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昶:浅议文化遗产的历史活态性——以洗车河镇手工艺文化与内河舶运经济史之关系为例
2010/8/15 23:27:56
浅议文化遗产的历史活态性
——以洗车河镇手工艺文化与内河舶运经济史之关系为例
吴昶
(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洗车河镇的建筑、木器、髹漆等传统手工艺,与清末至民国期间当地的经济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也随着商埠文化和舶运经济的兴衰而随之改变。如今,洗车河流域的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已经成为难以再生的文化遗产。实际上,它们正在面临又一轮文化变迁的严峻挑战。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往往不仅在于保护手工艺本身,而且在于其文化与经济生态整体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关键词: 湘西;洗车河镇;手工艺;文化遗产;历史价值;舶运文化
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838(2010)02-0054-06
前言
文化遗产可以被概括为具有历史性(即“它在帮助我们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艺术性;科学性;纪念性(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纪念性价值)四大基本特征,[1](46)而有关其历史性与纪念性特征,不仅体现在遗产的类别属性本身,而且往往更有可能体现在内容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方面。作为具备上述相关特征的洗车河古镇手工艺文化,应当说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个案之一。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沈从文先生曾以优美深情的笔墨,描绘了行驶在湘西诸河上的商船羁客,也描写了许许多多因舶运业而兴盛起来的河运码头 ,从而使我们得以洞见一个时代湘西社会精彩奇异的人文生态。而本文所研究的洗车河镇,正是昔日湘西内河交通网链中的一个小小的商埠码头。[2](203)笔者曾于1998年采访过洗车河镇,当时洗车河镇的徽式建筑、土家干栏式建筑相映成趣,而现代水泥建筑却很少见。镇子的东北角还有一两幢新造的吊脚楼拔地而起。许多家庭的室内摆放着雕工精美的古典全木家具。干栏、廊道、石板路、马头墙与古典家具相映生辉,仿佛一个避于现代化俗尘之外的桃源仙境。
2007年9月,当笔者再次来到洗车河镇作田野考察时,当地的情况已经大为改变。这里如今将要形成一个豆制品专业加工点。镇上的建筑已经是新旧参半,昔日明清建筑一统全镇的完美格局,已被新建的私人小洋楼、旅店、机关单位宿舍等钢筋混凝土建筑所冲破。原来的石板路有很多地段变成了水泥
图1.洗车河镇全景(2009年)
路面,镇上出现了超市、发廊和网吧。而人们家中陈设的古典木家具的身影早已被现代组合家具所取代,镇上甚至出现了新式的现代家居装潢店。
目睹这些风物的变故,笔者特意选择了一些熟悉洗车河镇历史的老人和传统手工艺人,并对他们作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因为他们对于文化的变迁是最为敏感的,通过这些受访者,我们可以有效地分析这座古镇手工艺文化变迁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商埠文化促进了洗车河流域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洗车河镇,简称洗车,位于龙山县西南部曾家界、洛塔界两山间的狭谷地带的洗车河畔,距龙山县城43公里,辖域面积175平方公里,有1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13383人。洗车河是酉水中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发源于水沙坪,向东经红岩溪急转,一路自北向南接纳猛西河、靛房河、贾家河三条支流以及70多条小溪,最后由南端的隆头镇汇入酉水,流入保靖县境,其常年流量为35.5立方米/秒。“洗车河”土家语原称“席泽”(hsi tse),意为“野草簇拥的河流”,后来的客籍移民以汉语谐音称其为“洗车河”。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洗车河古镇的人文景观被文化学者和摄影家们所发现,古镇也因为自身的审美趣味而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丹纳(H.A.Tain)曾在《艺术哲学》一书中认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3](70)当笔者把目光投向洗车河镇的时候发现,这种说法在此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