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蒙古族马鞭制作的田野调查——以材料、装饰及工艺为主要调查内容
2010/5/14 14:48:16

蒙古族马鞭制作的田野调查
——以材料、装饰及工艺为主要调查内容
徐 英
摘 要:自从第一个牧人出现在蒙古高原上,马具就成为牧人须臾不离身的必备之物。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族,对于马具的制作亦不逊于其他游牧民族。科尔沁草原上制作马具的蒙古族工匠天下闻名,至今依然有许多手工艺人继承着祖辈制作马具的传统手艺,继续着自己或专业或业余的工匠师傅活计。笔者为完成《蒙古族饰品研究》这一课题,需掌握包括马鞭在内的马具的制作材料、装饰手法、工艺流程等第一手资料。2009年8月~9月间,笔者前往蒙古高原东部的科尔沁草原,就蒙古族马鞭制作及装饰纹样等问题进行田野调查,考察的重点是马鞭制作的使用材料、装饰纹样及手工工艺。
关键词:科尔沁蒙古族;手工艺人;马鞭制作;材料;纹样;工艺;
有别于农业耕作的游牧生活,占有一定数量的被驯化和供役使的马是其先决条件。在欧亚草原东端的蒙古高原上,马的驯化和役使究竟起于何时尚待考证。但自从第一个牧人出现在蒙古高原上,包括衔镳、绳索、马鞭在内的马具,就成为牧人须臾不离身的必备之物。从早年驰骋在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丁零、鲜卑、突厥、契丹人,一直到今天依然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蒙古族牧人,他们都是终年与马打交道的游牧民族。经过千百年互助共存的发展,牧人与马之间,早已建立起朋友般亲密的关系,他们荣辱与共,生死相依。从古至今,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的牧人,都把马看作是自己的家庭成员。精心装扮自己心爱的马,是每个牧人乐此不疲的事情。
因此,包括辔头(包括络头、马衔、马鑣、笼头花和缰绳)、鞍具(包括鞍桥、鞍垫、鞍花、马镫、鞍韉、梢绳、肚带和障泥等部件)、绊索、马鞭、马汗板、套马杆在内的全套马具,随着游牧文化的发展,也或早或晚在草原上悄然勃兴。从蒙古高原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游牧民族墓葬的考古发掘来看,成形马具的出现,当不晚于“西周晚期以前,有着相当浓烈的地方特点,并更多地体现了同来自北方的文化因素的联系……”。[1](37)也就是说,中国北方草原上游牧民族马具的制作和使用,已经成为他们游牧生活的一部分了。从陆续出土的不同时代游牧民族的墓葬中看,马具是其不可或缺的随葬品之一,不论是制作材料、装饰材料,还是款式造型、制作工艺,均不惜工本,显示出游牧文化的深深烙印。
在蒙古高原鄂尔多斯地区杭锦旗桃红巴拉发现的匈奴墓葬中①,出土了马衔等马具残片,较有地域特色的是还出土了马面饰,展现了当时匈奴人的马文化景观,很有那一时代游牧文化特征,且对于骏马的装饰已见端倪。另外,在蒙古高原鄂尔多斯地区的西沟畔、补洞沟、西岔沟、玉隆太②等处发掘的匈奴墓葬,在出土的随葬品中均发现有匈奴人的马具。
大约在公元4世纪前后登上历史舞台的鲜卑人,也是游牧民族。辽宁朝阳十二台乡袁台子村发现的鲜卑人墓葬③,就有成套的精致马具出土。另外,出土马具的鲜卑人墓葬,还有辽宁朝阳北票房身村北沟8号鲜卑墓、辽宁北票喇嘛洞鲜卑贵族墓、辽宁朝阳三合成前燕鲜卑贵族墓④等。晚于鲜卑人出现在蒙古高原上的契丹人,将马具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集于一身,制作出的马具已经展现出工艺品的味道了。这一点,从蒙古高原上发现的若干契丹人墓葬中出土的精美马具可以得到证实。1953年夏,从内蒙古赤峰大营子村发掘的辽驸马墓葬中,出土了八套完整的马具,其中六套为不同纹饰的鎏金银马具,一套为玛瑙马具,还有一套为铁饰嵌金银马具。由于常年深埋地下,锈蚀覆盖了嵌金镶银的图案。另外,从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7号辽墓、辽宁省建平县张家营子辽墓⑤等契丹人墓葬中,均出土有制作精良的成套马具,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族,对于马具的制作亦不逊于其他游牧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