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刺绣工艺的田野调查
2010/8/16 10:10:23

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刺绣工艺的田野调查
——以“蒙古族服饰”传承人张春花老人为调查对象
徐 英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叶图王府的刺绣技艺,是世代流传于王府里蒙古族绣女中的一种蒙古族民间刺绣技艺。在内蒙古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蒙古族服饰”制作的传承人是张春花老人,她是如今还存活在世的最后的科尔沁蒙古王府绣娘。张春花从她姥姥查干花拉那里学习继承了这种刺绣工艺,其做工之细腻、运针之独到、纹路之独特,折射出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刺绣艺术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科尔沁蒙古族;硬底料刺绣;工具与针法;张春花;传承
一、针线书写的游牧乐章
蒙古族科尔沁部的服饰,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服饰,以用料讲究、款式多变、色彩和谐、工艺复杂见长。为研究科尔沁蒙古族服饰的装饰技艺,掌握第一手资料,笔者于2009年8月~9月,利用暑假的时间,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萨日娜副教授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敖敦其木格副教授的引荐下,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代钦塔拉苏木,访问了“蒙古族服饰”制作的传承人张春花老人 
(见左图),张春花老人和她的老伴儿热情地接待了我(见右图)。由于今天在世的蒙古族服饰缝纫大师已经不多,张春花老人是所剩无几的传人之一。因此,2008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行政公署,将“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叶图王府刺绣”列入首批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春花老人为这种工艺的嫡系传承人。同年年底,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给张春花老人颁发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证书,认定她为“蒙古族服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张春花老人于科尔沁蒙古族服饰的制作与装饰无一不通,但老人真正的绝活儿是科尔沁蒙古族服饰的刺绣技艺。这种科尔沁蒙古族的刺绣技艺,是仅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叶图王府内的蒙古族绣娘中世代传承的一种蒙古族民间工艺技法。实际上,当年王府中所有的绣娘,均为蒙古族牧人家中之普通女性,因此,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叶图王府之刺绣饰品,当为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刺绣的代表性刺绣艺术作品。而正是这些科尔沁草原上的普通女性,用她们的一针一线,书写了蒙古草原游牧诗史中的一个特殊乐章,与中原女性及南国女性“以针为笔,以缣素为纸,以丝绒为朱墨铅黄,取材极约而所用甚广,绣即闺阁之翰墨也”[1](335),多有不同,反映出中国北方草原上游牧民族质朴、自然的艺术特点,成为游牧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二、科尔沁图什叶图王府的绣女及绣品
历史上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叶图王府刺绣饰品,曾在一个相当的历史时段内作为供品上呈清廷,同时作为珍贵的赠品交流于科尔沁诸蒙古王公之间,但其制作材料、造型款式和工艺技法等,只有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叶图王府的绣娘们知道。
现代科尔沁右翼中旗之行政建制,源自满清的盟旗制。再前溯元代,科尔沁右翼中旗是元帝国泰宁路之辖地。清皇太极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置科尔沁右翼中旗,同时,封科尔沁部首领奥巴之长子巴达礼,为扎萨克和科尔沁图什叶图亲王,世袭罔替。因此,清代的科尔沁右翼中旗,亦称科尔沁图什叶图亲王旗,隶属哲里木盟。科尔沁图什叶图亲王府,是科尔沁草原上蒙古王公地位极高的亲王府之一,科尔沁右翼中旗下辖24个苏木,扎撒克驻地在白音胡硕(今内蒙古科右中旗旗政府所在地),图什叶图亲王的王府自然也建在了白音胡硕。蒙古草原上的王府,是扎撒克①家庭、奴隶住处及旗衙门简单的办事机构的总和。但草原上的王府并非永久固定,也是迁来搬去,到了科尔沁图什叶图第十三世亲王巴宝多尔济执政时期(清穆宗载淳同治十一年至清德宗爱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