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科尔沁蒙古族金银饰品制作的田野调查
2010/5/9 22:36:19

科尔沁蒙古族金银饰品制作的田野调查
徐 英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10)
摘 要:蒙古民族喜爱金银饰品,喜欢用亮晶晶的东西来装饰自己,而金银饰品正好契合了牧人们这种审美趣味。科尔沁草原上蒙古族喜佩金银首饰的传统习俗,给蒙古族金银珠宝首饰制作的行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出现在科尔沁草原上首饰作坊,源自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期间,手艺人是师徒相授的方式传承金银首饰的制作技艺,笔者考察的科尔沁右翼中旗的莫德老师傅和他的徒弟朝古拉,即是这些遍布在科尔沁草原上蒙古族银匠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科尔沁蒙古族;金银首饰;工艺技法;传承
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牧人,喜欢用亮晶晶的东西来装饰自己,而金银饰品不论从质地材料、加工工艺及款式造型等方面看,正好契合了蒙古族牧人们的这种审美趣味。因此,用金银材料打制的饰品被蒙古族牧人广泛接受,并进一步成为他们财富多寡、身份高低、审美爱好自然展现的外化物。而对于蒙古族饰品的研究探索,特别是有关蒙古族金银饰品制作工艺技术的考察,所据文献十分有限,稽考仅见的部分文献资料,所著亦多流于一般的记述和简单的介绍,可参阅者如《新编事文类聚启劄青钱》①、《新编居家必用事类全集》②,其余如朝鲜李朝时代的汉语教科书《老疙大》③和《朴通事》④等著述,虽有点滴记述,但多语焉不详。因此,对蒙古族金银饰品现状的田野考察成为研究蒙古族金银饰品的重要路径之一。今天,蒙古草原上民间金银首饰制作的现状如何?与历史的传承有何关联?民族手工艺技术保留的情况及发展变化的情况究竟怎样等一系列问题确需探究,为此理由,《蒙古族饰品研究》课题组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实地调查点,对于蒙古族金银饰品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民俗联系等问题,进行了定点田野考察。
课题组分为两个田野调查组,调查的重点是蒙古科尔沁部。
蒙古科尔沁部是以圣主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撒尔(公元1164年~公元1226年)的后裔为主体而形成的蒙古族部落集团,属蒙古黄金家族的旁系,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影响巨大。“科尔沁”一词源于鲜卑语,意为“带弓箭的侍卫”。哈撒尔即以善射闻名。“科尔沁”一词之最初含义即是军事单位的专称,平日里“科尔沁”是负责护卫“帅帐”的卫队,战时的“科尔沁”则是蒙古军冲锋陷阵的主力。当历史的车轮滚到了15世纪初叶时,游牧繁衍于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哈萨尔的后裔们,开始西迁南扩,逐渐游牧至嫩江、辽河流域一带。久居中国北方草原的科尔沁蒙古人,逐水草而牧,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了自己衣、食、住、行、婚、丧、礼仪、娱乐、节庆等方面的独特习俗。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片草原被称之为“科尔沁草原”。迁徙而来的哈撒尔的后裔们分化派生出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阿鲁科尔沁、茂明安、四子王、乌拉特、和硕特、阿拉善等部落。回眸历史,蒙古科尔沁部在明清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公元1625年,科尔沁台吉宰桑将其女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为妻(即历史上的孝庄皇后)后,蒙古科尔沁部一直与满清通好,由联姻而联盟,终清一世,科尔沁蒙古人一直为清廷礼重。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折射出蒙古民族多姿多彩的身影。就蒙古族金银首饰制作而言,早年的科尔沁草原上,手艺人并不多,只是一些牧人自己喜欢动手做些简单手工器物,饰品的制作并未出现职业化倾向,也没有成规模。主要是在物资交流(如“互市”)中,维系蒙古草原上饰品的供求平衡。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以后,清廷推行“移民实边”之策,科尔沁草原上的各种店铺才渐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