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复:潮绣的传承与商品化
2010/9/17 12:30:43
潮绣的传承与商品化
李宏复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北京 100029)
[摘要] 传统手工业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日渐衰落而面临着生存的困境。潮州刺绣以其独特的手工技艺,顽强地生存在具有浓郁文化特征的潮汕大地。本文以潮州刺绣为案例,对不同经营体制下的潮绣制作及加工行业进行了田野调查,通过对不同状况的梳理,证明了潮州刺绣在当下的传承与潮绣商品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 潮绣 文化传承 商品化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90(2010)03-078-07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民间文化逐渐成为全社会的中心话题,从政府的工作报告到具体的文化行政机关的工作文件,都相继制定了拯救和保护祖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政策,社会各界也都异乎寻常地快速响应,学术界对于传统的民间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热情有增无减,可以说,中国社会已经掀起了一股保护传统民间文化的热潮。
传统手工业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日渐衰落而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于是,传统手工艺的命运自然也就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当我们看到一件具有传统意义的手工艺品时,通常就需要了解它的发生和发展,了解它的渊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了解围绕着它而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人文和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不言而喻,还需要了解它的制作技术、装饰手法和外观表现特征;了解它可能伴随着的民族文化特征、地域共同的文化传统以及在这件艺术品上内涵着的作者的创作态度、审美观念和自我表现的看不见的一双双手。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让我们在研究中更接近生活,更能捕捉到人的情感和信仰的踪迹,从而离开只是被人视为物质文化的误解。本文拟运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对潮州刺绣进行田野调查,试图回答潮州刺绣当下的传承状况。
在上述大背景的驱使下,笔者先后到潮州进行了有关民间传统手工艺形式之一潮州刺绣传承现状的田野调查,通过2006年11月的调查以及2008年1月的回访,基本上把不同经营体制的潮绣制作及加工行业进行了类型梳理。根据潮州市工商管理局截止到2008年底的统计,目前以现代化的技术从事生产的潮州服装企业有500多家,直接与潮绣制作及经营有关的企业约近100户,大体上可将它们整理为“有限责任公司、内资企业法人、个人独资、个体户、营业单位”等5种类型[①]。在这5种类型中从事刺绣的人员均为女性,正是她们建立和承担了潮州手工刺绣从高到低、从繁到简的产业链。潮绣原先是大量的用于庙堂装饰、年节祭祀、戏剧服饰等,自上个世纪中晚期以后市场的需求量大幅减少,潮绣也就开始萎缩,从而使作为传统工艺技艺的潮绣也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目前,潮州全市从事潮绣的艺人约有上千人,其中精品绣师不足30人,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这些精品绣师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潮州刺绣厂的工人。经调查可知,潮州市全面掌握潮绣特种技艺的中青年绣师人才匮乏,传统手工艺的潮绣绝活濒临失传,传承现状颇为堪忧。
潮绣的地域背景及历史溯源
潮州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中下游的潮汕平原地带,其东与福建接壤。潮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是又是著名的侨乡。全市总面积陆地3116.12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总人口250万人,旅居海外的潮籍侨胞、华人及港澳台同胞大约为200万人。该市辖二县二区,即潮安县、饶平县和湘桥区、枫溪区。潮安县下辖19个镇,饶平县下辖21个镇,湘桥区下辖城区9个街道和意溪镇。
潮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当地不仅有多处古文化遗址被发现,同时潮州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也较早。饶宗颐《潮州志》:“潮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