解,但在胡师傅心中,它不仅是曾经的过去,同时也存活于现在,他对伞的情感在“记忆”中被释放出来。1942年,14岁的胡周欣从清华镇来到甲路,拜吴姓师傅学制伞手艺。婺源清华胡家有4兄弟,生活贫困,学门手艺是为了有口饭吃。三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