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屹:山东平原地区犁的构造与使用
2009/6/7 11:43:36

山东平原地区犁的构造与使用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民艺研究所 赵屹
摘要:犁,是农耕时代人们进行农事活动的重要用具,主要用于耕地。春秋战国时期至今4000多年的农耕实践使犁的制作和使用技术得到不断改良和推广,以牛牵引的犁耕代表了传统农业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犁的构造合理、设计科学,犁把、犁辕、犁箭、犁壁、犁铧、犁梢等各部件可根据耕地需要灵活连接,形成耕地时人力、畜力、物三者之间最合理、和谐地搭配,极大地提高了耕地效率和质量,这也是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在山东平原地区还广泛应用于农耕活动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犁 犁的构造 犁的使用
“土中生万物,地内出黄金”。耕种,是进行农事活动的第一步,其主要用具是犁。犁,据说是一种由耒耜发展而来的耕地农具,以牛牵引的犁耕代表了传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我国大量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史前的华夏人种就已使用过三角形石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关于铁犁耕作的记载,并驯化牛作为耕作的牵引力,结束了人挽石犁的原始犁耕历史。汉代是犁耕技术得到重大改良和推广时期,汉犁已基本定型,并产生了犁壁这样重要的装置。到唐代,陆龟蒙在《耒耜经》中详细介绍了江东犁各个部件的名称、尺寸、结构和功能,和二十世纪我国华东、华中地区使用的耕犁已极为相似。宋代以后,我国耕犁开始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耕犁,如水田用犁镵、旱地用犁铧、草莽用犁镑、荒地用犁刀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业机械化普及以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使用牲畜牵引木犁耕地翻土,七十年代出现了新型曲辕小铁犁,(图1)因其轻巧、操作灵便,逐渐普及开来,用于机械化作业无法实现的边角土地,尤其适用于山区。过去农家人非常重视犁,它属于家庭农具中的重器,算是一个大件,所以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一般是没有犁的,几家几户搭成一犋,有出牛的,有出犁的,耕地时大家轮流来,因此开犁这一天,一犋的户主们往往要凑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个开心酒,以增进感情,加强团结,防止出现你前我后,相互计较的现象。
山东平原地区的风俗是耕地前要举行开犁仪式,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是新的一年第一次犁地,农人们都称之为“开犁”。这一天搭成犋的几户人家(过去很少有人家犁、牛齐全,耕地时都相互合作,各出所有,配成几牛一犁的一套,称“一犋”。)首先在地头上敬香焚纸跪拜,燃放鞭炮,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其实是一种原始春祭仪式的遗存,周时期,因五谷是人们重要的生活资料,收成的好坏关系到百姓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专设祭坛祭祀稷神。《孝经·援神契》:“稷者,五谷之长,谷众多不可遍敬,故立稷而祭之。”《吕览》中还记载有“耕帝藉田”的说法,即每年孟春之月,天子选好时辰,用车亲载犁铧,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帝藉田(供养皇家祭祀的农田)去亲自耕作。耕作时,天子推犁三下,三公推犁五下,其他诸官推犁九下。天子亲耕的作法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天下人仿效,意为节气已到,实行春耕。这种在天子那里象征性很强的仪式留传到民间,遗存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比较注重实效的具体行为,所以很多地区开犁这天不在于耕地的多少,主要在于调试。一方面经过长长的冬闲,犁手都觉得手生,拉开把式找找感觉;另一方面,很少有用一头牛拉犁的,一般是两头,甚至三头,这就涉及到牲口之间的相互适应和配合。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调试耕犁,犁地的深浅、与牲口的距离、犁铧入不入地,这些情况一开犁就都知道了。有经验的老农都说要看“犁子泛不泛”,就是看犁后翻过的土块是不是成形。土块挺拔、整状叫“泛”,松散、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